国开行欲购TPG股份 向主权财富基金靠拢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TPG股份,主权,财富基金
  • 发布时间:2011-05-30 09:19
  5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旗下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开金融”)与新资本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新资本国际”)发布联合公告,称双方在5月22日已正式签署股份认购协议,国开金融斥资7.6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4亿元)认购新资本国际19.2亿新股,占其66.16%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外界又传国开行欲购美国私人股本TPG的股份。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中国最大的国有银行之一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已向监管机构提交申请,拟加入主权财富基金的行列,购入收购公司TPG的少数股份。”

  国开行的频繁动作再次引发市场对其转型的关注。

  欲扩大海外投资

  国开金融是国开行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注册资本350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私募股权基金、直接投资、投资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业务,是国开行指定的寻找海外投资机会,整合、管理国开行现有海外资产投资的主要公司。

  新资本国际是已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十余年的投资公司。去年11月,国开金融与新资本签订无法律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新资本将获国开行全资附属公司——国开金融入股,后者将投入5.89亿港元认购其增发的14.73亿股新股。

  半年后的今天,国开金融斥资7.68亿元购入新资本19.2亿新股,每股0.4元,较签约前一交易日每股1.75元的股价大幅折让77.14%。国开金融此次认购股份数,占新资本国际扩大发行股本的66.16%。投资额与持股比例,都较原计划有所提高。

  香港市场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拥有人民币投资牌照的国开金融,将以香港作为其进一步国际化的海外基地,并通过新资本专注于扩大海外投资。

  在双方的联合公告中,国开行也承认了这一点,公告中表示:“由于国开行专注于扩大境外投资,其已将香港作为进一步国际化的境外基地。国开行希望通过新资本国际,推动集团业务的发展和国际化,满足客户正在增加的国际收购融资需求,进一步扩大提升国际声誉并招揽境外人才。”

  靠拢主权财富基金

  几乎与新资本签约的同时,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周日表示,实力雄厚的中国国有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正就买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TPG的少数股权进行协商。

  TPG总部位于旧金山,是一家私人投资合伙企业,目前旗下管理的资产逾500亿美元。TPG致力于投资世界级的企业,投资领域包括技术、工业、零售、消费、航空、媒体、通讯、金融服务、银行业、保健、制药等。

  据外媒报道,TPG已于4月将其4.5%的自身股份售予了来自新加坡和科威特的两家主权财富基金。

  而恰在此时,传出了国开行欲买TPG股份的传闻。

  对此,安邦咨询评论道:“国开行似乎在向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向靠拢。”而这颇有点像“中投第二”的味道。

  成为“中投第二”对国开行有什么好处?安邦咨询认为:其一,主权财富基金可以从政府那里直接拿钱作为资本金,这无疑为今后国开行解决资本金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办法。

  实际上,中投的“富裕”就给国开行提供了一个样本。中投除了在成立时获得一次性2000亿美元的注资外,有消息称,财政部还将继续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常设性”的注资,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而如果国开行成功转型,那么中国多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为其提供无比充足的‘弹药’。”安邦咨询认为。

  其二,主权财富基金的商业化性质,也是国开行目前的运营方式可以匹配的,更满足了其多年来的一贯追求。其三,与上市成为彻底的商业银行相比,主权财富基金不那么公开透明的运营模式可能也符合国开行的口味。

  “当然,国开行成为第二家主权财富基金后,也能缓解中国庞大外储的保值增值压力,毕竟,靠中投一家还是势单力薄了一些。”安邦咨询表示。

  不过,对此事,国开行方面未置可否。同时,此事是否能获批,目前对国开行来说也依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此前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银监会就曾驳回了该行向美国花旗集团提供救援融资的申请。

  混业尝试更进一步

  政策性银行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转型变得愈加迫切。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国开行确定为转型试点。

  2008年12月,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国开行总体改革方案,国开行改制组建股份公司,其设立了两大子公司,国开金融与航空证券(现已更名为国开证券),分别负责直接投资和投资银行业务。。此举标志着国开行向“一拖二”(一个集团公司,下设两个子公司)的既定改革架构,迈进了一大步。

  国开行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拿到证券牌照的银行。对于国开证券的设想,国开证券董事长高坚表示,国开证券的短期目标是尽快发展成为偏重投资银行业务的全牌照证券公司。

  “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很感兴趣,但这一块始终是商业银行的禁区。”某国有行人士语带羡慕地说。由于相关法律的限制,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为分业经营,各商业银行对银行外的其他几类业务垂涎已久,却始终跨不过那道黄线,而国开行却首先打破了银行全资控股证券公司的坚冰。

  当下,国开证券主要做投行业务。仅有投行牌照,国开行尚不满意。据消息灵通人士称,国开行有意收购信托公司。若此事成真,国开行的混业经营之路将更进一步。

  转型定位难题

  两年多的转型期,国开行做了很多尝试,如前述的海外投资、混业经营等,但至今转型定位仍不太明朗。

  国开行的转型定位是商业化改革,而不是向商业银行转变。国开行行长蒋超良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并不缺乏好的商业银行,缺少的恰恰是能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的政策性、开发性的金融机构。”

  “从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看,大量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一个投融资平台为其服务。如果国开行完全按照商业银行来转型,那么,它对融资项目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就会考虑首先要赚钱,其次要降低资本消耗。这些价值取向可能与其肩负的实现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使命是相悖的。”蒋超良认为。

  由此来看,国开行自身并不想转型为一家商业银行,这也是其向主权财富基金靠拢的原因之一。对于国开行未来的发展道路,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5月9日表示:“国开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商业化改革完成之后到底要选择何种发展模式需要靠实践走一步看一步,可能会选择一种兼具商业银行功能,同时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模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