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中的书法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热钱,书法
  • 发布时间:2011-05-30 09:36
  5月23日,永乐2011年春拍,估价为8万至12万启功1967年所做书法流拍。

  同日,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李可染1980年作隶书“万紫千红总是春”以75万元成交。

  前者是正儿八经的书法家,后者是土生土长的国画家,但是画家的字儿却贵过了书法家。

  “他们在专业上均有造诣,但是若论书法,李可染远不及启功。”不少业内人士对春拍中的书法倒挂产生了质疑。

  这是一个追星的时代,正所谓子凭父贵,书随画升。就好比宰相家里一个普通侍卫的身价,要高过一个衙门的专业侍卫一样。

  行情倒挂

  自2009年保利秋拍,“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局事帖》成交价突破1亿元,以及2010年春拍,北宋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之后,鲜有亿元书法作品出世。

  截至5月25日的今年春拍,书法作品的最高价位仅停留在千万级别。北京翰海推出的祝枝山1509年所作《行楷书海外西经卷》手卷,获价1955万元。

  祝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而祝在书法上造诣精深。一位业内人士很惋惜,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中,估价为50万至80万元的祝允明1507年作草书《雪赋》,无人接盘。最终在市场与书法本身的博弈中牺牲了。

  与此同命相连的还有王铎(字觉斯),中国嘉德2011春拍中,曾著录于《憨斋珍藏书法集》的王铎草书临《冠军帖》估价200万至350万元,160万元开价,经过4次叫价之后停留在190万元,无人接盘。之后,王铎的行书及其诗稿册三册也因尚未达到底价而流拍。

  王是明末清初书画家,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大气。康有为对其评价称,“宋人讲意态,故行草甚工,米芾得之,写后世能学之者,惟王觉斯耳。”康氏自称圣人,其对字画不多见褒贬,而不吝盛词者,王算一个。

  2010年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王铎《雒州香山作》以4536万元的成交价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该作品创作于1640年,是王铎的“涨墨法”炉火纯青之作,为日本现代书坛巨擘、王铎书法最重要的研究和推动者村上三岛的藏品。

  王的造诣,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也极为认同,但是对于王的流拍,刘说,“王铎在早期的临帖中,二王风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以至于有些人对其作品不敢出手,而那些风格典型的就很贵。”另外,同王铎并称为“南董北王”的董其昌,亦是多幅行书流拍。业内人士称,“这同市场口味有关系,王的字比较大气,而董的字比较秀媚。艺术造诣和市场不能同日而语。”原本以法为根的书法在市场上加入了概念,谁碰到了谁就胜了。

  书凭画贵

  “收藏就是追星,藏家都追着名人走。”刘尚勇如是说道。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中送出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经过半小时、近50次竞价后,以4.255亿元成交。将该幅作品送拍的正是藏家刘益谦,当年入手时2000万不到,如今倒手就是好几个亿的收益。

  这幅白石画是一套庞然大物:画作纵266厘米,横100厘米,所匹配的篆书“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对联,单幅纵264.5厘米,横65.8厘米。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齐为蒋介石六十寿庆所作。彼时,齐86岁高龄,正处于艺术创作的成熟期。

  一位北京王姓藏家说,“如果不是齐白石送给蒋介石,过亿可能都悬。”概念杀进了艺术圈:齐是画家,蒋又是名人,双剑合并,不服都不行。

  如果没有了画,齐的书法作品拍卖价逊色很多。中国嘉德2011春拍中,齐白石《篆书七言诗》仅以200万落槌,远远不及画作。“名人书法价格和其画作价格成一定比例波动。”刘尚勇表示。

  齐的市场表现,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起伏多次。2005到2008年之间曾一度下跌。2009年巨量资金涌入,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而齐随之成为“指标股”的一员悍将。法国艺术价格网站(Artprice)显示,其2010年的成交价达3.392亿美元,排名仅次于西班牙艺术家帕布罗·毕加索。

  齐书法不断升温,却始终不及其画卷。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金运昌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书法比画便宜,一方面因为生产时间较短--草书可能只需要十分钟,但是一幅工笔画可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还有一方面就是,书法受众比较窄。

  在书法领域,齐的造诣有目共睹,价格上涨可以理解。还有很多画家,书法仅仅是一个副产品。

  比如张大千、陆俨少、李可染等人,“他们不是书法家,不是按照章法来写字,写的是一种自由的美术体,大部分画家是按照个性化的美术体写字。”刘尚勇一面说,一面指着他自己在画作上的提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叫做书艺而不是书法。”张大千的字和法扯不上半点关系,甚至有人评价,“张大千写字像画画”。实际上,99%的画家写出来的字都跟画画似的。绘画和书法兼具的人原本就不多,比如文徵明。

  但大字如画的作品就是有藏家喜欢。

  永乐春拍,估价为8万至10万元的张大千书法对联以24万元落槌;中国嘉德春拍“四君子专场”,估价为30至38万元的徐悲鸿《行书五言联》“正须遗万事,一酌散千愁”以75.9万元成交。

  这就是“爱屋及乌”在张大千及徐悲鸿身上的体现。他们是画家、名人,即便是龙飞凤舞般的大字也能入藏家眼。正如藏家所言,张大千的字卖得贵是市场因素,而不是学术因素。

  民国受宠

  “严格按照书法写字的画家,除了古代的文徵明就是近代的启功了,”刘尚勇说道,“启功早年画画,后来开始写字,但他是按照书法在写字。”所以启功的书法并不便宜。

  永乐春拍推出的启功1977年书法,估价6万至8万元,5.2万元起拍,经过20多次叫价之后,获价42万元;北京匡时推出的启功1987年所作“行书诗品句”以219.2万元成交……

  “如今,清末的状元、官员,民国时期的文人、政客的书法市场行情都还不错。”永乐拍卖中国书画部刘女士表示。这其中最典型的官僚阶层如于右任、张謇和康有为,文人阶层如鲁迅、马一浮、谢无量,书画兼得者如张大千、黄宾虹和吴湖帆,平民书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和徐生翁等。

  但是其中不乏概念的成分,比如说弘一大师,其早期作品是魏碑体,晚期作品如小孩体。“没出家之前的字显得有劲,出家之后便是书艺了,”坊间如此流传着弘一的书法体。

  浅白而言,晚期的作品是小孩体,而实际上,晚期更是通过写字求道的过程。入手弘一书法的藏家,看重的不是弘一的字而是他的道,因为有了道,价格便能盖过启功。

  中国嘉德春拍中,弘一出家前的“楷书四言联”成交价417.5万元;出家之后“行书七言联”获价264.5万元。对于早期无道作品价格的高企,金运昌解释道,“无需过于区分弘一出家前后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本来就少,价格高也正常。”弘一大师是民国时期比较出位的大家,因有了“道”的光环,让小孩体大放异彩。

  与弘一处于同时期的政要的书法也多多少少带着些额外的光环。

  2003年,这些政要书法由各种渠道陆续进入市场。

  2006年孙中山的“博爱”楷书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获价15.4万元;袁世凯的“行书”立轴在2007年翰海拍卖会上以13.4万元被卷走;戴季陶、胡汉民、孙中山、黄兴“书法四条屏”,在2006年中国嘉德获价14.3万元;于右任、孙科等民国名人的作品在广州都拍卖出了数万元的高价。

  “真正在书法上有艺术造诣的应该算是于右任。”刘尚勇十分肯定于右任的艺术价值。

  如今于右任的书法,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嘉德春拍中推出的《草书正气歌》获价207万元。金运昌表示,从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上看,都值这个价。过去便宜是不正常的,如今贵了,才是正常的。

  早在2008年,当民国板块突然冒尖时,就有行家说,“民国板块”是刚刚启动的潜力股,目前价位不高。

  如今,市场行情已经得到了应验。

  但是,“艺术归艺术,市场归市场,两者在很多时候都是矛盾的,”这是行内不成文的信条。曾经,这两种矛盾险些埋没了石鲁和梵高,现在,这两种矛盾正在推红充斥着各种概念的书法作品,这就是热钱的行为艺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