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枚放射源如何监管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8-13 09:32
“中国的辐照行业单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起步早、范围最广的美国。”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志东,这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据2006年统计,全球年产辐照食品近40万吨,其中我国生产约15万吨,超过三分之一。
辐照产业的迅速发展,只是中国最近20年来放射源广泛应用的一个缩影。根据《人民公安报》2002年报道,当时全国有放射源用户上万家,放射源约5万枚。报道同时说,因使用、保管不善,丢失、被盗放射源引发的放射事故时有发生。
据本刊记者从国家环境保护部了解到的数据,到2008年底,全国放射源数量已达10.6万枚。
难以控制的数量
“中国对食品辐照技术的研究始于50年代。”同时担任中国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的王志东告诉本刊记者,1957年,中国农科院成立全国第一家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即食品加工研究所前身,专门研究核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食品辐照就是最初的课题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并未发现辐照食品有害健康。
到80年代末,辐照技术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王志东记得,90年代中期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从国家计委获得一个项目:辐照大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该所建所时用于科研的3万居里小钴源,因此升级为30万居里。
“这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滞后。”据王志东回忆,当时全国21个农科院都成立了原子能所,其中很多建成30万或20万居里的较大钴源。
90年代后期,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曾显示,全世界有120座钴源。“中国一申报,自己就有120座,国际原子能机构几乎不敢相信。”王志东说,实际上后来剔除小的钴源,算下来还有80多座。
中国辐照行业的快速发展持续了十多年。在辐照行业发达的浙江,该省环保局放射源管理处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从2004年到2007年,以10%的速度递增。
“在欧美辐照厂,辐照的东西较单一,有的就是专门辐照医疗用品,靠稳定渠道收回成本。而我国的辐照企业,虽数量庞大,但没做到专业化,基本是送来什么东西都照。”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王志东说,随着产业发展,辐照企业已出现相互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对于规模较小的辐射单位来说,势必降低成本,安全保障上的投入自然也会受限。”
为解决小企业带来的隐患,2007年国家环保部规定,不再批准建设装源量在30万居里以下的辐照装置运营单位。
但在全国200多个辐照企业中,有将近一半是早期建设的辐照企业,最近一些年的事故多发生在这些企业。
2004年10月,山东济宁市华光辐照厂就曾发生辐射事故。在放射源未正常回落到井下安全位置时,2名工作人员未经监测进入辐照室工作,发现时已来不及撤出。
参与事故调查的一位专家告诉本刊记者,按规定放射源没降下去,人员通道应该无法打开,因为安全联锁系统是最基本的防护。
“就算如此,工人如果带着剂量监测报警仪,一靠近门附近,钴源没下去,必然报警。可是报警仪也没有。而且这个厂是让做财务的一名会计,兼职做升降放射源。”该专家指出。
国家环境保护部核技术利用处处长刘怡刚告诉本刊记者,每月都有环保部认可的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法律法规进行培训。
他说,政府部门内部也探讨过从业人员的专业操作培训能否由政府部门强制进行,“这涉及一个问题,监管部门与辐照企业各自的责任是什么。”
“人员培训很重要,监管部门应该管理、督促企业做好应做的一些保证安全措施。但你可以帮助它,却不能替代它。”
刘怡刚说,一些辐照企业经常将日常运行责任都推在监管人员身上。发生事故的时候,一个单位的负责人甚至说“这是你们监管部门的责任”。
屡屡丢失或被盗
2005年12月,生产、销售和使用放射源的监管职能,由卫生部全部移交当时的环保总局。第二年,环保总局对所有的核技术应用单位进行许可证管理。
“在没有完全达到现行技术要求,而防止污染环境和人员误照的设施技术指标达到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尊重历史,给持有卫生部门证的单位换证。发证后,对未实现的要求,我们采取持续改进的方式。”刘怡刚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虽然老企业执行的管理标准相对滞后,但毕竟符合当时的标准。”
事实上,老放射源企业正成为隐患最为集中的地方。
2005年6月,四川雅安中竹纸业有限公司在办理3枚闲置放射源移交收贮过程中,发现放射源库房被撬,装放射源的仪器包装箱被打开。中竹公司据此怀疑一枚“铁55”放射源被盗。
四川省多位领导闻讯后均做出批示,公安部门也成立了专案组。然而四川省辐射站在对该公司搜查时发现,在一台闲置测量装置上有一枚“氪85”。四川省环保局通过对已收贮到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该公司的两枚放射废源进行甄别,确认该公司误将一枚“氪85”安装进仪器,而把“铁55”当作“氪85”上交收贮。
更多发生的,是放射源确实被盗。
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的有关信息,2002年至2004年初,该省先后发生6起放射源被盗和丢失事件。涉及部门包括甘肃农业大学黄羊镇农场、亚洲最大的镍生产商金川集团公司、靖远煤业有限公司、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甘肃煤田地质局、天水麦积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涵盖行业广泛,也包括不同性质的企事业单位。
“对于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辐照厂,目前采取的措施只能是限期整改,整改不完成,才是吊销许可证或者是处罚金。”刘怡刚说。
杞县利民辐照厂未及整改完成,就发生了故障。
然而,目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到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令,对如何现场查处、封停辐照装置,都没有明确表述。
2004年,山西一家科研机构的放射源停用后,已经贴上了封条,但又被启用,结果造成人身伤害。
刘怡刚表示,正在研究拟订的《核安全法》有望从更具体的法律层面处置辐射领域的违法事件。
退出谁来出钱
“辐照企业一旦关停,不能像普通企业一样关门走人,而是要走一个严格的退役程序,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将废弃的放射源回收。”王志东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以前放射源退役都是国家出钱处理。2004年后,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所有辐照装置使用单位在购买放射源时,都必须预留出足够的退役费用。
他告诉记者,这项规定在推进中难度很大。“因为牵扯到国有的、私营的、股份制的还有科研单位。”
2008年10月,广西贵港市一家停产水泥厂的两枚“铯137”被盗,案发10天后才被发现,警方最后只找回其中一枚。
这两枚放射源,购买时每枚5000元,但处置费用每枚却需要一万元。
2007年,四川省曾集中处理了金堂县原成都韩滩酒业公司遗留的27枚“钴60”。
白酒也是辐照产业的重点对象之一。据王志东介绍,大概在“八五”期间,四川完成了对高粱酒的辐照研究。后来这个成果主要在四川省内使用,较为普遍,近年使用有所减少。
通过放射源照射,可以加速陈化、脱色、增香。“加速了脂化,让酒变得比较柔和,达到一定剂量,像窖藏了10年的”。他告诉记者,北京等地也有应用,但并不广泛。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在酒类生产中使用辐照装备。
建于1985年的成都韩滩酒业公司在2000年破产,其一直使用的放射源就被遗弃在5.5米深的源水井中。这些放射源在80年代建成时达5万居里,经过多年衰变仍有2000多居里。
四川省环保部门为转运这批放射源,耗资上百万元。
2004年,国务院曾提出在2005年12月1日之前由国家出资处理废源。但没有几家企业前来申请。
刘怡刚告诉记者,国家已经投资上千万帮助企业回收废旧放射源。但他认为政府只能对破产企业或者历史遗留下来的、风险很大又确实无力处置的放射源进行扶持。
“与放射源生产厂家或出口国签订废旧源返回协议,是发许可证的条件之一,如何落实往往都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刘怡刚说。
随着放射源的广泛应用,其退役数量也将逐渐增加,放射源退出机制将成为整个领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
据2006年统计,全球年产辐照食品近40万吨,其中我国生产约15万吨,超过三分之一。
辐照产业的迅速发展,只是中国最近20年来放射源广泛应用的一个缩影。根据《人民公安报》2002年报道,当时全国有放射源用户上万家,放射源约5万枚。报道同时说,因使用、保管不善,丢失、被盗放射源引发的放射事故时有发生。
据本刊记者从国家环境保护部了解到的数据,到2008年底,全国放射源数量已达10.6万枚。
难以控制的数量
“中国对食品辐照技术的研究始于50年代。”同时担任中国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的王志东告诉本刊记者,1957年,中国农科院成立全国第一家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即食品加工研究所前身,专门研究核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食品辐照就是最初的课题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并未发现辐照食品有害健康。
到80年代末,辐照技术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王志东记得,90年代中期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从国家计委获得一个项目:辐照大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该所建所时用于科研的3万居里小钴源,因此升级为30万居里。
“这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滞后。”据王志东回忆,当时全国21个农科院都成立了原子能所,其中很多建成30万或20万居里的较大钴源。
90年代后期,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曾显示,全世界有120座钴源。“中国一申报,自己就有120座,国际原子能机构几乎不敢相信。”王志东说,实际上后来剔除小的钴源,算下来还有80多座。
中国辐照行业的快速发展持续了十多年。在辐照行业发达的浙江,该省环保局放射源管理处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从2004年到2007年,以10%的速度递增。
“在欧美辐照厂,辐照的东西较单一,有的就是专门辐照医疗用品,靠稳定渠道收回成本。而我国的辐照企业,虽数量庞大,但没做到专业化,基本是送来什么东西都照。”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王志东说,随着产业发展,辐照企业已出现相互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对于规模较小的辐射单位来说,势必降低成本,安全保障上的投入自然也会受限。”
为解决小企业带来的隐患,2007年国家环保部规定,不再批准建设装源量在30万居里以下的辐照装置运营单位。
但在全国200多个辐照企业中,有将近一半是早期建设的辐照企业,最近一些年的事故多发生在这些企业。
2004年10月,山东济宁市华光辐照厂就曾发生辐射事故。在放射源未正常回落到井下安全位置时,2名工作人员未经监测进入辐照室工作,发现时已来不及撤出。
参与事故调查的一位专家告诉本刊记者,按规定放射源没降下去,人员通道应该无法打开,因为安全联锁系统是最基本的防护。
“就算如此,工人如果带着剂量监测报警仪,一靠近门附近,钴源没下去,必然报警。可是报警仪也没有。而且这个厂是让做财务的一名会计,兼职做升降放射源。”该专家指出。
国家环境保护部核技术利用处处长刘怡刚告诉本刊记者,每月都有环保部认可的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法律法规进行培训。
他说,政府部门内部也探讨过从业人员的专业操作培训能否由政府部门强制进行,“这涉及一个问题,监管部门与辐照企业各自的责任是什么。”
“人员培训很重要,监管部门应该管理、督促企业做好应做的一些保证安全措施。但你可以帮助它,却不能替代它。”
刘怡刚说,一些辐照企业经常将日常运行责任都推在监管人员身上。发生事故的时候,一个单位的负责人甚至说“这是你们监管部门的责任”。
屡屡丢失或被盗
2005年12月,生产、销售和使用放射源的监管职能,由卫生部全部移交当时的环保总局。第二年,环保总局对所有的核技术应用单位进行许可证管理。
“在没有完全达到现行技术要求,而防止污染环境和人员误照的设施技术指标达到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尊重历史,给持有卫生部门证的单位换证。发证后,对未实现的要求,我们采取持续改进的方式。”刘怡刚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虽然老企业执行的管理标准相对滞后,但毕竟符合当时的标准。”
事实上,老放射源企业正成为隐患最为集中的地方。
2005年6月,四川雅安中竹纸业有限公司在办理3枚闲置放射源移交收贮过程中,发现放射源库房被撬,装放射源的仪器包装箱被打开。中竹公司据此怀疑一枚“铁55”放射源被盗。
四川省多位领导闻讯后均做出批示,公安部门也成立了专案组。然而四川省辐射站在对该公司搜查时发现,在一台闲置测量装置上有一枚“氪85”。四川省环保局通过对已收贮到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该公司的两枚放射废源进行甄别,确认该公司误将一枚“氪85”安装进仪器,而把“铁55”当作“氪85”上交收贮。
更多发生的,是放射源确实被盗。
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的有关信息,2002年至2004年初,该省先后发生6起放射源被盗和丢失事件。涉及部门包括甘肃农业大学黄羊镇农场、亚洲最大的镍生产商金川集团公司、靖远煤业有限公司、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甘肃煤田地质局、天水麦积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涵盖行业广泛,也包括不同性质的企事业单位。
“对于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辐照厂,目前采取的措施只能是限期整改,整改不完成,才是吊销许可证或者是处罚金。”刘怡刚说。
杞县利民辐照厂未及整改完成,就发生了故障。
然而,目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到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令,对如何现场查处、封停辐照装置,都没有明确表述。
2004年,山西一家科研机构的放射源停用后,已经贴上了封条,但又被启用,结果造成人身伤害。
刘怡刚表示,正在研究拟订的《核安全法》有望从更具体的法律层面处置辐射领域的违法事件。
退出谁来出钱
“辐照企业一旦关停,不能像普通企业一样关门走人,而是要走一个严格的退役程序,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将废弃的放射源回收。”王志东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以前放射源退役都是国家出钱处理。2004年后,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所有辐照装置使用单位在购买放射源时,都必须预留出足够的退役费用。
他告诉记者,这项规定在推进中难度很大。“因为牵扯到国有的、私营的、股份制的还有科研单位。”
2008年10月,广西贵港市一家停产水泥厂的两枚“铯137”被盗,案发10天后才被发现,警方最后只找回其中一枚。
这两枚放射源,购买时每枚5000元,但处置费用每枚却需要一万元。
2007年,四川省曾集中处理了金堂县原成都韩滩酒业公司遗留的27枚“钴60”。
白酒也是辐照产业的重点对象之一。据王志东介绍,大概在“八五”期间,四川完成了对高粱酒的辐照研究。后来这个成果主要在四川省内使用,较为普遍,近年使用有所减少。
通过放射源照射,可以加速陈化、脱色、增香。“加速了脂化,让酒变得比较柔和,达到一定剂量,像窖藏了10年的”。他告诉记者,北京等地也有应用,但并不广泛。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在酒类生产中使用辐照装备。
建于1985年的成都韩滩酒业公司在2000年破产,其一直使用的放射源就被遗弃在5.5米深的源水井中。这些放射源在80年代建成时达5万居里,经过多年衰变仍有2000多居里。
四川省环保部门为转运这批放射源,耗资上百万元。
2004年,国务院曾提出在2005年12月1日之前由国家出资处理废源。但没有几家企业前来申请。
刘怡刚告诉记者,国家已经投资上千万帮助企业回收废旧放射源。但他认为政府只能对破产企业或者历史遗留下来的、风险很大又确实无力处置的放射源进行扶持。
“与放射源生产厂家或出口国签订废旧源返回协议,是发许可证的条件之一,如何落实往往都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刘怡刚说。
随着放射源的广泛应用,其退役数量也将逐渐增加,放射源退出机制将成为整个领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