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洞庭山 最后的水上江南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洞庭山,水上江南
  • 发布时间:2011-06-22 12:48
  在浩淼太湖中的东、西洞庭山岛,其实是江南的另一个话题,或者说,这是最后的水上江南。从地理位置上看,东、西两岛位于传统江南的腹心地带--东接苏州、北望无锡、南临湖州。这个本应繁华绮丽的地方,只因为太湖的一水相隔,才自成一统,千百年里默默传承着江南的温婉灵秀,不受外界打扰。

  19世纪初,由于湖面淤塞,东洞庭山岛开始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太湖大桥的竣工,西洞庭山岛往来苏州也不再需要舟楫摆渡,交通就在这100多年里便捷起来。

  然而,即便如此,东、西洞庭山岛真正广为人知还是在2002年,电视剧《橘子红了》热播之后。剧中所展现的场景,无论是烟波渔港还是古宅深巷,都令人感到无比惊艳,久违的江南印象竟在这里淋漓尽致。

  有学者曾言:东、西洞庭山岛是“待发现”的江南,也可能是“最后的水上江南”。这句话很有些道理--比如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竟是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茶叶的名字从起初的“吓煞人香”到碧螺春,还经过了康熙皇帝御笔钦点。而碧螺春也是所有江南名茶中最平易近人的,它没有西湖龙井昂贵,也不像黄山毛峰、庐山云雾那样假货泛滥。只要上得岛来,刚刚炒制的明前碧螺春在路边就能喝到,而这恰恰就是江南最淳朴本真的一面。

  还有东、西洞庭山岛上的橘子。早在2000多年前《尚书?禹贡》就记载两岛产橘,据此推测,有人说东、西洞庭山岛是我国橘子的原产地之一。而满山的橘树也让东、西岛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专职果农,他们以种橘为生,每年丰收之时便采橘装船,沿太湖水系南下北上,往来贩运。而关于橘子,最有意思的还是岛上居民们别出心裁、用橘子制成的风味小吃--蟹酿橘、洞庭饐、洞庭汤,全都是用橘子配上当地土产做成。如果你感觉江南的样子太过模糊、难以捉摸,那么,尝一口这些小吃,那份江南独有的精致细腻也就了然于胸了。

  东、西洞庭山岛的帆船也是江南独一无二的景观。当地的帆船为木制,分三桅、五桅、七桅几种。每逢太湖捕捞季节,这些帆船便升帆摇桨,浩荡出港,万顷湖面上顿时帆影重重,它们结网捕捞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江南三鲜”之首--太湖白鱼。

  丰饶的物产促进了岛上商业的繁荣,明代时,洞庭商帮在东、西洞庭山上崛起,数百年间他们逐渐成为与徽商、晋商、陕商、潮(潮汕)商比肩的商人团体,所谓“徽帮人最狠,见了山上帮,还得忍一忍”就是对洞庭商帮声望的真实写照。富贵之后的商人们纷纷在故乡大兴土木,营造起座座私家园林,而留存至今的这些建筑也让东、西洞庭山岛有了“江南古建博物馆”的美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