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边界线上的永安关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湘桂,边界线,永安关
  • 发布时间:2011-06-22 13:05
  这里有逝去的千家峒;这里的水,只往高处流

  南岭山脉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发源于湖南西南部,止于广西东北部。湘桂边界线一刀将都庞岭分开,这一界一岭的十字交接处便是永安关。

  咽喉、起义、围剿、将军、匪首、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字眼都是这个关口留下的故事,它唯独与“安宁”无关。

  没有落日夕照下的城堡屹立,没有流传千年的文章,也没有让后人瞻仰的炮台、英雄纪念碑,这里只有鲜血浇灌的土地。踩在永安关上,卵石丛生,草木稀疏,起伏的山岭写满了荒凉。百万人的血液从脖颈阵阵喷出,白骨肢残遍地,黑土变红再变黑,如此反复……“瞻仰”、“怀旧”、“纪念”,它们怎可能有分量地为生灵涂炭画上一个句号?

  千家峒

  是谁给瑶民刻下了伤痕

  永安关的名字在宋朝时方才确定。那时候,“草寇”曹成在淮河流域起义,遭遇南宋朝廷镇压。无奈之下,曹成率军一路南下,杀到湖南广西。曹成军队一度在道县盘踞,在都庞岭间游击出没,朝廷数度围剿无功。之后,曹成的军队规模扩张到10万,稳居湖南道州、广西贺州两地。最终名将岳飞出马,大破起义军于永安关,将他们彻底击溃。

  山势起伏,峰高岭峻,河谷深邃,湘桂边界从来少有安定,宋高宗奢求一方安宁,于是将这个关隘命名为“永安关”,广设哨所兵营,以求南方之地长治久安。但事与愿违,这道命名不过是给永安关的战争史重新写下了开篇。

  由永安关南去,有一个名叫月岩林场的地方。在那里,一座高矗入云的山峰镇住了都庞岭的龙脉腹地,这个山峰叫做韭菜岭,因为岭上野韭如茵而得名。韭菜岭海拔2009.3米,是都庞岭的主峰。山的西麓有一个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盆地,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森林茂密,中间绿草繁茂,碧水涟涟,这里其实就是数百年来瑶族几度寻根,向往回归的圣地--千家峒。

  据《千家峒源流记》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聚居地之一,只有通过一个石洞才能进入。千家峒内田土宽广,土质肥沃,有一条大河贯穿峒中。千余户瑶民同生活,共耕种,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实际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活也就不过如此。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毁。元朝大德八年(1305年),道州官府因为征税问题派兵攻打瑶民。官兵从永安关开始,一直杀到瑶民的聚居地千家峒。古老的吊脚楼、载满风情的长鼓全都被焚毁……官兵残酷地洗劫了千家峒,周边的两百余处溪峒堡寨也一一被毁。瑶民最终全部逃出千家峒,背井离乡,流散到南方各地的大山中去。

  据传,当时的瑶人将牛角锯成十二截,每姓瑶人一截,相约500年后,子孙们再回到千家峒来相聚。500年后,这个相约果然兑现,瑶民重聚了,但战火也在重燃。1832年,已是清朝道光年间,广西江华的瑶族人赵金龙因不满官府的欺压而率领瑶民起义,随后广东、广西的瑶民纷纷一起抗争。清廷大震,随即指派广西巡抚祁贡率重兵镇压。次年,起义军战败,祁贡率部属登上永安关,在石碑上刻下《永安各隘防堵江华瑶匪事平碑》,以记己功。

  在瑶人心中,千家峒是一个永远难以抑止的痛。岁月变迁,唯有当年进出的石洞依然完好地存在着,见证着千家峒的沧桑变化。

  太平天国运动和湘江战役

  湘桂枭雄大鳌兵

  既然是湘桂边界,金戈铁马的战乱自然不会由湖南人唱独角戏。

  清朝咸丰初年(1851年),屡试不第的书生洪秀全借上帝之名揭竿而起,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1852年,洪秀全领兵攻打桂林全州县,却没有受到上帝的佑护,在蓑衣渡受清将江忠源伏击,损兵折将,南王冯云山一命呜呼。

  北上受阻之后,太平军的征战矛头调整为东部的湖南道县,指向了永安关。在永安关,清军里已没有岳飞这号人物,洪秀全也远非昔日的曹成可比。有严密组织性的太平军经过一番血战,终于过了永安关。在道县月岩,洪秀全欣然作诗道:“十万雄兵过道州,征诛得意月岩游,云横石阵排车马,气壮山河盘斗牛。烽火连天燃落霞,日月纵辉照金瓯,天生好景看不尽,余兴他年再来游”。落霞与鲜血染红的土地相映,远非好景,他年再来游玩的愿望,也成为空谈--洪秀全没能再次回来,倒是石达开又曾借道永安关,杀回广西。好战的太平天国将永安的土壤,用人血浇灌了两遍。

  永安关有如被埋下的一道咒语,总是诸多兵戎。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长征,其先锋部队攻下了道县城关。但是国民党军桂系白崇禧、粤系陈济棠在永安关一带结集,意在包围狙击红军。

  11月25日,红军长征总指挥部设在了道江镇至永安关之间的豪福村,朱德在这个小村里向全军发出指令,进行了著名的湘江战役。炮声隆隆、枪声阵阵,红军夜以继日地从道县境内越过永安关向广西开进。数万人马在这条“红色”通道里,在炮火声中行军七天七夜,攻入广西。但红军的总后卫红5军团的34师,这个4000多人的主力师却被阻隔在了湘江西部,被白崇禧重重包围,几经血战,伤亡惨重。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悲壮的战役之一,走进永安关的红军战士达8万之众,而战役结束后仅余4万多人。

  战争还远不止这些。由于“天高皇帝远”,悍匪山贼在这里出湘入桂,飞扬跋扈;清代天地会的人在这里来来往往,联络着湘粤桂周边的堂口分号,秘密地进行反清复明事业;广东商人通过永安关,以粤东会馆为据点,拉帮结伙将生意廷伸至大西南……

  哭泉泉水只往高处流

  呜咽之声为亡人而鸣

  在永安关下,有一股被称作“哭泉”的泉水。据说泉水流量每日高达250吨,为挡住泉水外流,古代村民垒石筑坝,一个20亩地大小的水坝由此而生,水坝百户人家的聚居地由此得名:坝口子村。泉水长年流涌不息,流量始终如一,无论旱涝冬夏,常年保持流量稳定。泉水的水温稳定较低,实际上,哭泉的水是一种优质的重碳酸质矿泉水。

  神奇的是,和水往低处流的常理相违背,坝口子流出的泉水却是逆向往山上流去。按当地的地形地势特征,泉水本应流向地势更低的蔣家岭方向,但却逆地心引力而行,径自流向了永安关的山脊。当水流遇到永安关下的石灰岩时,就落入石灰岩下深不可测的溶洞。

  陕西也有哭泉,据说那代表着孟姜女为丈夫而泣,那么,永安关的哭泉是为谁而哭呢?老人们说,该泉水根本就不愿意流向广西,那是在为永安关古战场的阴魂而吊唁,所以流进洞内就发出呜呜的哭声,声音悲凉。身临其境一听,果如其然,凄凉伤感。这泉水,或许是千万年来为亡人所流的眼泪吧!不然怎会有这般伤感的名字?

  如今,在永安关已看不见昔日的金戈铁马、抛颅洒血的惨烈场面,也看不见湘桂两地往来的商贾人流。两公里的关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青山绿水的都庞岭,绵延到永安关附近却是草木稀疏,或许是由于过度开垦所致,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源于战火的焚烧。荒草遮掩了路边的青石板和两旁的坡地,青石砌就的关墙早已颓塌,周围一片宁静肃穆--战场从来都是一种肃杀之气,尽管今日已淡淡隐去……

  战火何苦摧残掉瑶乡的优美与安宁?有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岳飞、祁贡皆为当朝的封疆大吏,洪秀全、曹成也皆为一代枭雄,但谁是谁非难以断言。有战乱方有军功、封赏,方有将军大吏,由此观之,这些“名将”岂不就是与安宁唱反调的不祥之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