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洛带 中国内陆“最后的客家王国”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四川,洛带,内陆,客家
  • 发布时间:2011-06-22 13:27
  洛带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被称作中国内陆“最后的客家王国”。

  从中原到岭南,再从岭南到四川,客家人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最终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扎根在了四川这片土地上。他们是崇先祀祖、不忘根脉的迁徙者,更是勤劳的耕耘者。正如客家一词,既是“客而家焉”,又是“家而客焉”,就是要视异乡为故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建设出一个崭新的美好家园。

  客家秘境里的母语光辉

  洛带是距离成都大约20公里的一个古镇,这里一天的生活从来都是从黎明时的一阵鸡鸣开始的。之后,一家两家的窗户亮出橘黄的灯光,接着,青瓦屋顶上开始慢慢升起袅袅的炊烟。当第一缕阳光悄悄地投在古镇最向阳的那面墙壁上时,庭院大门的开阖声,茶铺、包子抄手店铺板门的拆卸声便依次响起。

  穿过老屋狭长的甬道来到街上。遇到熟人,大家都习惯性地用家乡话问候,“食朝(吃早饭)莫有?”乡音乡情,让人倍感亲切。洛带有洛带的方言,比如将“下雨”念作“落水”;“穿衣”念作“着衫”;“太阳”念作“热头”;“再见”说成“谢了”;“昨天”说成“昨哺日”,“一日三餐”说成“食朝、食昼、食夜”……这样的语言,当地人自称为“土广东话”。

  洛带的客家人,是300多年前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迁来的。在当时,较早到达的湖广移民占据了土地相对肥沃的平原地带,所以,入川时间较晚的客家人大多在成都以东的丘陵和山地耕种繁衍。之后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后来被学术界称为“东山客家”的这片区域,最终成为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而这片区域最中心的位置,正是洛带。

  目前居住在洛带的两万居民中, 有90%以上是客家人的后裔,他们至今遵循着“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客家先祖遗训。记得小时候,我在镇上的学堂上学,老师们都是用湖广话或普通话来教学的,回到家中骄傲地显摆几句,便会立刻遭到老辈人“四川骡子学马叫”的训斥。据说过去洛带的客家人说亲,要先用客家话“打乡谈(用乡音交流)”,如果发现对方不会说客家话,这门亲事就基本告吹了。

  沿着洛带老街一路走下去,那些显赫于农耕时代的古老客家手艺--编织草鞋、印制蓝花布、剥茧制丝等在沿街的铺子里一一呈现,那指尖上的精彩,一不小心就让人沉迷到往昔的时光中去了……

  客家歌谣,美妙歌声中的礼俗教诲

  这天是农历八月的一天,洛带镇金龙村的小钟姑娘一大早就起来了,因为要参加村里组织的客家歌谣比赛,她不仅较之平常把漂亮的辫子梳了又梳,还刻意穿上了那件不久前才专门找人缝制的蓝花布对门襟盛装。

  今年20出头的小钟,不仅人长得漂亮,性格也开朗大方,歌声更甜美亮丽。在果树环抱的院坝里,她试声般唱了起来:“桃花树,李花树,红红白白开无数。一泼大水一泼风, 千花万花一夜空。昨晡日(昨日)看花花正好,今晡日(今日)看花只有草。细仔(小孩)大了大人老,孝顺爷娘要趁早。”其实这首名为《劝孝顺》的歌谣,洛带的小孩子们一般都唱过,是在识字之前阿公阿婆教的。在春节拜年的时候,为讨长辈欢心,小孩一般都会比赛唱这首歌谣。当然,童年时的想法是“拜年,拜年,红包拿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也从歌谣里深深体会到孝顺的意义。

  在客家人鲜活的礼俗生活中,更多承载的是崇儒重教的风尚。他们把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修纂的《家礼》作为本族的礼仪规范。不仅如此,还把儒学宣扬的礼乐文明,深入浅出地编入到歌谣的唱词中,从小教诲,代代传诵。

  上午10时,在山村湖畔大坝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带着红领巾的学童们,像小钟那样的俊男俏女们,甚至好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全都纷纷上台,展演歌喉。于是,那些祀祖先、孝父母、重师尊、和乡邻的客家歌谣便婉转悠扬地飞进山林,飘入湖里……

  客家婚礼,汉家正脉婚俗的吉言说唱

  客家人爱唱山歌,不仅表现在那些礼俗教诲的歌谣上,更在承袭了汉家正脉婚俗的婚礼中。在洛带,婚俗过程包括提亲、吃转转酒、剥根、报期下聘、过礼迎亲、拜堂和回门。

  现年53岁的李声鸿打小就在洛带长大,一首首客家山歌烂熟心中,加上嗓音洪亮,被誉为“客家山歌王子”。他告诉我,过去客家青年男女相互结识,都是从对唱山歌开始的。说罢,他便唱了起来:“阿妹啊!爱我唱山歌你就游过河,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啊……”而接下来,我也幸运地见到了一场客家婚礼。

  婚礼一大早,新娘沐浴后,年长的女性宗亲便用两根红丝线为她绞去脸上的汗毛,当地风俗里这叫做“开脸”。新娘的辫子也改梳为凤髻,寓意从此告别少女时代。“开脸”的同时,表白新娘依依惜别之情的《哭嫁歌》也就粉墨登场了。歌是这样唱的:“爹娘呀!早上出去晚上回,汗湿衣衫脚匆忙。这般劳苦为了谁?养育儿女长成人……”

  哭嫁后,新娘便在亲朋邻里的声声唱词中拜别父母,盖好头帕,打伞上轿。到了男家,鼓乐声起,鞭炮阵阵,但此时轿夫并不落轿,只是一味高唱“一顶轿子红彤彤,新娘嫁个新郎公。一顶轿子花又花,来年添个胖娃娃……”直到主人家奉上大礼封后,方才落轿。落轿之后,童子掀帘,妇人牵手,新郎迎出,新娘入堂,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新郎用系上红绳的竹筷挑起新娘的盖头,司仪高喊:“先拜天地--转拜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礼成”,唢呐鼓乐随之高奏,鞭炮声震耳欲聋,一场热闹喜庆的婚宴就开始了。

  接着便是“闹洞房”。闹洞房是从铺床开始的,铺床人边铺边说唱:“中间一把草,俩个同到老。席子摆得四四方,明年早早买地方”。而到真正闹洞房时,那吉语和唱词就更加丰富了:“一张床,四四方,中间栽根柏树秧;柏树籽,娃娃多,十个儿子九登科……”幽默风趣的吉祥说唱,把婚礼推入高潮,把新人送进良宵。

  洛带水龙节,舞出的盛世激情

  在洛带,节会众多,这些节会把客家人欢歌笑语的日子,从古时贯穿到了今天。今天的洛带,最吸引人的是一年一度的“火龙节”和“水龙节”。

  每年正月与火同舞、与龙同乐的节日,叫做“火龙节”。而与火龙节相对应的就是夏季的水龙节,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与水同舞、与龙同乐的节日。在过去的洛带,正月十五舞火龙,焰火欢腾,是为祈福;夏日伏旱舞水龙,呼风唤雨,是为祈雨。当地居民章大爷告诉我,过去水龙是不能轻易舞的,只有在天干年辰,才先淘八角井(八角井通龙脉,轻易动不得),然后舞水龙祈雨。如今,舞水龙与烧火龙一样,都已成为当地人欢度佳节的娱乐方式。

  无论是火龙还是水龙,他们的前身都是“刘家龙”,这个名字源于龙舞者都是从江西迁徙到这里的刘氏客家人,他们是龙舞世家。我去时恰逢水龙节前夕,因此有幸目睹到舞水龙的全过程。首先,龙头们齐聚祖堂祭祖,之后全体舞龙队员持龙祭祀江西客家人崇拜的“社公”(土地菩萨),龙队穿田过垄,游走入镇,再到江西会馆的大殿杀雄鸡滴血,将龙头、龙角、龙目、龙口、龙珠一一点染,以通神祭灵。最后,在水车喷洒和人们倾情泼洒出来的水世界里,“金龙盘玉殿”、“龙抱柱”、“波浪浮”、“龙打滚”等沿自先祖的各种龙舞套路尽情演绎。

  水花飞溅,蛟龙如鱼得水。在人们一浪高过一浪泼水狂欢的欢呼声中,我看见的是那些奋力挥舞的雄健身影,他们从历史深处舞来,从千里迢迢的远方舞来,终于在今天,舞出了这漫天飞溅的欢乐和一方客家人的盛世激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