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江南”乡城圣地桑披岭寺与有千年历史的锅庄舞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康巴江南,乡城,桑披岭寺,锅庄舞
  • 发布时间:2011-06-22 13:30
  桑披岭寺是康巴地区首屈一指的寺庙,也是乡城人心中的圣地。寺内如同一座康巴民间艺术的宝库:佛像、壁画、唐卡画,其精致程度使人瞠目结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座富丽堂皇,精绝巧妙的寺庙竟然没有一张设计图纸,它全凭工匠们的感觉与经验,自由发挥而建成。

  “乡城锅庄”是康巴地区一种有近千年历史的歌舞。每逢重大节日或婚礼喜庆之日,乡城人都会跳起这古老的舞蹈,而在婚礼期间,嫁娶双方还会通过锅庄舞中的对歌赛,来确定陪嫁物品的多少。

  圣地桑披岭寺

  没有设计图纸的世界绝景

  第一次朝拜桑披岭寺是10月的一个清晨。那时乡城山谷中的雾气还未散去,四周景物都似水墨丹青一般。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从山谷底部向桑披岭寺所在的山麓虔诚前进。没过多久,这座宏伟大寺就赫然出现在眼前:四层楼高错落式建筑金碧辉煌,初秋温柔明澈的阳光静静融化在它璀璨的屋顶上,让人不由得有些犹豫,担心自己一身仆仆风尘会破坏这庄严而圣洁的场面。

  史料记载,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在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的倡导下,乡城高僧若·崩公本洛和蒙古军官吉布康珠,统一了硕曲河畔不同教派的108座寺院,最后在乡城著名寺庙甲夏寺的原址上兴建了桑披岭寺。

  我们一行人修饰仪容再三,这才屏息凝神进入了桑披岭寺。庙里一位小喇嘛告诉我,桑披岭寺其实只是个俗称,它的全名应为“噶丹桑披罗布岭”,这名中也字字有故事:“噶丹”,表示传承格鲁派祖师宗喀巴首建之西藏噶丹寺的名系,也表示桑披岭寺与噶丹寺之间深切的历史渊源;“桑披”在藏语中意为“遂心如意、兴旺发达”;而“罗布”则是“宝贝、神物”之意;由此可见,桑披岭寺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座“令人遂心如意、兴旺发达的宝寺”。

  很快,我们就被这所富丽堂皇的寺庙所震撼:它占地2000多平方米,如此宏大的规模在整个康巴地区是首屈一指的。走进寺庙的大殿,如同进入了一座康巴民间艺术的宝库:佛像、壁画、唐卡画,其精致程度已使人瞠目结舌。而若留心墙上那些不易为人察觉的细节,还会发现更多精彩:那些在柱头、梁坊、廊顶上描绘的各类奇花异树、宗教故事,内容丰富纷呈,就算在寺庙住上三五个月,也未必能读得完……

  而采访中最让我们惊叹的,则是如此精绝巧妙的桑披岭寺,竟然没有一张设计图纸,它全凭工匠们的感觉与经验,自由发挥而建成--这绝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让人感动的是,这些能工巧匠修建寺庙,许多都是不取一分报酬的,他们认为,能将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寺庙是莫大的荣耀。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但凡遇寺庙维护修葺,也都会自发到寺庙工地来帮忙,甚至将自家的黄金、珊瑚、绿松石等珍宝都无偿奉献给寺庙……

  胜过“七步成诗”的“乡城锅庄”

  中国最具挑战性的民歌对唱

  乡城人有很多节日:传召节、燃灯节、蒙乖节…但是,乡城人的节日都有着一种同样的快乐表演: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乡城锅庄舞。

  “锅庄”在藏语名为“卓”,其舞蹈动作倒还简单易学,但是唱词的功夫却极有技术含量,复杂多变的唱词使乡城锅庄截然不同于普通的圆圈舞。

  在小说中,曹植在命悬一线的当口从容七步成诗,那出口成章的才华令人钦佩。但在乡城著名的锅庄舞中,这样的绝学随时都在上演--在乡城人看来,锅庄舞的乐趣与其说是歌舞的乐趣,不如说是竞技的乐趣:人们围着一堆劈啪作响的篝火,两支队伍各作一个半圆,边舞边唱,这时,每边会选出一名队长,即歌师,他们专为本方队员填词,挑战其他歌师,也被其他歌师挑战。

  最有难度的是,在对歌赛中除了“规定曲目”之外,歌师还需要即兴创作,这就要求他不止要音律纯熟,更要才思敏捷。他领唱一句,他的歌队就要么跟唱一句,要么给一个和声,而且歌词中,往往还含有善意的挑衅--要么在意思上为难对方,要么逼着对方押一个汉语所谓的险韵,对方若是不能立刻反击回来,自己这边就胜出一局……

  人们迎接对歌比赛中凯旋的歌师,就像迎接凯旋的战士一般。除各种节日外,歌师最大显身手的场合无疑是婚礼--因为嫁娶双方要通过对歌来确定陪嫁物品的多少,届时会有两位歌师像打擂台一样,代表双方家庭在即兴的唱词里讨价还价。有时歌队也会加入进来,这时,任何功利色彩也都淹没在锅庄斑斓绚烂的唱词和旋律里了。

  在乡城文联采访期间,藏文化专家夏坝丁真拿出厚厚的资料,专门为我们讲解乡城锅庄的竞技特点。那些复杂而有趣的规则、为对手设计圈套的手法,还有一旦自己被对手难住时迅速脱困的搞笑技巧,是许多代人积累下来的“斗争经验”,让我们一不小心就陷在这美丽的歌舞漩涡中,不可自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