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答题怎么办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答题,考试,榜样
  • 发布时间:2011-08-03 09:34
  假如你去参加一场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考试——比如说现在的高考,以前的科举考试什么的,而你又对那些试题一窍不通,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着笔,你怎么办?做么,不会做;放弃么,又不甘心。我们来看看一些人碰到这种人生尴尬时的选择吧。

  先看古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八月,湖北鹤峰一个叫艾家鉴的秀才到省城参加这一年的乡试。到了考场打开试卷一看,脑袋一片空白。也就是说,试题认识他,他却一点也不认识试题。怎么办呢?不做交白卷吧,不甘心;做吧,不会做。在考场犹豫了一会儿,他作出重大决定——与其交白卷浪费这大好机会,还不如就在试卷上写写条陈,反映一下自己对这次考试和国计民生的看法。这样,一则可以表示自己并非胸无见识的白痴,二则如果这些建议被主考大人转奏圣上又被采纳的话,那自己还不就因此而一步登天平步青云?这么一想,他就兴致勃勃地在原本该写八股文的试卷上写满了条陈,一共是这么几条:一是鹤峰州学进学的名额原来是八名,他建议增加四名。二是州城兵营军粮原由荆州北路运送,他建议改为南路运送。三是州属每年征黄柏税银十四两,他以为这属于乱收费,建议免收。最后,他还谈了一下州衙门有司法腐败的问题。文化、军事、经济与司法,都被他面面俱到地点评建议了一番,可谓眼光普照才华横溢。为了吸引考官眼球,这个艾家鉴还在开头写了这么几句言志诗:“妄求名誉赴科场,忽忆弊端敢缕杨。下顾今朝枉到此,惟祈百姓颂君王。”这么有诗歌有议论文地弄好后,他就把这五彩缤纷的试卷交了上去,然后就等着伯乐来牵他这匹千里马了。然而,乾隆时代,正是中国文字狱登峰造极之时。这家伙在该写八股文的考卷上写条陈,已是严重犯规,还在打油诗中直书“君”字(照当时的规矩,写这字时得另起一行抬头写,以示尊重),文中引用孟子“使是君惟尧舜之君”也浑然不觉孟子原文对“是君”有嘲讽意味。试卷刚交上去,看试卷的学政大人就喝令将这不会做答卷又不甘交白卷的家伙拿下,旋即移交湖北巡抚依法严办。湖北巡抚不敢怠慢,马上又将此案上报皇上。十一月,乾隆降旨,以艾家鉴“蓦越告机密事不实”的罪名,发配乌鲁木齐给功臣做苦役。本想出奇制胜,结果却远度天涯。

  照说,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后人在考试时碰到自己不会答题的事时,就该小心谨慎了。可,事总有出乎意料者也。时间一转眼又到了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之中,伟大领袖一声令下,中国的所有大学全部关门。到了70年代,上头似乎觉得这不太好,有些像原始社会,便又开始办大学——当然主要是理工医农类大学。要办大学就得有学生,学生怎么来?开始实行的是推荐加考试。于是,就冒出了个张铁生。这家伙被推荐来考试,可一上考场就像他的艾前辈一样,只知道对试题翻白眼。他也不甘心交白卷,就决定利用试卷,对这考试大唱反调——他在试卷上给教育部长写了一封信,大骂考试入学是封资修卷土重来,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照说,他这臭骂现行政策的做法比艾老前辈建设性上条陈反动十倍,可因为他这一叫骂,恰好被对这一拨乱反正举动心怀不满的“四人帮”用做打击政敌的棍子,于是,张铁生不仅没有被发配到乌鲁木齐,还被推荐上了大学,最后还做了什么大官。

  有了这样的好榜样,模仿者自然滔滔不绝。作家莫言在他的文章《我的大学梦》中,就写到过自己干的这么一件事:“过了几年,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张铁生,尽管他不是什么好人,但他的方式的确启发过我,使我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线光明。原来靠一封信就可以上大学呀!于是,我就学着张铁生的样子,给国家当时的教育部长周荣鑫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想上大学的疯狂愿望。”可是因为他这是模仿别人,信又写得没有批判色彩,所以结局没有张铁生好——教育部是给他回了信,可没有录取他,而是告诉他:您的信我们收到了,您想上大学的愿望是好的,希望在农村好好劳动,等待贫下中农的推荐。于是莫言绝望了,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农村里待着即使我干活比牛还卖力,也不会有贫下中农来推荐我上大学。当时,所谓贫下中农推荐,完全是骗人的空话,每年那几个名额,还不够公社干部的孩子们分配的,根本轮不到农村青年,更别说像我这种出生在富裕中农家庭,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村青年了”。

  到今天,你要参加考试而又不会答题,又不甘心交白卷,要在考卷上写点与考试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的话,任你写——你不会因此像艾家鉴一样给流放到乌鲁木齐,也不会像张铁生一样因此考上大学做上高官,顶多也就引来阅卷老师的一通讪笑罢了。我想,这才是常态。

  (李旺峰摘自《西安日报》)

  *孙玉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