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游戏还没结束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索罗斯,基金,游戏,投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8-24 15:41
7月27日,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致信全体股东:索罗斯将不再为外部投资者理财,将结束近40年对冲基金经理人生涯。这个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不小的轰动。索罗斯此时退休,有人称,是为了躲避监管,也有人说是因为近年索罗斯廉颇已老,不可饭否。不管怎样,手握245亿美元家族资产的他能就此善罢甘休?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父亲的力量
索罗斯,1930年8月12日,出生在匈牙利首度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虽然精明的头脑、富有的家财、内敛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犹太民族让全世界为之肃然起敬。但是蓝眼金发的索罗斯从来不会主动提及自己的犹太人血统。这可能是因为深受二战时期纳粹迫害犹太民族的影响。
1944年的春天,德国纳粹的坦克驶入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匈牙利犹太人噩梦开始降临。只有14岁的索罗斯和其他犹太人小孩一样面临生存的威胁。不过,索罗斯要幸运很多,因为他有个不寻常的父亲。
索罗斯的父亲提瓦达,参加过一战,做过俄国人的俘虏,并且越狱成功,是个传奇式人物。在儿时的索罗斯心目中,父亲非常精明,甚至可以说是老谋深算,就像天神一样,无所不能。早在纳粹进入匈牙利之前,提瓦达就意识到了犹太人前景不妙,并开始积极出售一些家产。而面对生命危险,提瓦达泰然自若,应对自如。他不仅为家人安排了假的身份证明和一些适合居住或躲藏的地方,使其得以幸存,还积极帮助他人,挽救了几十条人命。他告诉索罗斯,“现在我们面临一个不正常的情形,正常的规则已经不能适用,守法变成了危险的嗜好,玩法才是生存之道。”
对于14岁的索罗斯来说,那段恐惧岁月成为了求之不得、最刺激的冒险。
父亲留给索罗斯的另一份财富就是他的人生经验。其实在一战结束归来后,父亲提瓦达几乎没在工作,作为一名律师他对自己的客户也没有很负责,性格大大咧咧,挥金如土的豪侠之气远近闻名,也因此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不过索罗斯对父亲这种颓废做派却抱有无限同情和理解,在他看来父亲只想享受生活和维持独立,不想变成有钱人或有影响力的人。“我很欣赏他的态度,财富太多可能会使人变得脆弱,生存就会变得更困难。”很多年后,索罗斯有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巨额财富,但是他却对此毫无兴趣。
瞎子王国的独眼国王
1947年是索罗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匈牙利已被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喜欢冒险刺激的索罗斯因为无法忍受斯大林式的专制和束缚,决定出国打开一条新的生路。一直在听英国广播公司广播的索罗斯对英国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和报道印象深刻,所以选择了到伦敦去闯天下。
在伦敦的生活远不如索罗斯想象的那么美好,零工、贫穷、孤独,生活毫无乐趣可言。于是他决定通过求学改变自己的人生。经过几个月紧张复习,他终于被伦敦经济学院录取了。然而,虽然索罗斯选修了很多知名经济学者的课程,但是他本人却认为“没有从中学到什么东西”。
“毕业就是失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索罗斯。1953年,未在学术上取得某种成功的索罗斯从伦敦经济学院学成毕业。面对就业问题,他频频受挫。礼品、饰品、手提袋,索罗斯在各种促销工作中频繁跳槽。
最后,几经周折,经过做眼科医生的表哥介绍,索罗斯终于得到了辛格暨傅利兰德公司见习生的工作,从此揭开了他的金融生涯。
在这家公司,索罗斯的身份是储训人员,具体负责登记银行每天的进入款项。虽然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但是索罗斯始终无法喜欢,“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简直面目可憎,这种工作应该让机器来干。”
索罗斯在这里没有绽放任何光芒,他的上司对他的工作也不满意。1956年,恰逢他的一个同事邀请他到纽约一起工作,索罗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当时,索罗斯给自己定了一个五年规划:在华尔街工作整五年,储蓄50万美元,然后回到英国,以独立学者的身份做令其着迷的哲学研究。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索罗斯的一生,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在伦敦,索罗斯曾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是在当时的华尔街,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无名小子成了香饽饽。
当时正值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欧洲股票热潮兴起。很多美国银行和机构都对欧洲证券有惊人的兴趣,但当时有关欧洲公司的资讯却极为原始,并且严重缺乏相关人才。在伦敦金融业有过多年从业经验的索罗斯成为所有涉及欧洲套头交易投资者的领袖。
“我成了瞎子王国中的独眼国王。”提起当年,索罗斯仍显得非常兴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索罗斯第一次觉得自己很成功。
第一个发现德利银行,第一个发现安联保险公司……索罗斯的事业如日中天,这种好运一直持续到1961年肯尼迪上台。肯尼迪修改了利润平衡税,主要就是为了阻止美国投资者购买国外股票。这对索罗斯来说,就像“地球爆炸”。不过此时的索罗斯早已决定放弃之前的五年规划,定居美国。他留了下来。
量子基金
在创造了一连串佳绩后,索罗斯迎来了自己投资生涯的历史性时刻,1970年,与黄金搭档罗杰斯联手。当时的罗杰斯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炒股专家,很多人都觉得罗杰斯很难缠,但是索罗斯却觉得他就是自己需要的人。两个人一样有野心,工作努力,才智超群,胆识过人,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喜欢反向操作,鄙视凡俗之见和跟风。
在合作之初,两个人就有很明确的分工,虽然索罗斯也处理一些交易事务,但更多的在负责决策,而罗杰斯则充当着分析师的角色。两个人共同管理索罗斯手中的双鹰基金,也就是后来的量子基金。他们的合作珠联璧合,如鱼得水,很快成为了老板的左膀右臂,成为公司的顶梁柱。
但是两个人都不是安分的人,渴望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于是1973年他们与原公司和平分手后,成立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分手时,双鹰基金的资本额已经由1966 年成立时的400万美元成长到了大约2000万美元的规模,其中,大约有130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人选择了跟着索罗斯。
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和一个秘书,但是索罗斯和罗杰斯都对此非常满意,因为这样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做事,而不必担心群体的失误,也不必处理过多的文件。
从两个人联手到分道扬镳的十年间,他们的盈利是3365%,而同一时期,一般公司和经营较差公司的复合指数只有47%。
他们赢得了整个华尔街的尊敬,但是不断增加的工作和责任,也使得两人的关系日益紧张。“随着基金的成长,管理团队却没有成长。我们试着引进了一些人才,但罗杰斯不能忍受除我之外的人对他的批评和不同意见,最后我们丧失了这些刚刚能够独立作业的人才。”
面对公司管理的危机,索罗斯提出了一个三阶段策略:第一阶段,两人合力组成一个团队,如果不成功,第二阶段组成一个没有他的团队,如果还是不行,第三阶段组成一个没有自己的团队。并且为此索罗斯还将公司名字改为了量子基金,外人都说这是索罗斯希望基金可以像量子一样迅速成长,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要拿掉自己的名字。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第一阶段失败后,罗杰斯离开了,索罗斯也崩溃了。“我完全独立管理这个基金,压力变得无法忍受。我累得像狗一样。”索罗斯想找人分担管理基金的责任,但是总是找不到。更糟糕的是,他一面将自己内心的混乱公之于众,一面还在继续基金的操作。于是有关索罗斯陷入某种危机的流言四起,公司出现了创立以来的第一次亏损,遭到大规模的资金赎回,基金规模也由4亿美元降到了2亿美元。
遗传自父亲的那种生存者品质再度发挥了功效。索罗斯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一直过度自我批评、过度自制。他不敢承认自己的成功,所以需要努力地工作,但是繁重的工作又把他折磨得身心疲惫。索罗斯的做法是公开自己的偏见。“公开后,我认识到这些偏见毫无意义,因此就可以抛弃偏见。”
索罗斯重新找到了方向,公司也开始重新起飞。索罗斯组建了一个由四位资深分析师兼经理人的管理团队,后来这个团队由他的“得意门生”朱肯米勒全权负责。“我们发展成为一种教练和球员的关系,从此以后就运作得很顺畅。”
让一个国家失声哭泣
真正让全世界记住索罗斯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他凭借量子基金发动的几场大规模货币狙击战。他的成功依赖于他过人的胆识,他总是说,一个投资者最大的错误不是过于鲁莽,而是过于谨慎。之前,从没有一个人胆敢挑战一个国家,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但是,1992年索罗斯决定玩把大的,他盯住了英镑,他想试试看这个老牌金融帝国是不是真的坚不可摧。
1992年2月17日,欧共体12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协调欧洲汇率体系,为建立欧洲统一货币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做准备。此时,索罗斯早有预见:这些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的时候,作为核心国德国也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整个机制也会被摧毁。
事实确实如此,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面临长期不景气,在欧洲汇率联动机制下也有些束手束脚。要提振本国经济,英国需要降低利率,但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约束下,这意味德国也必须下调利率,否则英镑会因大幅贬值而被迫脱离欧洲货币汇率机制。
降低利率,还是维持英镑地位,英国选择了后者。灾难渐露端倪,索罗斯和长期从事套汇交易的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开始大量抛售手中的英镑,而英国政府开始不断地从市场上购入大量的英镑。8月28日,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9月3日,宣布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购入75亿英镑……
真正让索罗斯下定决心大干一场的是他8月30日与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施莱辛格的一次谈话,从中,索罗斯领会到这样一条信息:德国不会来帮助英国。这一信息9月10日被德国政要公之于众。索罗斯及其身后巨额的投机资本发起了进攻。
形势继续向着索罗斯所设想的方向发展,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三”。9月16日,英国首相梅杰在得知英镑仍在大幅贬值,而德国依然见死不救后,决定不论用任何代价都要阻止英镑贬值。英镑利率开始不断提高,从10%,到12%,再到15%。一天内,英国将利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时花了55亿英镑的外汇储备购入英镑。但是为时已晚,当天,英镑贬值20%,被迫退出了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赢了。通过这次汇率投机,他赚了10亿美元,相当于从每个英国人身上“拿走”了12.5英镑。
在这场战役中,索罗斯总共投入了100亿美元,是他公司资本的1.5倍,其中30亿美元还是借贷来的。索罗斯称,当知道自己是正确时,就要做到极限。当然,索罗斯也并不认为单靠这100亿美元就可以撼动整个英格兰银行,他深知这样一条投资信条:金融市场运作的基础不是逻辑,而是心理,取胜的关键在于如何掌握这种群体心理。
英国一片混乱,经济持续萧条。人们开始寻找罪魁祸首,并最终选择了索罗斯。对此,索罗斯的观点是:我只是在赚钱。
索罗斯一战成名,拥有了一大批追随者,可谓是一呼百应。他开始趁胜追击,扫荡全球。从俄罗斯到墨西哥,再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索罗斯一马当先,带领一干对冲基金抢钱、抢粮、抢地盘。这其中,索罗斯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他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一句话可以震动整个全球市场,也可以令一个国家“胆战心惊”。
在全球市场上兴风作浪,使得索罗斯成为了“众矢之的”,人们批评他是“杀人凶手”,“黑了心肝”。在金融界,对索罗斯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千夫所指的“恶棍”,道德败坏;也有人视他为成功的象征,投机者的英雄。不过对此,索罗斯并不在意,“我在规则限制之内运作,如果规则崩溃,那不是我这种合法参与者的错误,而是制订规则的人犯错。”
还没完
隐退,索罗斯这不是第一次。在1980年罗杰斯离开,索罗斯遭受金融生涯第一次大失败的时候,他就曾一度隐退,专心从事自己的哲学研究;1998年做空港币失利,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业绩一路下滑,70岁的索罗斯感觉自己老了,也曾决定休息。直到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索罗斯重回战场。
有人说,如今的江湖,已不再欢迎像索罗斯这样的孤胆英雄,凭借一时兴起砸下数十亿美元的投机模式也正在成为明日黄花。索罗斯认同并且正在适应这种变化,虽然这很痛苦。无论是退居二线,还是亲掌大权,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都在向一个“投资不那么咄咄逼人的工具”转型。
也有人说,已经81岁的索罗斯决定专心做慈善。虽然做慈善、实现“开放社会”一直是索罗斯追求的一大人生目标,虽然索罗斯也经常告诉友人,“我老了”,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赚钱方面还和以前一样努力,并且总是能有所得。2001年,索罗斯复出后的第一年,量子基金投资回报率13.8%,是同期同类基金的三倍以上;2007年,索罗斯再度复出,得益于他对宏观形势的准确把握,量子基金当年的收益率达32%,位居全球对冲基金排名第二。
众所周知,索罗斯的决定是为了逃避新的监管要求。虽然可能索罗斯自己不会喜欢“逃避”这个词,他一直为自己是个遵守规则的人而自豪。但是这恰恰说明,索罗斯并未就此罢手。转为家族基金后,索罗斯的投资将更加神秘,我们无法探知其真实动向,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事没完!
文/《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
父亲的力量
索罗斯,1930年8月12日,出生在匈牙利首度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虽然精明的头脑、富有的家财、内敛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犹太民族让全世界为之肃然起敬。但是蓝眼金发的索罗斯从来不会主动提及自己的犹太人血统。这可能是因为深受二战时期纳粹迫害犹太民族的影响。
1944年的春天,德国纳粹的坦克驶入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匈牙利犹太人噩梦开始降临。只有14岁的索罗斯和其他犹太人小孩一样面临生存的威胁。不过,索罗斯要幸运很多,因为他有个不寻常的父亲。
索罗斯的父亲提瓦达,参加过一战,做过俄国人的俘虏,并且越狱成功,是个传奇式人物。在儿时的索罗斯心目中,父亲非常精明,甚至可以说是老谋深算,就像天神一样,无所不能。早在纳粹进入匈牙利之前,提瓦达就意识到了犹太人前景不妙,并开始积极出售一些家产。而面对生命危险,提瓦达泰然自若,应对自如。他不仅为家人安排了假的身份证明和一些适合居住或躲藏的地方,使其得以幸存,还积极帮助他人,挽救了几十条人命。他告诉索罗斯,“现在我们面临一个不正常的情形,正常的规则已经不能适用,守法变成了危险的嗜好,玩法才是生存之道。”
对于14岁的索罗斯来说,那段恐惧岁月成为了求之不得、最刺激的冒险。
父亲留给索罗斯的另一份财富就是他的人生经验。其实在一战结束归来后,父亲提瓦达几乎没在工作,作为一名律师他对自己的客户也没有很负责,性格大大咧咧,挥金如土的豪侠之气远近闻名,也因此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不过索罗斯对父亲这种颓废做派却抱有无限同情和理解,在他看来父亲只想享受生活和维持独立,不想变成有钱人或有影响力的人。“我很欣赏他的态度,财富太多可能会使人变得脆弱,生存就会变得更困难。”很多年后,索罗斯有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巨额财富,但是他却对此毫无兴趣。
瞎子王国的独眼国王
1947年是索罗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匈牙利已被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喜欢冒险刺激的索罗斯因为无法忍受斯大林式的专制和束缚,决定出国打开一条新的生路。一直在听英国广播公司广播的索罗斯对英国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和报道印象深刻,所以选择了到伦敦去闯天下。
在伦敦的生活远不如索罗斯想象的那么美好,零工、贫穷、孤独,生活毫无乐趣可言。于是他决定通过求学改变自己的人生。经过几个月紧张复习,他终于被伦敦经济学院录取了。然而,虽然索罗斯选修了很多知名经济学者的课程,但是他本人却认为“没有从中学到什么东西”。
“毕业就是失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索罗斯。1953年,未在学术上取得某种成功的索罗斯从伦敦经济学院学成毕业。面对就业问题,他频频受挫。礼品、饰品、手提袋,索罗斯在各种促销工作中频繁跳槽。
最后,几经周折,经过做眼科医生的表哥介绍,索罗斯终于得到了辛格暨傅利兰德公司见习生的工作,从此揭开了他的金融生涯。
在这家公司,索罗斯的身份是储训人员,具体负责登记银行每天的进入款项。虽然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但是索罗斯始终无法喜欢,“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简直面目可憎,这种工作应该让机器来干。”
索罗斯在这里没有绽放任何光芒,他的上司对他的工作也不满意。1956年,恰逢他的一个同事邀请他到纽约一起工作,索罗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当时,索罗斯给自己定了一个五年规划:在华尔街工作整五年,储蓄50万美元,然后回到英国,以独立学者的身份做令其着迷的哲学研究。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索罗斯的一生,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在伦敦,索罗斯曾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是在当时的华尔街,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无名小子成了香饽饽。
当时正值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欧洲股票热潮兴起。很多美国银行和机构都对欧洲证券有惊人的兴趣,但当时有关欧洲公司的资讯却极为原始,并且严重缺乏相关人才。在伦敦金融业有过多年从业经验的索罗斯成为所有涉及欧洲套头交易投资者的领袖。
“我成了瞎子王国中的独眼国王。”提起当年,索罗斯仍显得非常兴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索罗斯第一次觉得自己很成功。
第一个发现德利银行,第一个发现安联保险公司……索罗斯的事业如日中天,这种好运一直持续到1961年肯尼迪上台。肯尼迪修改了利润平衡税,主要就是为了阻止美国投资者购买国外股票。这对索罗斯来说,就像“地球爆炸”。不过此时的索罗斯早已决定放弃之前的五年规划,定居美国。他留了下来。
量子基金
在创造了一连串佳绩后,索罗斯迎来了自己投资生涯的历史性时刻,1970年,与黄金搭档罗杰斯联手。当时的罗杰斯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炒股专家,很多人都觉得罗杰斯很难缠,但是索罗斯却觉得他就是自己需要的人。两个人一样有野心,工作努力,才智超群,胆识过人,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喜欢反向操作,鄙视凡俗之见和跟风。
在合作之初,两个人就有很明确的分工,虽然索罗斯也处理一些交易事务,但更多的在负责决策,而罗杰斯则充当着分析师的角色。两个人共同管理索罗斯手中的双鹰基金,也就是后来的量子基金。他们的合作珠联璧合,如鱼得水,很快成为了老板的左膀右臂,成为公司的顶梁柱。
但是两个人都不是安分的人,渴望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于是1973年他们与原公司和平分手后,成立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分手时,双鹰基金的资本额已经由1966 年成立时的400万美元成长到了大约2000万美元的规模,其中,大约有130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人选择了跟着索罗斯。
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和一个秘书,但是索罗斯和罗杰斯都对此非常满意,因为这样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做事,而不必担心群体的失误,也不必处理过多的文件。
从两个人联手到分道扬镳的十年间,他们的盈利是3365%,而同一时期,一般公司和经营较差公司的复合指数只有47%。
他们赢得了整个华尔街的尊敬,但是不断增加的工作和责任,也使得两人的关系日益紧张。“随着基金的成长,管理团队却没有成长。我们试着引进了一些人才,但罗杰斯不能忍受除我之外的人对他的批评和不同意见,最后我们丧失了这些刚刚能够独立作业的人才。”
面对公司管理的危机,索罗斯提出了一个三阶段策略:第一阶段,两人合力组成一个团队,如果不成功,第二阶段组成一个没有他的团队,如果还是不行,第三阶段组成一个没有自己的团队。并且为此索罗斯还将公司名字改为了量子基金,外人都说这是索罗斯希望基金可以像量子一样迅速成长,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要拿掉自己的名字。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第一阶段失败后,罗杰斯离开了,索罗斯也崩溃了。“我完全独立管理这个基金,压力变得无法忍受。我累得像狗一样。”索罗斯想找人分担管理基金的责任,但是总是找不到。更糟糕的是,他一面将自己内心的混乱公之于众,一面还在继续基金的操作。于是有关索罗斯陷入某种危机的流言四起,公司出现了创立以来的第一次亏损,遭到大规模的资金赎回,基金规模也由4亿美元降到了2亿美元。
遗传自父亲的那种生存者品质再度发挥了功效。索罗斯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一直过度自我批评、过度自制。他不敢承认自己的成功,所以需要努力地工作,但是繁重的工作又把他折磨得身心疲惫。索罗斯的做法是公开自己的偏见。“公开后,我认识到这些偏见毫无意义,因此就可以抛弃偏见。”
索罗斯重新找到了方向,公司也开始重新起飞。索罗斯组建了一个由四位资深分析师兼经理人的管理团队,后来这个团队由他的“得意门生”朱肯米勒全权负责。“我们发展成为一种教练和球员的关系,从此以后就运作得很顺畅。”
让一个国家失声哭泣
真正让全世界记住索罗斯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他凭借量子基金发动的几场大规模货币狙击战。他的成功依赖于他过人的胆识,他总是说,一个投资者最大的错误不是过于鲁莽,而是过于谨慎。之前,从没有一个人胆敢挑战一个国家,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但是,1992年索罗斯决定玩把大的,他盯住了英镑,他想试试看这个老牌金融帝国是不是真的坚不可摧。
1992年2月17日,欧共体12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协调欧洲汇率体系,为建立欧洲统一货币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做准备。此时,索罗斯早有预见:这些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的时候,作为核心国德国也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整个机制也会被摧毁。
事实确实如此,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面临长期不景气,在欧洲汇率联动机制下也有些束手束脚。要提振本国经济,英国需要降低利率,但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约束下,这意味德国也必须下调利率,否则英镑会因大幅贬值而被迫脱离欧洲货币汇率机制。
降低利率,还是维持英镑地位,英国选择了后者。灾难渐露端倪,索罗斯和长期从事套汇交易的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开始大量抛售手中的英镑,而英国政府开始不断地从市场上购入大量的英镑。8月28日,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9月3日,宣布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购入75亿英镑……
真正让索罗斯下定决心大干一场的是他8月30日与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施莱辛格的一次谈话,从中,索罗斯领会到这样一条信息:德国不会来帮助英国。这一信息9月10日被德国政要公之于众。索罗斯及其身后巨额的投机资本发起了进攻。
形势继续向着索罗斯所设想的方向发展,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三”。9月16日,英国首相梅杰在得知英镑仍在大幅贬值,而德国依然见死不救后,决定不论用任何代价都要阻止英镑贬值。英镑利率开始不断提高,从10%,到12%,再到15%。一天内,英国将利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时花了55亿英镑的外汇储备购入英镑。但是为时已晚,当天,英镑贬值20%,被迫退出了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赢了。通过这次汇率投机,他赚了10亿美元,相当于从每个英国人身上“拿走”了12.5英镑。
在这场战役中,索罗斯总共投入了100亿美元,是他公司资本的1.5倍,其中30亿美元还是借贷来的。索罗斯称,当知道自己是正确时,就要做到极限。当然,索罗斯也并不认为单靠这100亿美元就可以撼动整个英格兰银行,他深知这样一条投资信条:金融市场运作的基础不是逻辑,而是心理,取胜的关键在于如何掌握这种群体心理。
英国一片混乱,经济持续萧条。人们开始寻找罪魁祸首,并最终选择了索罗斯。对此,索罗斯的观点是:我只是在赚钱。
索罗斯一战成名,拥有了一大批追随者,可谓是一呼百应。他开始趁胜追击,扫荡全球。从俄罗斯到墨西哥,再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索罗斯一马当先,带领一干对冲基金抢钱、抢粮、抢地盘。这其中,索罗斯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他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一句话可以震动整个全球市场,也可以令一个国家“胆战心惊”。
在全球市场上兴风作浪,使得索罗斯成为了“众矢之的”,人们批评他是“杀人凶手”,“黑了心肝”。在金融界,对索罗斯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千夫所指的“恶棍”,道德败坏;也有人视他为成功的象征,投机者的英雄。不过对此,索罗斯并不在意,“我在规则限制之内运作,如果规则崩溃,那不是我这种合法参与者的错误,而是制订规则的人犯错。”
还没完
隐退,索罗斯这不是第一次。在1980年罗杰斯离开,索罗斯遭受金融生涯第一次大失败的时候,他就曾一度隐退,专心从事自己的哲学研究;1998年做空港币失利,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业绩一路下滑,70岁的索罗斯感觉自己老了,也曾决定休息。直到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索罗斯重回战场。
有人说,如今的江湖,已不再欢迎像索罗斯这样的孤胆英雄,凭借一时兴起砸下数十亿美元的投机模式也正在成为明日黄花。索罗斯认同并且正在适应这种变化,虽然这很痛苦。无论是退居二线,还是亲掌大权,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都在向一个“投资不那么咄咄逼人的工具”转型。
也有人说,已经81岁的索罗斯决定专心做慈善。虽然做慈善、实现“开放社会”一直是索罗斯追求的一大人生目标,虽然索罗斯也经常告诉友人,“我老了”,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赚钱方面还和以前一样努力,并且总是能有所得。2001年,索罗斯复出后的第一年,量子基金投资回报率13.8%,是同期同类基金的三倍以上;2007年,索罗斯再度复出,得益于他对宏观形势的准确把握,量子基金当年的收益率达32%,位居全球对冲基金排名第二。
众所周知,索罗斯的决定是为了逃避新的监管要求。虽然可能索罗斯自己不会喜欢“逃避”这个词,他一直为自己是个遵守规则的人而自豪。但是这恰恰说明,索罗斯并未就此罢手。转为家族基金后,索罗斯的投资将更加神秘,我们无法探知其真实动向,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事没完!
文/《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