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英特尔“工程师文化”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英特尔,工程师文化,芯片,Fab68
  • 发布时间:2011-09-09 14:07
  赶上“2011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在大连举办的巧,与会人员有了走进英特尔大连Fab68工厂参观的机会。由工作人员临时担当的“导游”特意把参观人员引到了工厂总经理科比·杰斐逊的工位,并强调:“总经理的工位和普通工程师的没有区别。”

  2005年,英特尔迎来公司40年历史上第一位非工程师出身的CEO保罗·欧德宁,可这丝毫没有改变英特尔一直引以为豪的“工程师文化”。

  “工程师文化”至今并无确切的定义,但以技术为主导的大多数IT企业都愿意标榜自己是富有“工程师文化”的企业。不可否认,公认的富于“工程师文化”企业的标签就是“严谨务实,讲技术,求创新,重专业”。

  就像英特尔中国事务总监朱文利所介绍的“英特尔的宝贝就是工程师”,在英特尔的架构体系中,工程师的发展路径很明确:首席工程师、高级首席工程师、院士、高级院士。

  现身本届“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的工程师的头衔占齐了这四种———英特尔公司技术与制造事业部高级院士、制程架构与集成总监马博,英特尔院士、架构事业部、可扩展服务器架构部总监布拉雷,英特尔架构事业部、嵌入式与通信事业部高级首席工程师、首席技术官普拉纳·梅塔,三位英特尔首席工程师:英特尔亚太研究中心系统优化技术中心工程技术总监黄波、英特尔亚太研究中心王昀、英特尔中国地区唯一一位女性首席工程师傅则钟。

  保留工程师特质

  工程师给人的感觉就是踏实、专注、以事实说话。英特尔的工程师也不例外。

  峰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上,马博、布雷格和普拉纳·梅塔分别围绕制程工艺、高性能计算的存储架构、嵌入式技术与物联网等个人专业领域做了技术类发言。在演讲中,他们介绍了英特尔在基本工艺领域、传统计算优势领域以及互联计算领域在进行的工作和研究方向。

  分会场也全是以技术为主题,唱主角的仍然是工程师。嵌入式、大规模并行计算、晶圆技术、封装测试工艺成为热烈讨论的关键词。

  这种日程安排跟大型学术会议类似,也体现了英特尔对工程师热爱技术和偏好“术业有专攻”的尊重。

  马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对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会侃侃而谈,而碰到非技术类或是非自己“势力范围”的问题时,他会强调他是一名研究制程工艺的技术人员,做的事情也很单一:“我每天被关在英特尔的工厂里研究怎么把芯片越做越小。”专注带来回报:英特尔3D三栅极晶体管带来的根本性转变已经显现,而工程上“22纳米已经接近量产,14纳米已经找到了方法,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务,两年之后将会投产。10纳米是一个可行的想法,但10纳米以后到底要怎么发展,以后还没有很清晰的路线,我们会进行选择多种可能性的研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研究”。

  在英特尔公司已经工作了20年的普拉纳·梅塔的任务是优化基于英特尔架构的芯片、软件和系统模块。他剖析了英特尔研发凌动处理器的道路:“我应该承认,凌动处于成长过程中,这也是一个不停学习的过程。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处于学习的过程,中间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但是最终凌动会在智能手机市场获得成功。”认识到问题,并且面对,兢兢业业地解决问题,这样的自信心来得比直接喊口号更有说服力。

  提供适合的道路

  工程师更喜欢技术,而非管理类事务———这样的工程师或许才是一个纯粹的工程师。在英特尔,你想只当工程师是可以的,2000年博士毕业进入英特尔工作的黄波就是这么做的。他从编译器产品做起,一直从事研发工作。他用六年的时间,在2006年成为了中国本土的首席工程师。

  王昀则走过一段交叉于英特尔员工发展两条线的路:他从技术开发开始,做到管理50~60人团队的管理人员,但后来又转为技术开发人员,负责质量控制以及产品的测试。朱文利用在王昀身上的形容词是“独特”:“在测试岗位成为一个首席工程师是非常独特的。”

  王昀自己的看法是,他从工程师转变为管理人员后,觉得会议占据了太多的时间,签字带来的成就感比不过找出一个bug,而他从管理者回归技术专家后,他能继续专注于喜欢的工作,打下了成为首席工程师的基础。

  王昀的故事正代表了英特尔员工的发展轨迹:“如果选择走技术人员的道路,一直往上走可以做到院士和高级院士。如果选择走管理人员的道路,最后可以做到总裁。英特尔会让他们根据每个人的兴趣自行选择。”“王昀做过技术和管理,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做技术,找到了他的兴趣所在,发挥他的兴趣和特长,在这条路上走向了成功。”这正契合了英特尔的工程师精神。

  黄波、王昀、傅则钟,还有很多工程师成功了,英特尔“工程师文化”自然也成功了———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发展道路,让工程师安心实现专业价值,而不是盲目推崇管理者比工程师更有价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