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草根创业自白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移动互联网,创业,爱国者,原始团队
  • 发布时间:2011-09-09 14:25
  23岁的莫小翼只身北上,从杭州来到北京时,正值一年之计的春天。北京城里,杨絮飘扬。

  人太陌生、地方太大、空气太干,气候太冷……这样一座北方城市实在不容易讨得一个土生土长南方人的欢心。不过,它所有的缺点足以让一个优点弥补了———北京,会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好地方。

  那一年是2010年。在这不久前,新一轮的创业潮涌起———大部分人认为,这次创业潮的阵地会是移动互联网。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半年前,一家和李开复有关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孵化公司———创新工厂成立了。

  和莫小翼一样,那些尚未毕业、即将毕业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充满了创业热情的年轻人不断聚集在移动互联网旗下,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们的年龄大多不超过30岁;他们多数做技术出身,以软件开发为主;他们缺少资金,缺少经验,缺少人脉;他们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上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应用。

  有人叫他们草根创业者。

  中关村里的草根创业者

  一定程度上,北京中关村正被精心打造成一个无比热闹的创业生态环境。

  2009年9月,创新工场入驻中关村第三极大厦18层,此后,一层的贝塔咖啡馆以及与之毗邻的车库咖啡馆、3W咖啡馆相继开业。这里,形形色色的创业者、投资人穿梭来往,没人计较咖啡贵不贵,好喝不好喝,他们的话题多数关于“创业、投资”。车库咖啡馆向南步行半站路是微软大厦,再右转是腾讯大厦;往北转过一个街角则到了新浪和爱国者的办公楼……

  在车库咖啡馆,你可以只点一杯咖啡,然后享受一天的办公环境以及共享iPhone、Android、平板电脑测试机,投影、桌面触屏等设备。这里的营业时间是从上午9点到晚上9点,不过晚上12点关门也是常事———如果有很多家伙赖着不走。

  这些赖着不走的家伙大部分是软件工程师。你可以想象得到,每人带着一个笔记本电脑、演示文稿,三五成堆。他们的话题一定是与想法、创意或者投资有关。

  大多数时候,莫小翼是这些家伙中的一份子。如今,莫小翼来北京已经一年半了。北京,当然还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和大部分工科男生一样,他老实得过分,有点害羞,说话声音不高,语速也稍慢。上班的时候,他会一整天都窝在车库咖啡馆的办公桌上;休息的时候,他喜欢拖着同事一起打网游———当然,一星期里,他也就只能休息一天。“决定来北京发展时,并没有想太多,就是想着创业。当时觉得北京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环境比较好,就过来了。”初到北京的那个春天是莫小翼无法忘记的,“一个人都不认识。一个人揣着一个创业的念头过了半年。”

  莫小翼花了半年的时间结识能够共同创业的人,并最终组成4个人的创业原始团队。2011年春节前,莫小翼辞去工作———当然,先回老家过年。

  2011年3月,车库咖啡馆甚至还未完全装修完,莫小翼的创业团队便搬进这里,开始他盘算已久的创业。

  为什么要创业?在车库咖啡馆里,这算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每一个创业者心里都有一个思考过无数次的答案。

  “如果我创业,成功了,可能就没有这些问题;即使一旦失败,我也有创业的经验以及很多无形的资产。”对莫小翼来说,如果继续给别人打工,30岁的时候,他可能能存下几十万;如果情况糟糕一些,他可能什么都没有,甚至还要背上沉重的房贷。“30岁是一道坎儿。如果到30岁创业还没有成功,就再回去打工。”

  野家人都不知道我创业冶“再不创业就老了,没有激情了。”赶在30岁大关前,29岁的徐志鸿义无反顾辞去IBM开发工程师的职位,投入移动互联网创业潮中。

  创业并不是脑子发热的一时冲动。“我从来没打算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在大学时,我就一直想着要创业。当时还做了一个校内SNS网站,只不过没成功,没想到后来这条路被王兴(校内网创始人)走通了。”说起这个,徐志鸿扼腕不已。

  目前,徐志鸿在研发一款信息聚合的手机客户端应用。“我们团队从去年就开始进行开发,产品计划在今年9月上线。”正说着,他不忘拿出手机给《中国计算机报》记者,“你用一用,体验一下,给点意见。”

  徐志鸿爱笑,说话不忘带点小风趣;此刻坐他旁边的梁伟国则是内敛,说话字句斟酌。

  大学时,两人同住一个寝室;工作后,两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如今,两人又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移动互联网创业者。

  “在IBM时,关系稍好一点的同事都知道,我一直在准备创业。因为每次吃饭,我聊的话题几乎都绕着创业转。”在IBM工作三年后,梁伟国选择了辞职,到一家小公司当一个小主管。期间,他和几个朋友开始兼职做自己的创业项目———移动互联网游戏应用,项目做起来后,梁伟国便开始全职创业。

  若说创业对自己有什么改变,“最大的变化是勤快多了。”梁伟国笑着说,“以前在IBM工作时很懒,每天下班就看电影,玩游戏。创业后,工作都是自己给找的,而且人手很少,所以都比较主动去做。”和记者约好的采访时间是周六上午10点,出发前,梁伟国还抽空干了两小时的活儿。

  创业,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任何收入。这是大部分草根创业者不愿意全职创业的主要原因。“以前有一些积蓄,够花一阵子,就是女朋友老劝我找工作。”梁伟国无奈地说,“其实家人并不是很赞成我创业。不过平常他们也不会找我拿大笔的钱,所以当时辞职创业时并没有告诉家人。直到现在,我家人都还不知道我在创业呢。”

  “告诉他们,他们又乱操心,所以干脆就不告诉了。”徐志鸿和梁伟国采用了一样的策略。

  在老一辈人眼里,创业似乎等于不务正业。大部分的草根创业过程都不免伴随着些“家庭斗争”。

  “我到北京找工作,爸妈是知道,但他们并不知道我在创业。他们发现后很反对,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说服他们。”这样的烦恼,莫小翼也曾经历。

  野我享受创业过程冶“从小,我就是一个想法比较多的人。当别人都在学习日常课程时,我更多是在做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家人比较习惯我的做法了。”因为这份习惯,当郝亚伟决定从河南大学数学专业辍学时,家人虽然一开始很反对,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在大部分老师的眼中,郝亚伟绝对算不上一个好学生。7岁的时候,偶然一次机会,郝亚伟和小学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的编程,从此便走上了“不归路”。“那时家里有一台电脑,虽然是DOS系统,但一点都不影响我使用。一直到初中、高中,我都坚持自学编程。”

  因为从小花很多时间学习编程,郝亚伟当时成绩不是很好,幸好在编程方面拿了不少奖,才得以被保送到河南大学数学系。在河南大学呆了一年多,觉得实在没意思,郝亚伟选择了辍学。

  “辍学后,我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做的是一个汽车搜索网站,后来失败了;之后又做了一个项目,最终卖了几百万元。”

  之后,郝亚伟进入阿里巴巴,在阿里云部门担任开发工程师。“在大公司,很多事情需要决策,需要很多部门相互配合,对我来说,这种流程太繁琐了,所以又有创业的冲动,刚好当时觉得微博发展很好,但却没有一个好的客户端,于是就辞掉了工作,开始我的第三次创业。”对郝亚伟来说,每次创业都是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今年刚24岁,他已经算是一个资深创业者。

  现在,郝亚伟的团队已经从开始的一个人发展到6个人。“以前,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开发工程上;现在则是产品策划和沟通。说好听点,是从一个技术员转变成管理者,其实就是打杂。”

  关于创业的故事,往往令人心向往之,然而并不只有光鲜美好的一面。

  “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每周工作7天。”不过郝亚伟并觉得累,毕竟做的是自己的工作,动力也比较大,“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上下班花1小时,吃饭花1~2小时,睡觉花3~4小时,工作时间17小时左右。莫小翼给记者算了一下自己时间。当然,他会保证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对莫小翼来说,给别人打工,工作再轻松也觉得很累,现在工作再繁忙也觉得不累。

  莫小翼和郝亚伟同岁。24岁似乎是一个适合谈恋爱的年龄。“有想过谈恋爱的,不过一忙就忘记了。现在我还在创业初期,没有时间,今年暂不考虑这件事。”莫小翼笑着说。

  目前,郝亚伟也没有女朋友,“如果以后谈恋爱了,我估计会减少一些工作时间。现在,创业依然是生活的重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