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无馅饼 地下有陷阱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温州,金融,高利贷,借贷
  • 发布时间:2011-10-27 09:56
  跳楼和跑路,成为新一轮温州民间“金融风暴”的关键词,舆论界掀起一波大讨论,大家笔下还有一个关键词叫“高利贷”,基本的话语逻辑是:国家实行调控→银行收紧银根→中小民营企业借贷无门→只好求助民间高利贷→本息压力巨大→资金链断裂→跳楼跑路。

  反思所指不外乎是当下的金融体制,其一,银行业对民营中小企业太抠门,民营中小企业很难拿到正规的银行贷款,为求生存只好转求民间借贷,呼吁银行业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其二,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太少,只好转做民间放贷,呼吁放开利率管制,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存贷款市场,让民间借贷资本成为“正规军”。

  现实的复杂性未必完全符合教科书式的思维,说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拿到银行贷款基本符合市场现状,但说所有发生高利贷问题的民营企业都难以拿到银行贷款恐有失公允。

  目前所知的高利贷最高的年化利率达180%,月息15%,稍微有点正常商业常识的人都难以相信,做什么样的生意才有如此高的收益呢?如果是短期借贷,周转个三五日还可以理解,如果长达数月乃至一年以上的借贷,不被利息压垮才怪。

  温州民间放贷人有不少是在实体经济中积累到第一桶金的,自己知道做实业的艰难和辛苦,恐怕也明白如此高的融资利息是无情的杀器,稍有风浪就会置借贷人于死地。如果借贷人的企业死了,放贷人当然难逃被累及的命运,到底是一个双输甚至多输的局面。

  温州民间的高利贷借贷人中借贷应急者有之,借贷进入各个领域炒作“暴利”产品,投机搏杀者亦不少,这些借贷行为的背后都隐含一个基本的道理:违背了有多大碗吃多少饭、量体裁衣的原则。

  高利贷并非中国大陆独有,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银行年贷款规模为8000亿美元(约合5万亿人民币),同中国大陆一样,大多数贷款流向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印度的私有化程度远高于中国),印度的私营中小企业同样很难拿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但印度经济活动中近40%的资金来自于民间“非正规”金融,这个比例也很惊人。印度的民间融资分为互助型和高利贷型,高利贷型根据借贷人的抵押信用,向借贷人放出3%~10%月息的借款,与中国差不多,印度的监管当局也是忧心忡忡,怕这种民间借贷行为失控。

  银行的嫌贫爱富,民间高利贷趁虚而入,全球概莫能外,规模和程度不同而已。曾经有温州的民间担保公司老板对央视的采访记者说过:他们对融资项目的评估,也遵循嫌贫爱富的原则,对中小企业兴趣不大。

  温州民间金融的活跃有长期的传统,算起来此次是第三波温州“民间金融风暴”了,1986年~1992年温州爆发过涉及30万人的“抬会”风波,基本上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民间金融体系的崩溃,数万个家庭负债累累、倾家荡产,还闹出几十条人命,失去资金从而失去理智的下层参会者索取了中上层“会头”的性命。

  高利贷屡屡把众多的参与者逼入绝境,借贷人也好、放贷人也罢,恐怕都有自己的美好期待,借贷人期待高利贷能够令自身走出困境,有的借贷人借钱投入自己认定的“暴利”领域,期冀更高的收益,而放贷人也期冀借贷人可以为自己带来可观的利息。

  俗话说“钱生钱容易”,大体上是不错的,但脱离市场规律和理性判断的暴利追逐行为,就如同打造“天上掉馅饼”的神话,把高利息的大厦建在了空心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天上本无馅饼,高利贷却在地下挖了一个个陷阱,借方贷方都逃不脱跌进去的命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