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救急,是时候了!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私募基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27 10:09
“设立特殊的中小企业融资性专项基金,既可以使得民间游资远离高利贷,使其有了一个相对安全和相对高收益的出路,又能通过中小企业专项基金的管理模式,运用市场经济的有效工具把一些优质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类企业组织起来。这就等于说它给了政府一个真正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抓手,而政府通过对这个基金规模的控制(基金本身的自我注资减资),则可以产生对整个中小企业供资盘子的调控性影响力。”
9月27日下午,在人们关注的新闻焦点所在地--温州,一场名为“中小企业小额贷款专项基金座谈会”上,非现场经济学说的创始人、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张为志的发言引来了中小企业主、小额贷款公司、温州当地信用担保公司、温州市各行业商会等诸多代表们的瞩目与兴奋。
金融创新救场
作为长期研究浙商民营经济和主张金融创新的学者,在张为志主任看来,目前紧缩货币政策的大势下,民营企业的真正钱荒才刚刚开始而已。现在温州出现的这个情况,在年底也许会更严重。甚至会波及到义乌、丽水等浙中地区。
张为志认为,政府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中小企业在面临融资瓶颈上的焦灼。但问题是现有的金融制度、财政制度在结构上已经无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靠政府出台一些临时性措施或直接给银行施压(从中央到各级政府,温州现在已经在这样做了),解决不了长期性的问题。不要忘了,就银行这个自负盈亏的金融实体来说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它生存的基础,它不会轻易为了响应某个政府的号召而背离市场规则。”
再来看小额贷款公司,它出笼的初衷确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张为志也认为,从2008年5月试点以来,浙江当地小额贷款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监管部门对其的政策限定:只贷不存;0.5倍的限制(监管部门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率只有0.5倍,即1亿元资金最大值只能借出15000万元)。这些束缚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也心有余力不足,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既然现有的金融政策已经无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那就必须要有一些试点性质的金融创新来解决这一课题。”这也是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在温州发起这个以“中小企业小额贷款专项基金”为主要议题的座谈会的理由。
张为志主任称,“如果有一个机制,既让民间游资有个新出路,又让小额贷款公司在不增加注册资本的前提下,获取一个特定的渠道融资(不同于现在资金仅依存于银行),同时放出去的资金又能超出0.5倍的限制。那样的话,我们浙商群体内部的自身资金平衡就能极大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可能相应地迎刃而解了。”
“这个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一定比银行高,但绝对比社会上(地下钱庄)的利率低的多。此外,通过新的行业自律和基金的风控机制,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量便会壮大,中小企业得到钱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大。”张为志说。
正是由于一直没有这个机制(中小企业小额贷款专项基金的设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虽然一直在强调要扶持中小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但实际操作中一直成效不大。
基金的钱从哪里来?又去哪里?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钱(融资的资金)从哪里来?在场的企业家、小额贷款公司代表们在欣喜于张为志的设想之余,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对此,张为志主任认为:就是通过发起人和机构、以及浙商群体的认购(必要时政府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认购),成立一个自救性的资金池--中小企业小额贷款专项基金。
这个基金60%以上用于扶持选定的有一定风控制度的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等直接的实际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
鉴于政府各个层面已经对解困温州资金链问题达成一致看法,央行、银监会、国家发改委等政策制定部门,今年,一定会出台有配套的金融政策倾斜、扶持政策。未来,不仅仅是拿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财政可能也会根据需要以国债、基金等形式拿出钱来支持中小企业。
张为志透露,目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已经牵头就这个试点课题,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银监会、央行相关部门沟通、汇报,争取在浙江做试点。
据估算,浙江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在1200亿到2000亿之间,但事实上,目前浙商的游资(热钱)有多少呢?保守估计过万亿。但正是由于缺少一种市场对接机制,温州中小企业只能走高利贷的融资途径。
张为志主任认为,要严格区分私募基金与民间贷款的区别。民间借贷并不可怕,只是由于他们是非专业人士运作,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不相分离的。
“专项基金和高利贷的区别不在于高利率。有些专项基金的收益率比高利贷还高。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合法的,一个是非法的;一个是有专业机制在管理,一个是盲目的。关键的核心问题在于风控管理机制,而不在于收益率高低。这是一个思维误区。”
张为志主任乐观判断:一旦这种新颖的自救机制建立起来,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或市场化注资,还能将浙江本地过万亿的游资引导到台面上,那便足以救场了。
张为志举了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时朱镕基总理为清理三角债国家拿出300亿元人民币专门成立一个基金,三角债清理成功后,这300亿不但没有失掉,反而增值保值。
两个难题
如何真正化解中小企业的困境?光看透现象、分析成因是不够的。这就更需要一个妥善的机制,否则,财政部门即便拿出财政的资金来支持中小企业,也将无从下手。因为它不可能直接向任何一个小额贷款公司或一家特定的工厂注资,这涉及到一个公平性问题。而专项基金便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之一。
同时,作为浙江大学创新研究院和中央财经大学发改院支付与结算研究中心主任张为志也表示:“不论是从学术探讨、浙商研究,还是服务浙商的角度,本人呼吁社会各界支持在浙江尽快做这个试点。”
目前碰到的难题有两个:第一个是政策性难题--即突破0.5倍的限制。因此说这个基金是带“粮票”的,“粮票”的目的就是突破0.5倍的限制;第二个难题是,这个基金一旦出台,它的业务对象的覆盖面和风控难度会增加。
他解释,“只贷不存,受0.5倍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政策出台的初衷也是考虑风险问题。在这个政策限制下,银监会说是在监管其实根本不监管,也不用监管。未来,如果基金要突破这一限制,那么被扶持的小额贷款公司要有一个如何解决风控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游戏规则。比如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间的互保、特别设立一个特殊行业协会监管等,相当于是一个行业的自律联盟一样。
因此,面临难题的破解,一要靠政府相关部门尽快给予浙江试点政策,二要靠与该基金关联的浙商群体的协会自律性约束性协议。
文/《小康·财智》记者 范颖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