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主基调还不能变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货币政策,基调,利率,经济
  • 发布时间:2011-10-27 10:00
  调整利率,其影响的面很广,但影响的量则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自身对利率的敏感程度。目前,有很多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利率的微调并不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利率,结果很可能是心理层面影响很大,但是实质上的影响很小。

  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9.6%这样一个水平,而我们的价格相对而言处于压力比较大的一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侧重点还是要放在控制价格水平上,政策基调就是要稳健甚至偏紧一些。

  目前,国外是出现了一些希望中国放松货币政策的声音,但未必代表主流观点。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太大、房地产行业过热,以及银行信贷质量问题,这三方面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的薄弱点和风险点。放松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起放松,地方势必政府加大开支,银行信贷增加,贷款环境放松,其结果恰恰加大了这三种风险。

  换个角度讲,政策调整,我们有压力,但是我们也有目标。无论是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还是今年年初的全国人大,保持8%的经济增长和4%CPI,这都是全国认可的目标。现在有点压力就说目标实现不了,甚至不再努力就要放弃目标,都至少会表明政府执政能力有问题。

  如果放弃政策目标,政策调整将完全取决于利益的博弈。大部分经济主体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合在一起不一定就是整个社会的利益。作为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政策不是要考虑满足所有利益主体,而是要考虑满足总体利益。

  另外也有人建议,货币政策调整应该由数量型工具调整转向价格型工具调整,也就是调整利率。我认为,这关键要考虑利率的变化、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利益倾斜向哪一方。就目前现实情况看,调整利率的影响非常复杂。

  如今,银行存款出现负增长,而民间借贷又十分猖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风险点。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还不加息?

  我承认,加息确实很可能吸引一部分储蓄回流,一些项目的退出。今年三次加息确实作用不小。但是也要考虑到,很多企业对利率变化不是很敏感,有些项目利润率很高,0.25%的利率调整对其造成的压力很小,当然这是利率没有市场化的结果。

  而实际上,尽管数量型工具带有很强行政色彩,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数量型工具对市场的影响要比价格型工具对市场影响更容易控制。

  价格型工具影响的面很广,但影响的量则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自身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这与微观经济主体自主能力相关。自主能力越强,管理越精细化规范,它对利率变动就越敏感。

  但现在,我们很多微观经济主体的管理能力、规范能力、自主能力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有很多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对利率并不非常敏感,也有很多民营企业对利率变化也不是很敏感,否则它就不会去借高利贷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利率,结果很可能是心理层面影响很大,但是实质上的影响很小。数量型工具调整是个迫不得已的替代工具。

  总的来讲,当前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我认为,只要CPI还处在4%目标水平之上,货币政策考虑的重点都应该在物价方面。

  文/赵锡军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