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紧缩教条害了欧美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财政紧缩,银行,金融危机,冰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1-07 11:58
说真的,布鲁塞尔协议的达成毕竟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尽管协议的细节还模糊不清,但至少彰显了事态正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
不过此时仍有必要停下脚步,张望更大的世界。幡然醒悟的是:一种经济教条主义已严重损害了欧洲和美国经济。
财政紧缩教条主义
此教条主义的问题就在于,在金融危机的余震中,银行需要得到解救,而政府需要为此买单。这样一来,一个因管制放松而引发的危机有了进一步恶化的理由。大规模的失业率时代取代了创造就业的公共激励机制,从而造就了一个财政紧缩的年代,政府开支和社会福利有了进一步缩减的理由。
这种教条主义的推行甚至没有给出第二条路。
援助银行并削减开支被视作满足金融市场运行的必要条件,随之产生的附属推广词成了“财政紧缩能促进就业”。换句话说,削减开支将会提高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的信心,且该信心将对私人消费的刺激产生催化剂似的作用,势必也能抵消一部分因削减政府开支的沮丧情绪。
有些经济学家对此不屑一顾,一位批评人士将财政紧缩政策的扩张效应比作“信心精灵”。显然,这是一种反讽。
尽管如此,该教条主义的影响却如同滚滚红尘。大范围地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已经被共和党及欧洲央行所拥护。去年,欧洲央行敦促所有欧洲政府进行“财政重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涉及到财政紧缩。
戴维?卡梅隆去年刚刚担任英国首相之际,就开始推行削减财政开支计划,在他的信条里,这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这一信条也得到众多专业人士的讨好。
然而,现在的结果是,情势并非他所预料。在其紧缩性财政政策的释放下,希腊经济危机越陷越深,且欧洲领导人也于近期听到了目前计划不可行的理由。同样遭遇不幸的还有英国经济,企业和消费信心指数每况愈下。
异类的成功
也许,用现在最为成功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
几个月之前,各种专业人士开始为拉脱维亚的成就欢呼。这个小国,在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成功地削减了预算赤字,让市场对其健康的财政状况恢复信心。不可否认拉脱维亚的了不起,而他付出的成本却是一度高达16%的失业率,尽管经济最终实现增长,但其经济规模仍比危机之前减少了18%。
因此,援助银行并打击就业并非经济繁荣的药方,但是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正因为此,我来到冰岛,参加了一场研讨会,探讨一条不同的出路。
如果你一直关注金融危机的进展,或者看了类似于《监守自盗》的电影,你就知道冰岛原本是一个经济重灾区,银行失控使得整个国家承受了巨大的债务危机,冰岛被推到了悬崖的边缘。
然而,在悬崖峭壁上游走的冰岛此时却发生了有趣的事情:绝望使一切常规变得不可能,于是国家开始打破常规。
当其他国家都在援助银行并让民众付出代价时,冰岛却反其道而行之。银行成了“垮掉的一代”,社会保障体系成了“崛起的一代”。当其他国家将重心放在安抚国际投资人时,冰岛却对国际资本流动实行临时性限制,以给自己留下喘息的机会。
它显然是这场经济危机中的异数。
当然,冰岛依旧没能趟过经济危机的浑水,也没能避免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但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抑制了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体系完好无损,其体面的容貌依旧。
“情况原本比现在差得多”,或许这不是最令人激动的口号,但是当所有人预料到灭顶之灾时,此番口号已经在政治上凯旋了。
冰岛的范本似乎在说:民众的苦难没有必要,一切都可以选择。
(肖妤倩/译)
Paul R. Krugman / 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