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经济“有惊无险”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欧债危机,汇率,十二五,资金
  • 发布时间:2011-12-12 10:41
  近期,全球市场状况颇为复杂。

  国外来说,虽然受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回落影响,但基于美国和日本(灾后重建)的拉动,全球应该还能有约3%的增长;国内方面,房地产和制造业的增速回落,可能会对经济有个下拉的作用,但是,我们相信,政府手中有足够多的项目和政策工具,足以应对和稳定经济增长。所以,我们预计明年全年经济会保持8.6%左右的增长。

  2012的五大“关注”

  2012年变数很多,以下五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高度关注欧债危机的进展,及与此相关联的,资金跨境流动、货币汇率、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变化。时间上,明年上半年是欧债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案,明年全年还将延续今年的格局。但是,如果本月的欧盟峰会上各国能够达成一个有效的救助机制,问题就会变得简单。

  所以,只要欧债不进一步恶化,全球的资金流动就有希望回归常态,新兴市场的货币政策就无必要去应对资金大幅度流出带来的冲击。举个例子,中国现在为什么要降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因为钱走了,货币被动收缩,必须通过准备金率做对冲。如果跨境资金流动回归正常,准备金率政策就会稳定。

  第二,2012是全球的大选年,而政治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临近大选,政治博弈会加大政策风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相关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全球经济和中国外贸环境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或发动局部的战事(近期伊朗事件令大宗商品价格阶段性的高企),国际性贸易保护的再次兴起。

  欧洲会不会通过对中国产品的制裁来转移国内矛盾?美国是不是会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注意力,获得选民支持?这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第三,众所周知,中国今年的高增长依赖于出口和房地产,但是,伴随着外围环境恶化和房地产销售下降,以出口和房地产代表的市场力量向下,经济惯性下滑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那么,中国拿什么手段去保增长?

  重回放松房地产的老路,显然不利于保障既有宏观调控效果、规避金融风险,也会造成巨大隐患。所以,市场力量和政策力量的博弈之中,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十二五”项目的加快落实,去对冲经济增长的下滑。这是一个既调结构,也保增长的好方法。

  第四,与今年滞胀相比,假如明年通胀缓解,会为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提供空间。假如明年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通胀高企,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没有减轻反而加剧,会制约中国货币政策和保增长政策的运营空间。

  在此,我们判断明年是温和通胀,CPI会在3.2%左右的水平,回落态势持续到7月份,下半年稳定。在我看来,用“十二五”对冲是托底型的政策,不会再搞个V形回升,不会导致下半年通胀再急剧回升,这使得明年的政策空间放大。但是,假如通胀不是这样子,下半年所有政策都可能要重新评估。

  第五,在缺乏可靠的地方税支持的情况下,过去十几年土地财政充当了地方政府财力有力且重要的补充角色,可是现在来看的话,在房地产调整的大背景下,土地财政可能难以为继,寻找新的资金筹措渠道十分关键。

  我们认为,首先要允许发行地方债,当然现在试点已经开始,我们预计明年规模会放大一倍。而且,要通过盘活存量的国有资产,来应对未来的公共事业型或地方建设型资本性的支出。根本上来说,还应尽快完善地方税制。只有建立和地方事权相匹配的税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和基本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重回“十二五”的三条产业主线

  经过“十二五”的开局年,我们应该回头再审视下“十二五”的核心,就是加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建。

  为什么说重回“十二五”能够同时解决调结构和保增长的问题?主要有两点,首先,“十二五”的项目是调结构所必须的,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投资、保障性住房,这都有助于调结构。其次,实施“十二五”带来的投资是对民间投资下降的有益对冲,有助于保增长。

  那么,主要关注哪些产业领域?我觉得主要有三个主线。第一条是与农业相关。我们看到,城乡差距的问题,包括农业基础偏弱的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每年国家都会通过1号文件去做政策扶持,毫无疑问,这是应该看好的,特别是种子、海洋养殖、农机具这条线。第二条线是消费尤其是服务性消费。主要是升级型消费,包括文化娱乐传媒、医药服务等,也是国家未来扶持的重点。第三条线是高端装备制造。包括电网、电力、通讯设备、节能环保等等。

  为什么说是加快落实“十二五”规划?譬如节能减排之类的问题,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这被提了很久,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从前只说没做,现在呢?经济加速回落风险加大,是时候需要通过这些项目来推进和稳定经济增长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倒逼机制”。毕竟,没有这个压力,今天做、明天做都可以;一旦有了这个压力,就必须今天做!

  所以,也不需要太费劲,依照以上三条线去找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还是比较容易把握未来的变化。

  ■讲述者︱李慧勇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

  ■采访者︱占 昕 《投资者报》记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