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融资,投资,欧洲银行
  • 发布时间:2011-12-12 10:43
  我们熟知的场景是银行在贷每笔款项给客户之前,都将他们置于放大镜下仔细考量。现在的情况反过来了,欧洲的银行成了那个被考察的人,他们在接受投资者、其他公司以及储户的每笔资金之前,都会面临严格的审查。

  面对这种投资者难以为继的情况,欧洲银行的选择是停下新的信贷,并出让和抵押他们的所有以期获得资金。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快速的解决,欧洲恐怕会经历信贷紧缩的风险。最糟糕的是还可能会出现银行资金出逃以及倒闭的状况。

  资金出逃

  某种程度上,资金的出逃现象已经发生在银行的公司债市场。本来这个市场是在好光景中为银行提供长期并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解决银行监管者后顾之忧的地方。但是,对于欧洲的银行来说,这些市场在7月份以来出现了严重萎缩。银行公司债的发行额度已经骤减(见图表),投资者的资金都转向那些有担保的债券,因为如果银行违约,投资者的钱会有相应资产的保障。

  投资银行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David Lyon认为,从6月底以来,那些没有担保的欧洲银行债券发行额只有170亿欧元(24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1200亿欧元。“对于资金需求来说,这实在是微不足道”。

  欧洲银行在融资市场的窘境在某些方面似乎是欧洲国债市场的翻版。如果考虑到银行和政府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不难理解。在2008年的危机时期,政府对银行进行了支持,现在政府遇到了问题,所以就会寄望于银行能够买他们的债券。这样的后果导致那些欧洲危机国家中再强健的银行也会发现它们很难从投资者手中借到钱了。

  顺便说一句,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和意大利(其3年期国债收益率曾在11月29日飙升到不可承受的7.9%)。然而,目前缺少债券买家的困扰,银行公司债会比国债更加让人担心。因为没有哪家银行的债券会被等同于英国或者德国的政府债券,它们并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向国债那样的风险保障,所以即便处在核心欧元区国家的银行也好像被市场抛弃了。

  银行融资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是短期的银行间市场或者货币市场。遗憾的是,这两个市场现在同样不容乐观。美国货币市场资金,曾经是欧洲银行体系一个重要的美元资金来源,但是在过去6个月,这个市场的信贷额下降幅度超过40%。

  银行之间更是除了超短期借贷(通常是隔夜借贷)以外,其他一概免谈。“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那些大型银行的CFO每晚都会报告说他们缺少几十亿资金,”一个银行家如此说到,“他们不断地打电话到其他银行,问询的内容就是能否出借1亿欧元”。

  到目前为止,这种银行间的短期借贷还能维持系统的勉强运转。部分原因是一家借出过隔夜资金的银行知道它们下个星期恐怕也需要这笔返还资金。欧元区的各国央行现在非常倚靠那些最大型的银行通过银行间的借款来支持小型银行。

  融资市场需要即刻开启

  一个如此脆弱的领域,有银行家用了“噩梦场景”这个词来形容,噩梦来源于对银行存款流失演变成大规模银行资金出逃的恐惧。尽管目前看来,这种储户对银行丧失信心的风险还很遥远,但是也并非没有可能。希腊的存款者去年一直在转移自己的资金,而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储户现在也开始这样做了。并且,大型企业能够更方便地转移它们的资金,也在寻找欧洲核心国家相对安全的大银行,甚至转移到更远的地区。

  研究机构伯恩斯坦公司的分析师Max Warburton注意到,德国的汽车生产商正在买入德国国债并且悄悄地把它们的钱直接转到欧洲央行,他们中很多都提供汽车贷款,因此有银行金融牌照。“我们不认为他们处于非常担忧的状态,但是也许离这种状况并不遥远”,Max Warburton在最近的报告中写道。

  所以,银行对此的反应是窖藏自己的现金、出售资产以及减少新的信贷。最新的调查显示,欧元区的信贷状况在9月已经十分紧张。而且紧缩的影响可能会超出欧元区,瑞典和奥地利的监管者已经要求当地银行减少它们的跨境头寸,这种变化令中欧和东欧的银行也感到不安。投行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在亚洲也出现资金逃离欧洲银行的情况,从而可能导致它们借款成本的上升和资金可获得性下降。

  假如融资市场不能重新开启,那么无论欧洲危机国家中的银行如何消减杠杆,它们还是不可能立马降低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这就预示着需要央行们更多的行动,上个月六国央行的新举措缓解了银行系统对美元资金的需求压力,但是银行同样需要得到更多长期借款的支持。

  欧洲央行目前提供1年期贷款,虽然可以让银行缓口气,但银行借出去的钱大多是更长期贷款,如果难以找到期限匹配的资金,他们还是不会愿意增加新的贷款。另外的选择是政府给银行负债担保,可是目前政府财政已经力不从心,这一条也很难成行。

  采取不作为的策略恐怕更加糟糕。银行募集不到钱的问题拖得越久,银行出现倒闭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一位银行家悲观的说法:“在到达缓冲区前,你很难脱离现在的轨道”。

  (李剑 译)

  《经济学人》专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