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五保老人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五保,苗族,敬老院
  • 发布时间:2011-12-21 14:18
  日前,本刊记者随中华救助基金会工作组来到湘西州凤凰县的腊尔山镇和保靖县的吕洞山区,实地调查高山高寒地区老人的生活状况。游客看到美丽风景,而风景中的人们往往生活艰辛。湖南湘西,就是这样一处“桃源”。

  敬老院养猪改善生活

  凤凰县腊尔山镇敬老院是一栋矮矮的二层楼房,蓝门白墙,房间整齐,对面则是一排破旧瓦房。工作组一进门,院子里的老人都站了起来好奇地打量,他们很少见到村子以外的人。

  院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敬老院是原来当地的烟草办改建而成,一部分进行了扩建装修,后来没钱了,扩建工作未能继续。为了发展院办经济、改善生活,敬老院还养了不少猪。”原来那排瓦房就是猪圈。

  娱乐休闲活动室里放起了电视,老人们都坐进去看得聚精会神,电视是他们最重要的娱乐。看到本刊记者,三个七八十岁的苗族老太太凑了过来,歪着脑袋,满脸天真地笑着看照相机。“给你们照相吧?”面对邀请,她们边摇头边看院长,因为都听不懂普通话。

  院长当起翻译,老太太们打开了话匣子。“老奶奶在这里生活得怎样?”“吃住都由敬老院负责,不用什么钱,敬老院一个月大概给我们发30多元零用钱,钱多多用,钱少少用。”龙奶奶说。“一日三餐都吃饱,每餐都有点肉。”麻奶奶说。

  “老人们住到敬老院以后,我们就慢慢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让他们刷牙、用香皂洗脸,每天晚上洗澡。”院长介绍。

  “生病了怎么办呢?”医疗保障也是本次调查的内容之一。“病了,我们就到乡卫生院去看,新农合报一大部分,剩下的敬老院想办法。”吴奶奶说。

  湘西州民政局社会救助局局长沈卫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敬老院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民政拨付五保金,其他收入就靠敬老院自主发展院办经济。全州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标准是年人均3500元。”

  从2004到2007年,四年间全州共投入资金7800多万元,完成了157所乡镇敬老院、11所村级五保之家的改扩建,基本实现了全州乡乡建有敬老院的目标。“民政部门给每个敬老院都配置了消毒柜、电热水器、洗衣机、电视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敬老院还安置了太阳能热水器和液晶电视。”

  “五保金和新农合养活了我们的精神病儿子”

  相比集中供养的老人,高山高寒地区的散居老人的生活问题就复杂多了。

  一路异常颠簸,车上呕吐之声不绝,然后长途步行,盘旋上山。终于到了调查对象唐忠顺、唐妹松住处,这对老夫妻只有个患有精神病的儿子,所以被登记上了五保户名单。

  唐家砖石结构的房子显得比山上的一些居民住处要新,原来这房子曾纳入当地政府部门的危房改造项目。唐忠顺说,“民政部门投入了15000元,村长组织村里的壮劳力帮我们盖的”。

  老两口穿着旧苗服,层层叠叠,似乎多年没有洗过。80岁的唐妹松告诉本刊,“衣服已经穿了十几年了,冬天没有棉衣,我就把所有的单衣重在一起穿,这样过冬。”

  当地敬老院可以接纳其精神病儿子,但是善良的老夫妻怕他犯病,会伤害那里的老人,“我们一直把他关在屋子里,不敢让他出去,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因为长期不活动,肌肉已经有点萎缩了。”唐妹松说到儿子流下了眼泪。

  她掀开门帘,黑乎乎的屋子里有一张破旧的床,周围的砖头墙参差不齐,墙间还有裂缝,他们的儿子躺在床上,穿一身黑衣,干枯的手微微弯曲放在胸前,双目无神。

  另一间屋子的墙角杂乱堆着东西,突然传来哞的一声牛叫。唐妹松不好意思地说,“怕别人把我们的牛偷走,必须关在家里,这样我们随时都能看见它。”

  这里的散居老人自己基本没有什么收入,生活非常艰苦,为此湘西州民政局在解决散居五保老人生活方面下了大力气,使五保老人在吃、穿、医、葬方面都有了基本保障。

  据当地民政局介绍,散居五保老人供养标准一直在提高。2008年9月,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825元调整到不低于1200元;2010年10月起,再次提高到1500元。

  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按农村参合标准,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全额资助。每年可享受120元-300元不等的门诊救助金。随着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方式的推广,五保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可报销部分均在医院直接结算,让这些最穷的老人也敢上医院看病了。五保对象去世后,民政部门给予1000元-2000元的一次性丧葬补助,由其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办理丧葬事宜。

  “散居老人的生活费主要靠民政部门发放的五保金,虽然有基本保障,还是很艰苦!”沈卫军当即把300元塞到唐忠顺手中。

  老人感激地说,“就靠五保金和新农合(政策)养活了我们的精神病儿子,要不然,他早没命了。”

  当起编外教师的五保老人

  62岁的吴自章是调查对象中的“另类”。

  和其他苗族老人不同,他的普通话说得相当流利。他的家也很另类,墙壁上挂着许多书包,像是个补习班。村长介绍说,吴自章有高中文化程度,喜欢读书,“虽然一辈子单身没儿没女,却爱村里的孩子们。有孩子来找他辅导功课,他从来不厌其烦。孩子们也喜欢他,有时候就送东西给他吃”。

  虽然敬老院里生活无忧,吴自章在村里住惯了,不愿意住到敬老院里去麻烦别人。

  这里是高山地区,煤炭很难运进来,冬天一般都用木柴烤火。由于本次调查后还将进行棉衣捐助,当被问及有无棉衣时,吴自章豁达地说:“我有一件棉衣,不管好坏,反正能穿就行。”

  到了午饭时间,吴自章家的灶台让外来者颇感惊讶。只是在地上挖成的一个浅坑,下面放上柴火,上面架一口锅,这就可以做饭了,很像一般人理解中的野炊。

  锅的上空吊着一个铁网,是用来熏制腊肉的。黑乎乎、硬邦邦的腊肉是老人的珍藏,面对远道来客,老人慷慨地邀请大家留下共尝美味。

  “我年龄还不老,也有一定劳动能力,再加上民政局每月发的五保金,日子过得还不错,柴米油盐都是自己买,还自己买了车子和风扇,有钱就吃肉。在这里每天能看到孩子们,能给孩子辅导功课,我很满足。”吴自章说话时真有桃源中人的仙风道骨。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 张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