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第三种人”?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女性,海归,涉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28 14:29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理智与情感被对立起来,理智和深刻的理性相联系,情感则与粗浅表面的感性联系在一起,理智与情感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
而时下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公司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具有典型的中国面孔,有的具有国外学习和生活背景,俗称“海归”,有的供职于某涉外机构,她们熟悉两种以上的语言和文化,她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心时常随环境的变换而变换,历经两种文化制度的磨合,她们认为自己既不像中国人,也不像外国人。她们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自由游弋?
宋争: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青年时期远赴重样,1989年去美国读大学,后来又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投行工作,在美国呆了19年。2008年我回到中国,和我先生一道创建了沃银德克资本,我们投资的主要方向是连锁超市和媒体文化产业。2010年完成在中国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投资4000万美元,入股新合作连锁超市。
我因为在国外待了近20年才回到中国,刚回国的时候,还是完全美国化的作风,四处碰壁。经过将近四年的时间,才逐渐懂得了在中国如何做事。但有些事情我们还要坚持原则,有些生意我们哪怕不做,也不能随波逐流。
作为一个领导者,我做的也许并不是很成功。我们公司现在有十几个人,都是一年半换一次,三年来已经经历了两拨。是我什么地方做的不对,还是他们觉得我给他们的机会不够?我一直不清楚。我们找的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你给他一些可复制性的工作,他可以做的很好。但是你要指望他带来客户,带来创造性的机会,根本不可能。每个星期我们开小组会,每人要给一个建议,他老提不出来。你给他点压力,他没辙了,自己就走了。但是你不逼他,公司也没办法发展。
其实作为一个CEO,第一个要做的就是要给所有员工指明一个总方向,然后时不时来给大家讲讲话,激励大家激情满怀地干;第二个任务是留住人才。实际上我以前在公司什么事都干,一天到晚特别累。找到能给我办事的,然后能够留得下来,这个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于西蔓: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998年我从日本回国,创办西蔓色彩工作室,从为国人提供私人形象指导,延展到面向产业界的色彩设计、色彩管理的服务,之后又延展到到对城市的色彩规划,这十几年走过来也挺坎坷的。作为一个新兴文化创意企业,从开始不被人认识也不理解,直到被认识和理解,这期间欢喜与忧患并存。
我一直说我们是“第三种人”—中国人、外国人,我们哪头都不是。我们用“第三种人”的思维,让他们做事,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实验了14年,发现真是做不到,唯一的结局就是每隔一年半换一次团队。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海外归来的人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容易把自己的体验,说给别人去听,我们以为我只要告诉他就可以了,但其实知识和体验是两码事。这十几年摸爬滚打过来,我终于悟出了一些真谛,我现在采取的做法就是:尽量去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比如我们每年11月份都要有一周的时间,所有的高管回到北京,谈明年的发展战略。过去我的做法是这样:把我的思想传递出去,然后每个经理人写好关于明年对区域的发展认识,回去开展明年工作。我想这都说清楚了,但是到了明年,我就发现每一年的东西都不是你想要的。我觉得是教育带给他们的影响,他自己也无力挣脱出来,并不是他们无能。
现在我调整了,我修改自己,我们跑到农家院里,拿出一个最主要的战略发展方案,然后大家迅速一两天头脑风暴,风暴完之后直接趴在那儿写一周,把核心的事情基本定得差不多了,这样明年能做到基本不走样。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发现特别管用,然后我就可以玩儿去了。这是我在国内跌打多年总结出来的办法。
赵冰冰:管理应更注重契约和职业精神
英国伦敦发展促进署是作为伦敦官方推广机构,负责伦敦市投资、旅游和教育在全球的推广和促进工作的。我是今年7月份刚到的北京,开始北漂生活。我没有直接在海外工作或留学的经验,但是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英国背景的驻中国的外事机构工作,现在也有11年了。我最深的感触是这些机构提供的机会非常均等,只要你愿意努力工作、或愿意学习,你都有机会得到发展,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中西方管理层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东方的管理更加讲究情感、讲究关系,而西方的管理更注重契约、注重职业精神。从事的中英交流工作使得我有机会接触各类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是“人治”,所有员工只对老板一个人负责,只要老板开心就好,或者是只要上级高兴了就好。但是相比而言,英国的机构是通过建立系统,每个人是这个系统当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换任何人,今天是A,明天是B,只要这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目标,大家齐心协力去完成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我认为文化并没有好坏之分,最主要是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如果你是以理解和开放的心态看问题的话,可能你处理事情的方法就不一样,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周丽丽:管理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我是温州人,父母亲那一代很早就飘洋过海去了意大利,我15、16岁的时候也跟着出国了,住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2008年,因为家族把事业重新移到了中国,我和先生就回到了中国。
促使我回国的是海丝腾,一家来自瑞典的手工床具品牌,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倡导“奢华、舒适、自然”的理念。我们家族是最早把这个品牌带入亚洲的。
家人让我回来打理这项事业,说实话当时心里挺没底的,因为无论是我即将接管的这项事业,还是面临的中国大环境,都和我以往的经历大不相同。刚刚回到国内的时候,很多朋友觉得我像外星人,慢慢地我开始理解国内处事的习惯,感觉自己终于从外星人变回了地球人。
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我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事情和人,都要试着去了解他们并且融入对方的文化当中,与此同时,还要坚守自己的风格。
关于管理,我觉得不要想着让所有员工都能跟你完全相通,有部分人可以跟你统一思想的话,你已经很幸运了。如何来稳住骨干,然后再去挖掘一些人才?我觉得要用心、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苛求员工做的和你想的完全一样。
我要求高管每天要写工作报告,这样让他就会有一个好的习惯,包括底下销售员,每个星期都要给我写工作总结报告。然后每个月不管在哪里,我一定要回去跟他们开一次会议。这样的话他会觉得老板一直没有离开过公司。我会特别关注很用心的人,我总是说你一定行,因为我看到你非常非常用心,你一定能出成绩,通常这个短信发后不到三天,他们就有业绩了。有了收获,找到了感觉,他就不用你再去督促了。
我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把一些骨干变成董事,当然不是那种投资董事,就是达到多少总业绩额的时候,他能得到作为董事的一些收益。
张薇娜:相处能力是管理的前提
我从事的行业和在座各位有点差距,属于男人帮的行业,比较粗犷和豪放。我于2002年加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先从翻译做起,后来担任过行政部门的经理,然后又当上了工程师,算是跨度比较大的。
讲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挺有感触的,就以我们公司和我自身的经历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公司现在主要做国际工程,以中东和北美地区居多。2005年我第一次被委派去苏丹,以后陆续出国,中东的很多国家都是我经常去的地方,这些穆斯林的非洲国家和中东国家,大家感觉比较神秘,有一些习惯确实跟我们很不同。
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我觉得有一点必须要注意:一定不能迷失了自我。在学习别人优点的时候不能自我迷失,否则肯定会失败的,要灵活地去借鉴,在借鉴中学习。
在我刚工作的时候,我认为只要尽职尽责完成你的任务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发现,最重要的,我认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够拉近与别人的距离,又很好地跟各类人相处的能力,这也是做好管理者的一个前提。
嘉宾:
宋 争 沃银德克资本董事总经理
于西蔓 北京西蔓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冰冰 伦敦发展促进署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周丽丽 海丝腾(北京)执行董事
张薇娜 中石油工程设计公司海外项目控制工程师
主办/《经理人》杂志
场地提供:皇家驿栈-空中四合院
时间:2011年11月10日下午14:00~17:00
策划/主持:张婷 刘恒涛 撰文/张婷
……
而时下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公司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具有典型的中国面孔,有的具有国外学习和生活背景,俗称“海归”,有的供职于某涉外机构,她们熟悉两种以上的语言和文化,她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心时常随环境的变换而变换,历经两种文化制度的磨合,她们认为自己既不像中国人,也不像外国人。她们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自由游弋?
宋争: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青年时期远赴重样,1989年去美国读大学,后来又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投行工作,在美国呆了19年。2008年我回到中国,和我先生一道创建了沃银德克资本,我们投资的主要方向是连锁超市和媒体文化产业。2010年完成在中国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投资4000万美元,入股新合作连锁超市。
我因为在国外待了近20年才回到中国,刚回国的时候,还是完全美国化的作风,四处碰壁。经过将近四年的时间,才逐渐懂得了在中国如何做事。但有些事情我们还要坚持原则,有些生意我们哪怕不做,也不能随波逐流。
作为一个领导者,我做的也许并不是很成功。我们公司现在有十几个人,都是一年半换一次,三年来已经经历了两拨。是我什么地方做的不对,还是他们觉得我给他们的机会不够?我一直不清楚。我们找的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你给他一些可复制性的工作,他可以做的很好。但是你要指望他带来客户,带来创造性的机会,根本不可能。每个星期我们开小组会,每人要给一个建议,他老提不出来。你给他点压力,他没辙了,自己就走了。但是你不逼他,公司也没办法发展。
其实作为一个CEO,第一个要做的就是要给所有员工指明一个总方向,然后时不时来给大家讲讲话,激励大家激情满怀地干;第二个任务是留住人才。实际上我以前在公司什么事都干,一天到晚特别累。找到能给我办事的,然后能够留得下来,这个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于西蔓: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998年我从日本回国,创办西蔓色彩工作室,从为国人提供私人形象指导,延展到面向产业界的色彩设计、色彩管理的服务,之后又延展到到对城市的色彩规划,这十几年走过来也挺坎坷的。作为一个新兴文化创意企业,从开始不被人认识也不理解,直到被认识和理解,这期间欢喜与忧患并存。
我一直说我们是“第三种人”—中国人、外国人,我们哪头都不是。我们用“第三种人”的思维,让他们做事,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实验了14年,发现真是做不到,唯一的结局就是每隔一年半换一次团队。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海外归来的人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容易把自己的体验,说给别人去听,我们以为我只要告诉他就可以了,但其实知识和体验是两码事。这十几年摸爬滚打过来,我终于悟出了一些真谛,我现在采取的做法就是:尽量去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比如我们每年11月份都要有一周的时间,所有的高管回到北京,谈明年的发展战略。过去我的做法是这样:把我的思想传递出去,然后每个经理人写好关于明年对区域的发展认识,回去开展明年工作。我想这都说清楚了,但是到了明年,我就发现每一年的东西都不是你想要的。我觉得是教育带给他们的影响,他自己也无力挣脱出来,并不是他们无能。
现在我调整了,我修改自己,我们跑到农家院里,拿出一个最主要的战略发展方案,然后大家迅速一两天头脑风暴,风暴完之后直接趴在那儿写一周,把核心的事情基本定得差不多了,这样明年能做到基本不走样。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发现特别管用,然后我就可以玩儿去了。这是我在国内跌打多年总结出来的办法。
赵冰冰:管理应更注重契约和职业精神
英国伦敦发展促进署是作为伦敦官方推广机构,负责伦敦市投资、旅游和教育在全球的推广和促进工作的。我是今年7月份刚到的北京,开始北漂生活。我没有直接在海外工作或留学的经验,但是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英国背景的驻中国的外事机构工作,现在也有11年了。我最深的感触是这些机构提供的机会非常均等,只要你愿意努力工作、或愿意学习,你都有机会得到发展,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中西方管理层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东方的管理更加讲究情感、讲究关系,而西方的管理更注重契约、注重职业精神。从事的中英交流工作使得我有机会接触各类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是“人治”,所有员工只对老板一个人负责,只要老板开心就好,或者是只要上级高兴了就好。但是相比而言,英国的机构是通过建立系统,每个人是这个系统当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换任何人,今天是A,明天是B,只要这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目标,大家齐心协力去完成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我认为文化并没有好坏之分,最主要是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如果你是以理解和开放的心态看问题的话,可能你处理事情的方法就不一样,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周丽丽:管理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我是温州人,父母亲那一代很早就飘洋过海去了意大利,我15、16岁的时候也跟着出国了,住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2008年,因为家族把事业重新移到了中国,我和先生就回到了中国。
促使我回国的是海丝腾,一家来自瑞典的手工床具品牌,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倡导“奢华、舒适、自然”的理念。我们家族是最早把这个品牌带入亚洲的。
家人让我回来打理这项事业,说实话当时心里挺没底的,因为无论是我即将接管的这项事业,还是面临的中国大环境,都和我以往的经历大不相同。刚刚回到国内的时候,很多朋友觉得我像外星人,慢慢地我开始理解国内处事的习惯,感觉自己终于从外星人变回了地球人。
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我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事情和人,都要试着去了解他们并且融入对方的文化当中,与此同时,还要坚守自己的风格。
关于管理,我觉得不要想着让所有员工都能跟你完全相通,有部分人可以跟你统一思想的话,你已经很幸运了。如何来稳住骨干,然后再去挖掘一些人才?我觉得要用心、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苛求员工做的和你想的完全一样。
我要求高管每天要写工作报告,这样让他就会有一个好的习惯,包括底下销售员,每个星期都要给我写工作总结报告。然后每个月不管在哪里,我一定要回去跟他们开一次会议。这样的话他会觉得老板一直没有离开过公司。我会特别关注很用心的人,我总是说你一定行,因为我看到你非常非常用心,你一定能出成绩,通常这个短信发后不到三天,他们就有业绩了。有了收获,找到了感觉,他就不用你再去督促了。
我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把一些骨干变成董事,当然不是那种投资董事,就是达到多少总业绩额的时候,他能得到作为董事的一些收益。
张薇娜:相处能力是管理的前提
我从事的行业和在座各位有点差距,属于男人帮的行业,比较粗犷和豪放。我于2002年加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先从翻译做起,后来担任过行政部门的经理,然后又当上了工程师,算是跨度比较大的。
讲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挺有感触的,就以我们公司和我自身的经历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公司现在主要做国际工程,以中东和北美地区居多。2005年我第一次被委派去苏丹,以后陆续出国,中东的很多国家都是我经常去的地方,这些穆斯林的非洲国家和中东国家,大家感觉比较神秘,有一些习惯确实跟我们很不同。
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我觉得有一点必须要注意:一定不能迷失了自我。在学习别人优点的时候不能自我迷失,否则肯定会失败的,要灵活地去借鉴,在借鉴中学习。
在我刚工作的时候,我认为只要尽职尽责完成你的任务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发现,最重要的,我认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够拉近与别人的距离,又很好地跟各类人相处的能力,这也是做好管理者的一个前提。
嘉宾:
宋 争 沃银德克资本董事总经理
于西蔓 北京西蔓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冰冰 伦敦发展促进署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周丽丽 海丝腾(北京)执行董事
张薇娜 中石油工程设计公司海外项目控制工程师
主办/《经理人》杂志
场地提供:皇家驿栈-空中四合院
时间:2011年11月10日下午14:00~17:00
策划/主持:张婷 刘恒涛 撰文/张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