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观察员:维护和平,也要缔造和平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联合国,维和,叙利亚
  • 发布时间:2012-05-30 14:03

  ——专访蒋振西研究员

  5月14日凌晨,6名中国军事观察员启程赴叙利亚,参与执行联合国在叙利亚的监督停火任务。

  加上此前先期抵达或从其他任务区抽调的3名中国军事观察员,中国在叙利亚的军事观察员人数将达到9人。

  “这次任务有一定复杂性,叙利亚局势引人瞩目,未部署成建制维和部队,是全新的任务区,还有一些武装冲突存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蒋振西分析说,“所谓维和,总是要先达到和平状态再去维持,但这次联合国派出的军事观察员,更重要的任务是缔造和平(PEACE MAKER)。”

  此次中国派出的6人,在赴任前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在国防部维和中心接受了强化培训,包括反恐防暴、反劫持、爆炸物识别、紧急救护、车辆故障排除等内容。

  “这些培训都是基于现实威胁。”蒋振西介绍说,因为叙利亚局势复杂,这次派出军事观察员,联合国增加了再筛选环节,要求每位观察员都有维和经历,精通英语,略懂阿语,熟练驾驶。

  不带武器,一线巡逻,监督交战双方执行停火协定情况,防止冲突升级——军事观察员的维和使命充满风险挑战。截至2012年4月底,中国共向联合国23个任务区派出1425名军事观察员,目前仍有89名军事观察员在联合国11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蒋振西曾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军参团工作十余年,中国1990年首次派出军事观察员时,他见证了决策部署的全过程,并长期研究联合国维和行动。就中国派出军事观察员的相关问题,蒋振西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进行必要的安全评估

  《瞭望东方周刊》:军事观察员执行任务条件艰苦、时刻面临风险。在派出人员之前,如何评估每一次派出任务的风险?

  蒋振西: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是配合国家外交政策的需要,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中国军事观察员派出后的安全,也要对维和行动进行必要的安全风险评估。

  维和人员的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参与维和行动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很多维和任务区并未实现完全停火,维和人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如2007年,我国参与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是在和平协议还未签署的情况下,风险就要大一些。

  联合国维和行动实施60多年来,维和人员共有近3000人牺牲,多数死于武装冲突、车祸和疾病,特别是车祸。

  迄今我国派出的维和人员中,已有9名军人和4名维和警察以身殉职,其中包括3名军事观察员。

  《瞭望东方周刊》:军事观察员在选拔时要经过非常严苛的考核,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其他国家的军事观察员相比,中国军事观察员有什么特点?

  蒋振西:过去22年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国军事观察员,每一位都获得过联合国颁发的勋章。

  军事观察员往往单独行动,不携带任何武器,外出巡逻期间不配属维和分队,主要工作就是一线观察、巡逻与报告,食品、生活用品、住房等常常需要自理。军事观察员的综合素质都很高。我国的军事观察员群体,特别能吃苦、能战斗、守纪律,政治素质高,使命感、荣誉感强,管理严格。军事观察员首先是在联合决议下执行任务,有一套严格的工作体系;同时,我国每次派出的军事观察员设有领队,有党支部或党小组,还要受中国军队的条令条例约束。

  这些年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军事观察员的任务内容也在拓展。维和行动逐渐形成完整链条:从预防性部署,到调解冲突、斡旋,达成和平协议,再到维持和平,现在还有建设和平的任务,如帮助停战地区裁军和解除武装人员重返社会,监督选举等。这些多层面的任务,都要求维和人员有更全面的素质。

  去过没去过肯定不一样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军事观察员如何选拔和培训?军事观察员人才库如何建立?针对每一次维和的任务内容,还会有哪些强化培训?

  蒋振西:中国军事观察员的选拔由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负责,培训由相关军事院校和国防部维和中心共同负责。根据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人员需求的情况,每年解放军各大单位选拔一批军事观察员候选人参加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综合英语能力和车辆驾驶等。

  综合英语能力包括英语笔试、听力和口语,要播放各种英语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录音,包括一些地区口音很重的英语录音;有时,口试还要接受由七八个考官同时英语“聊天”,测试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考核通过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全封闭培训,维和常识、维和英语、军事观察员业务、标准通联用语、电台使用及规则、维和案例研究、复杂地形车辆驾驶、联合国维和办公系统、军事地形学、防雷知识、急救与防病、野外生存、谈判技巧等都在培训之列。

  课程结束后,还需参加综合演练,随后人员信息录入我军维和军事观察员人才库,适时外派。

  这种通用培训每年两期,现已培训30期、1000余人。

  在派出之前,还将由国防部维和中心实施为期一周的行前强化集训。

  在人员培训方面,特别需要强化英语、国际知识和涉外礼仪。军事观察员要与其他国家人员组成小组工作,比如在西撒哈拉,几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军事观察员要在一顶帐篷下共处好几个月,要达到较好的交流水平,需要长时间的培训。

  《瞭望东方周刊》:军事观察员在联合国维和框架下工作,要保持中立,还有一些特殊的工作条件和要求,对此,我国派出的军事观察员如何适应?一些国际化的管理和工作方式,在他们回国后,对军队工作有何积极影响?

  蒋振西:联合国有一套标准工作程序(SOP),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国内的培训也是按照这套程序进行的,联合国有训练模块,包括写报告、通联、模拟巡逻等。军事观察员到任务区后如何工作,在国内已经很清楚。

  参与维和行动,对中国军人来讲,最重要的收获是开阔视野,对国际,特别是联合国制度非常清楚。国际规则、任务考验,对于军人素质、军队管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去过没去过肯定不一样,这些都是看不到的财富。

  维和派出人员的层次不断提高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派出军事观察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始于1990年,至今已22年,对于维和行动的参与度有什么变化?

  蒋振西:我国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对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经历了一个观察思考和逐步参与的过程。早期对于维和行动的态度是不投票、不分摊、不派人。随着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国际事务的介入逐渐加深。

  1988年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开始准备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展开选拔培训。1990年,第一次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到中东“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维和任务区。当时中东形势相对稳定,停战监督组织建立多年,比较成熟。国内对于派出军事观察员还没有一套完整程序,尚在摸索之中。

  1992年,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第一支工程大队、400人,这是中国早期参与规模最大的一次维和行动。

  2001年,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成立;2009年,国防部维和中心正式开放。目前整个机制完善,派出人员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以前多是普通军事观察员,现在已有两位任务区司令,还有多名高级联络官、分区司令等。这是联合国对于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充分肯定。

  目前中国军队有2000多名维和人员参加11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是出兵人数最多的国家,既有军事观察员,也有工程、医疗、运输人员和警察。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来大幅提高了在维和行动中摊款的份额,加大了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财政支持。2010年,中国分摊的联合国维和摊款达3亿美元,占维和行动费用总额的近4%,在联合国排名第七位。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评价22年来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成效?

  蒋振西:除了开阔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提高素质之外,参与维和行动也提高了部队的危机处理能力。比如医疗分队给艾滋病人做治疗,工兵部队在黎巴嫩任务区拆除2000磅的炸弹,这些生与死的考验,对于军队提高战斗力很有帮助。

  同时,参与维和对部队管理也是一种锻炼。在国际高度关注、信息公开的环境下,部队如何管理,如何快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如何展示中国军人形象,都是很好的锻炼。

  《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米艾尼 |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