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发布 城镇化到了转折时期

  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公开数据显示,至2011年末,中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共有30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由中国市长协会主办、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承办,是一部系统研究、探讨有关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化战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综合性年度报告。它全面记录了年度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科学总结和深入探讨,及时反映中国城市化现状,提出解决方案决策建议。

  这份报告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了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能力等各项因素,提出了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总体设想。同时,利用丰富的专家资源,通过多元化背景,采用典型案例,对城市发展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城镇化到了转折时期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1年初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预期性指标是51.5%,较2010年增长4个百分点。然而,由于统计等各方面原因,这一指标在一年时间内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对于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蒋正华认为,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51.27%这个数字,标准着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新成长阶段,实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他也表示,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城镇产业支撑等方面,我们今后还将面对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史无前例,没有直接照搬的经验,需要探索我们自己的道路。”蒋正华说,“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应该具体落实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

  四渠道实现中国城镇化

  谈到我国的城镇化现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中国城镇化已经进行到中期阶段,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城市在未来20年内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流动和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等各方面正推动着中国城市转型,确保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决战阶段。

  针对城镇化的实现途径,蒋正华认为当前主要有四方面渠道。首先是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的总迁移人口大约在2.4亿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加强地区经济重心的建设有利于以点带面实现整体发展。城市对地区,特别是对省(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外,要特别重视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这些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将带动该区域的发展与繁荣,也将同时吸引大批人口的聚集。

  新农村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确定。高度分散是我国农村的现状,因此,新农村建设也应有多种模式,做到因地制宜。最后是现代化农业建设。我国地少人多,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规模化生产、尊重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农村达到生产规模化、生活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