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馆遇见天使

  “它的定位必须不是咖啡馆,这(咖啡馆)就是一表现形式,或者一计价标准。不过……我好像的确是在卖咖啡?”在和记者对话时,习惯了当夜猫子的苏菂的表情有些慵懒,甚至显得心不在焉。

  苏菂是车库咖啡的创始人之一,如他所言,这家2011年4月才成立的年轻咖啡馆很另类:和所有咖啡馆一样,这里提供咖啡、茶水、饮食,轻音乐萦绕而幽静不同的是,客人们可以共享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投影等办公设备,还有十余平米的会议室和几十平米的图书阅览室。

  在车库咖啡,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天下午1点到5点,里面挤满了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大部分是技术男、工程师,携带着资料满满当当的笔记本电脑。一进门,二十多张坐满人的桌子映入眼帘,每张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盆花。有的人围坐在一起,低声而热烈地讨论着;有的人专心对着电脑,编写程序。

  “这个咖啡厅就是大家的办公室。”苏菂说。

  角色颠倒

  “我们在过去的数年里是否有过这样的创业潮水蓬勃涌动的感觉?”不久前,苏菂在微博如是感慨。

  2009年初,中央政府发布了一项优惠政策:允许高校毕业生可以零首付注册成立一个公司;而所需注册款项可以在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清。这让很多年轻人欢呼雀跃,跃跃欲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全国90个创业型城市的创业者人数累计超过1000万人,年均增长率超过15%——国内第一波草根创业潮开始涌现了。

  看上去,这对当时就职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蓝汛(ChinaCaehe),担任投资总监的苏菂是个极好的机遇,但在苏菂的回忆里,这波创业潮没给他的投资生涯带来任何值得欣喜的变化,“一直都很累,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到了飞来飞去的路途上,更糟糕的是,有时候几个月都找不到好项目”。

  为什么?是中国缺乏好的创业者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索,苏菂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发现国内从来不缺创业者,也不乏好的项目,只是缺少相关的服务配套措施,特别是对一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压根就无从寻觅和投资者对话的平台。

  于是,苏菂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我为什么不成为这个产业里中间的一个环节呢?一方面给创业者提供一个低成本、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另一方面投资人也能过来接触创业者,挑选他们的感兴趣的项目。”

  苏菂为这个“开放式办公环境”选择的载体是咖啡馆,名字就叫车库咖啡——对很多年轻创业者来说,“车库”是一个颇有图腾意味的符号,惠普、苹果、谷歌的创始人一穷二白时都选择在车库创业。而咖啡馆的选址也颇费了苏菂一番心思:尽管车库咖啡只是坐落在北京中关村海淀图书城内的一座外表普通的小楼,但向东走不远是创新工场、向南半站是微软,再右转是腾讯,还算挨着新浪和爱国者……

  当上咖啡馆老板的苏菂在生活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他衣冠楚楚、每日奔波在“云端”;但现在成了一个“宅男”,几乎天天都呆在自己的咖啡馆,昼伏夜出。过去,相对创业者而言,苏菂是高高在上的投资人,现在,他要精心伺候这些“客户”,被“客户”们“苏哥、苏哥”地称呼着。

  乐天是常驻车库咖啡创业者中的一个。他04年工作后曾就职于不同的技术公司,09年开始第一次创业,“那时候就是很单纯地想做些自己的东西出来,完全是闭门造车”。后来,乐天同他们的朋友们分道扬镳,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一次,乐天直接在车库咖啡呆了大半年:“我现在基本天天来,比上班还勤快。这里特别有活力,关键是有苏哥这棵大树。”

  相比租用办公室,在车库咖啡办公的成本确实不高:20元一杯的咖啡可以坐上一天,打印的价格是0.2元/页,还有10元/小时的包间可以租用。“能来这儿的,都是我这样没什么背景和资源的草根创业者。”但乐天觉得车库咖啡提供的不止是办公条件:“之前我手机里就400多个联系人,在车库待着这么长时间逐渐增加到1000多个。我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多,1066个!而且苏哥会跟每一个在这里的创业者聊天,撮合相似方向的创业团队,为大家介绍可能感兴趣的投资人。”

  “这事儿,活着就行”

  咖啡馆是个小生意,但苏菂“拉拢”的股东很多,而且几乎都有投资背景:联众创始人鲍岳桥、海虹控股副总裁上官永强、艾瑞创始人杨伟庆、58等多个项目早期投资人林先珍、我爱我家等天使投资人安盟、千淘资本合伙人李华兵、春秋资本合伙人刘军……这一长串的名单和他们圈内的投资人资源或许才是车库咖啡最核心的价值。

  而当把创业者们吸引来了之后,苏菂也发现了创业者聚集的优势,“与美国相比,中国从来不缺创业者,但缺乏让他们开放式聚集在一起的场所,他们拥有梦想和干劲,一旦聚合起来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苏菂说。除了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垂直交流摩擦出火花外,创业者之间重组团队、业务外包的价值甚至已经超过了前者。此间,苏菂所充当的角色不仅仅只是咖啡店老板,“我会跟来这里的创业者聊天,然后根据他们的优势和特点去介绍给投资人,同时也向其他团队推荐他们的业务”。

  晚上,车库咖啡经常会举办创业投资活动、技术交流活动,“在这里办公的团队,都是在做事情的人。国内可能有上万支创业团队,但好项目只占很小的几率。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好项目的机会更大”。苏菂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类似车库咖啡的“非常规”咖啡店开始涌现。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VC合伙人、创业者和资深媒体人成为了光顾这些咖啡馆的常客。09年4月份,贝塔咖啡在杭州试运营,6月正式开业。成为了第一家以IT为主题的咖啡厅,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互联网人的公共客厅”。2011年初,贝塔咖啡在中关村开出了在北京的连锁店。这让很多IT人按捺不住了,除了车库咖啡外,3W咖啡也定位于“创业投资交流平台”,他们还拓展了一些猎头工作。

  通过网络、微博、业内的口碑以及行业活动,这些稍显另类的咖啡馆不仅已经不再神秘,而且还积累了不少人气。但这些咖啡馆的店长们都不愿意用明确的数字说清楚自己究竟赚没赚到钱——从赚钱这个角度上来说,可能确实有点让他们难以启齿。这些咖啡馆在面积上都不算小,房租、水电、物业、餐饮、人力、以及咖啡,启动资金至少在100万左右。就咖啡的单价来说,这里与星巴克的价格差不多。

  但问题在于,“20元一杯咖啡坐一天”不是一个盈利的好苗头,苏菂为咖啡馆楼梯间设置了一些广告位,给阿里巴巴和创新工场之类的企业做宣传之用,但他也承认:“这部分的广告业务目前还很小。”车库咖啡开业到现在已有一年,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的财务状况让苏菂自己一直无工资可领。

  “打酱油的事儿我不干。卖好咖啡当然是根本,但整合好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资源才是产生价值的根本,至于咖啡馆本身,活着就行,不求挣什么钱。”苏菂如是说,但车库咖啡本身的体量已经面临饱和,迫于经营压力的他不可能不考虑咖啡馆的出路,或者说他打造的这个“投资创业交流平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开连锁不是好选择,因为那会让资本太重,而且车库咖啡的模式也没办法复制推广”。

  在多个选择之间思虑良久,苏菂决定选择开发线上平台。“实际上平台目前已经上线了,但是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创业者也是免费的。”目前,车库咖啡线上平台中容纳的创业项目已经不止于线下咖啡馆中的创业团队。“只要在我们网站注册进去就行了。”至于具体的盈利模式,苏菂依然在思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