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园林看中国经济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中国园林,中国经济
  • 发布时间:2012-08-09 16:41

  上古民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愚笨的我,初闻此句时,一直把其当作生活景象理解。后读《孟子》后才知,沧浪之水喻世象。盛世清明,可以入世为官(缨为官缨)。乱世混沌,应该出世隐居。“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理想与理想破灭之后的安顿,都寄托在“沧浪”上了。于是,北宋文豪苏舜钦被贬苏州,便筑了“沧浪亭”。在其四周,郁郁苍苍的,是多少代文人濯缨的自得和洗足的自艾。美学教授朱良志因此总结中国文化的美感是重含蓄,看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他认为美的表现应该是表面并不声张的创造,给人悠长的回味。美,是价值观的产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中国园林设计上可见一斑。沧浪亭柱上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便透露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会遇到的困顿:情与价的纠结。我们习惯了话留三分的回味,遇到一针见血的交流,内心便多有惶恐。

  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会为我们的惶恐留有余地吗?这些年来,西方一直要我们说明白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他们的头脑里,是几百年商业发展中获得的概念,而这些,都不能概括中国经济四不象的今天。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他们惊诧于我们摸着石头,在“沧浪”中一步步走到今天。在他们渐渐露出似懂非懂的笑容,点着头,似乎明白我们一些时,我们自己却在越来越下滑的发展数据中变得迷糊。这两年,我们听的最多的词就是“调”。人为的干预和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能否和谐,相克相生?细观中国园林,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朱良志观察到,巧于因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法则。因,说的是因势利导,与自然保持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人的融合智慧在一花一石,一亭一廊的巧妙铺陈中显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中心思想。“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人为的努力,需要时间去检验成效。盆景的矫饰,错了,无非一段心绪受损。园林的雕砌,乱了,无非是一个空间的浪费。而广袤山水破坏了,便是时、空、人的长久伤害。市场规律的紊乱,扭曲人们的行为习惯,不确定因素带来高昂成本,“调”便会变成“猜”。猜便会有猜不着的抱怨,便会有信息不对称的投机。所以,好的“调”,是人清晰地读出自然的语言,破除惶恐,增强信心。寓意深刻,是园林的美感,却是经济的悲哀,我们可以学习因势利导,却不必刻意曲境通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新气象先有其意,再生其形。自心清,则沧浪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