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的“75.8”记忆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黄河防汛,板桥事故
  • 发布时间:2012-08-23 15:51

  2012年8月1日,正在河南考察黄河防汛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在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台风应对工作时重提1975年8月板桥溃坝事故,他要求吸取板桥事故沉痛教训,“把困难想得更充分,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得更超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75.8”板桥事故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痕迹?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当年的受灾地区,寻找事故亲历者,聆听他们在多年之后对往事的记忆与审视。

  夏风吹着大坝上的野草哗哗作响,板桥水库复建纪念碑安静地立在主坝前。

  这里所经历过的那场灾难曾吞噬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这是上了些年纪的驻马店人记忆深处不忍触及的一页:1975年8月8日凌晨,板桥水库垮坝造成特大洪水灾害,7亿立方米的洪水使驻马店地区在短短数小时内变成一片汪洋,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驻马店水利局一位负责人告诉《望东方周刊》,2005年在纪念“75.8”垮坝事件30周年座谈会上,河南省的专家提出要建立防洪减灾展览馆,保存关于“75.8”的历史资料警示后人。2012年年初,河南省水利厅将其定名为河南省防洪教育基地,目前教育基地外体建筑已修建完成,内部装修和历史资料布展还在进行中。当年溢洪道的4个大闸作为遗迹保留下来,成为教育基地的一部分。

  世界罕见的暴雨洪水

  受当年3号台风影响,1975年8月5日至8日驻马店地区普降暴雨,暴雨中心就在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附近的林庄,3天降雨量达1605.3毫米,6小时降雨量更达到830.1毫米,创世界纪录。板桥水库最大入库流量为13000立方米每秒,短短3天时间就有近7亿立方米的水流进板桥水库。

  7日夜,板桥水库水位迅速上涨并漫过防浪堤,8日凌晨1时30分大坝被冲垮,7亿立方米的水如千军万马扫荡下游地区,河南省受灾耕地面积1780万亩。冲垮大、中型水库各一座,小型水库24座,大小河道决口842处。

  时任驻马店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兼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的孔繁斌亲历了那场劫难,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收集“75.8”的相关材料,经过多年研究对比,他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总结出了板桥水库垮坝事件在世界水库垮坝史上的罕见程度:

  6个小时降雨量世界第一,垮坝水库规模(当时)世界第一,在同一时间水库垮坝数量世界第一,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也是破纪录的。

  “75.8”灾难的原因当时被归结为不可抗拒的暴雨洪水。

  据《汝阳县志》记载,1593年(明万历21年)当地爆发特大洪水,“雨若悬盆,鱼游城关,舟行树梢,连发十又三次”。不到400年后,人们再次见到了这样的景象。

  水库下游百姓曾深受其利

  驻马店地区位于河南中南部,自古以来一直是旱涝灾害多发地,地势西高东低,是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区,汛期东南水汽进入驻马店地区,受西部山脉影响急剧上升,气流运动剧烈,极易产生暴雨。由于从山区向平原地区的过渡带很短,每遇暴雨,汇流速度极快,洪峰流量大,来势猛,突发性强,常常造成大面积洪水泛滥。

  1950年夏,淮河大水,造成严重损失。当年10月,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制定了“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和“低洼地区举办临时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战略部署。

  板桥水库就是在淮河治理初期的1951年修成的,在“大跃进”的推动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驻马店地区新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共200多座。

  原板桥水库水电站负责人范世德告诉《望东方周刊》:“当时修水库都是老百姓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挑起来的,国家经济水平有限,主要投资就是输水洞和机电设备。”因为是亲手所造,当地老百姓对板桥水库有感情,信赖它能够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

  崔迎九曾是驻马店泌阳县沙河店镇大李庄村村民,“75.8”灾难发生的时候他6岁。36年来,他看到了许多关于“75.8”遇难人数和事故原因的猜测,流言越传越妖魔化。从1990年代末起,他走遍了驻马店各地,试图从民间角度真实还原这场灾难,留给后代一份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样本档案,其中有教训也有经验。

  “板桥水库垮坝之前,在防洪灌溉方面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 崔迎九告诉《望东方周刊》。

  “板桥水库共有南北两个干渠,南干渠负责给驻马店市供应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我家就在水库下游的沙河店公社大李庄村,南干渠从村南500米处向东流过。水库修好20多年来,我们村的土地,有50%被改造成水田,即使遇到干旱,也有水库的水来灌溉。”崔迎九说。

  因为西高东低的地势,板桥水库的水可进行自流灌溉,下游临近地区如原沙河店、文城公社深受其利,当地群众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水库上游地区没有水库灌溉,无法种植水稻,每到秋天,上游村民得到下游去换粮食,得到水库惠泽的下游“成了姑娘最愿嫁的地方”。而板桥水库的发电功能更让板桥老百姓用上了电灯,相对周边其他地区,显得先进与时尚。

  然而这个老百姓亲手建造并深有感情的水库大坝,只存在了25年。

  四面环河的“孤岛”

  在暴雨来临前的1975年7月,驻马店地区的人们正在和严峻的旱情作斗争。

  当年8月4日,3号台风深入内陆,在驻马店上空和南下的冷空气交流,形成特大暴雨。这次历时5天的降雨过程,在时程分配上呈瘦高的“双峰型”,先大后小,山丘区5日、7日降雨集中,6日稍小。

  “忽大忽小的雨一时间麻痹了人们防汛的意识”,原板桥水库水文站站长黄明栓告诉《望东方周刊》:“5日来了一次小洪水,8日来了大的。”

  “上个月一直抗旱,这下可来雨了,大家伙儿都高兴坏了,谁会想到雨越下越大把大坝冲垮了!”魏湾村村民王玉凤告诉《望东方周刊》。

  孔繁斌回忆说:“7日一天下雨下得最大,处在抗旱中的当地政府就想让水库多蓄点水,结果比国家规定的多蓄了3000万立方米的水。”

  暴雨连下3天3夜,当地亲历者回忆,雷声始终在头顶打转,“脸盆拿到外面接水,一伸出去马上缩回来就是满满一盆,麻雀大小的鸟都被雨水活活砸死了。”魏湾村村民肖庆明告诉《望东方周刊》。

  随着水位急剧上涨,板桥水库有两次洪峰入库,一次在8月5至6日,最大入库流量7500立方米每秒,第二次在8月7至8日,最大入库流量为13000立方米每秒。

  遂平县原车站公社党委书记张书林告诉《望东方周刊》:“5日夜里遂平县城八里长街的水就有一米深,窗户外的水都到窗户边。”

  据范世德介绍,板桥水库管理局在5日下午就被淹了,“土坯房很快被水泡塌,对外联络的电话总机被砸在屋内,对外通讯中断”。

  8月5日19时30分,板桥水库水位为107.90米,相应库容为1.50亿立方米。水位越来越高,北干渠被冲坏。6日,水库管理局安排家属转移到溢洪道北边山头的泌阳县疗养院。

  沙河店紧挨板桥镇,在通讯中断以前听到水库危险的只言片语,当地干部立刻组织村民分南北两路撤离,所以沙河店的损失降到了最小。

  灭顶之灾发生在与沙河店隔河相望的遂平县文城公社魏湾村,魏湾村四周被沙河环绕,一旦出现大暴雨,它就成了四面环河的“孤岛”,无处可逃。

  魏湾村原村支书王石头告诉《望东方周刊》:“7日下午大队干部就组织群众撤离,哪高就跑哪,谁家房子是瓦房就上谁家房。”可是8日凌晨水库垮坝后,“水涨到树梢高,没处跑,坐坟堆和麦秸垛上的都被冲跑了”。

  1975年魏湾村共有村民2000人左右,大水冲走了1100人,25户人家从此绝户。

  生死搏斗

  1951年修成后的板桥水库,在1956年又进行了扩建加固。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总库容4.92亿立方米,防浪墙顶高程117.64米,主溢洪道有4孔弧形闸门,设计最大泄量1742立方米每秒。

  1975年8月6日1时水库水位达到110.85米,超过主溢洪道堰顶。7日12时30分,检查人员报告“主溢洪道一、二、三级跌水处发现远驱水跃”。水库管理局工程师贺炎炳为保护闸下消力池的安全,曾两度减小闸门开启高度,约减少下泄量0.03亿立方米。而后水库水位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继续上涨,达到115.27米的时候,管理人员才决定全部开启溢洪道闸门,在提拉闸门时还有两扇发生故障。

  “当时就算闸门全部打开,主溢洪道的泄量也不足以应对5亿立方米的水量”。范世德说,当时所有人把希望都放在副溢洪道上,副溢洪道的设计就是起保坝作用的,“假如副溢洪道是土基,水就会越冲越深,拉切下去。垮坝以后我们去那儿看,副溢洪道只拉切下去30厘米,因为底下全部都是岩石。当时选择副溢洪道位置的时候应该早测量到下面是岩石,水库周围的地质情况在修水库之前应该都了解到”。

  7日下午恢复的对外通讯在晚上20时又中断了。水库管理人员被迫向解放军某部驻板桥留守处求救,部队多次在大坝南北发射红色信号弹,鸣枪向下游群众发出撤离信号,可由于雨大风大,事先也没有信号约定,下游百姓基本不知晓撤离通知。

  8日1时水库水位达到117.94米,超过防浪墙0.3米,大坝开始垮坝,7亿立方米的洪水倾泻而下,沿途吞噬所有障碍物,洪水最大流量达78100立方米每秒。

  洪水冲到遂平县京广铁路,将铁路拧成麻花,由于铁路地势高,许多在上游被冲下来的百姓在过铁路时被洪水打翻。“铁路成了鬼门关。”张书林说。

  通过遂平的洪水因受高地影响,一部分顺汝河干流和汝河右岸坡洼地进入宿鸭湖水库,一部分沿奎旺河及汝河左岸进入上蔡境内。“如果垮坝的洪水加上期间下雨积累的洪水都进入宿鸭湖,宿鸭湖水库也必垮无疑。”在范世德看来,遂平车站附近的高地把洪水分流,大大减轻了对宿鸭湖水库的冲击。

  宿鸭湖水库在1975年5月初就曾由孔繁斌等人组织重修加固,原来的五孔闸门扩建到了七孔,因此其抵御洪水压力的能力也强了很多。但是到了8日9时50分,宿鸭湖水库的进库流量已达24500立方米每秒,水库水位达56.68米。为了不出现第二次水库垮坝事故,驻马店地区防汛指挥部决定炸掉部分坝体,保主坝安全。孔繁斌随即带人挖炸药坑,经过3次爆破,宿鸭湖水库水位终于慢慢下降,洪水逐渐泄出。

  但是卡到洪河、汝河交汇处的班台闸,洪水还是下泄缓慢。据当时的驻马店地区防汛指挥部《防汛急报》载:8月11日,洪河、汝河上游水位继续下降,中游缓慢下降,下游新蔡水位继续上涨,班台站水位37.15米,对下游压力很大。

  多个县城来电向指挥部汇报当地村民情况,多数人泡在水中,没有食物,浮肿、腹泻严重。为减少二次伤亡,8月14日,中央慰问团排水指挥小组的沙风、盖国英等乘飞机到达班台闸,与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汇合。当日12时30分至19时,用9吨半炸药把班台闸所有闸门、胸墙、桥面和部分桥墩炸毁,洪水得以分洪下泄。

  大水过后

  老天爷似乎在跟驻马店人较劲,大坝垮了以后,雷声渐渐停息,快天亮时半边已是晴天。

  大水过后,据肖庆明等回忆,天亮后只见一片汪洋,一片寂静,“都吓傻了,高处站满了人,树上房上麦秸垛上都是”。据河南省水利厅原副厅长陈惺描述,“5个县城和条条块块的高地就像分布在湖中的岛屿,人们站在‘岛上’或水中向飞机招手求援助。”

  8月8日到28日,驻马店抗洪抢险指挥部开始空投大批抢险救灾物资和食品。空投的烙馍被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为“天馍”,各县建立了接收空投物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设立空投地点、标记接收空投食物。“所以那时基本没有饿死的。”孔繁斌说。

  水灾过后,各省市医疗队很快赶到,政府发放救济款、粮食和百姓生活物品,地区成立生产救灾办公室,组织生产自救。到1975年底,共搭建庵棚110万间,为了安全过冬,有的村民还对庵棚进行了加固,换成水泥墙、毡顶,有的还修成了简易房。

  对于造成垮坝事故的原因,水利部组织调查小组用3年时间调查研究出了一份《1975年8月---暴雨洪水调查报告》,报告主要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暴雨形成原因。河南省水利厅总结了板桥水库垮坝失事的教训:规划设计照抄苏联规范,设计标准低;两次水文复核,已发现水库安全标准不足,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应付超标准洪水的紧急措施;防汛指挥机构薄弱,指挥优柔寡断,甚至失误。

  黄明栓说:“当时年年说防汛,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没有工具、草袋,炸药就那么一点点,早就潮了炸不成了。缺乏系统的应急预案,所有人都是手忙脚乱。”

  板桥水库修建于建国初期,那时我国的水文资料非常少,据范世德介绍,所谓百年一遇的洪水大多是根据水文计算流量的方法算出来的,“把苏联水文计算的办法全部套用过来,又借用咱们国家外流域的资料,很可能是南方某个水系的资料,即‘相关资料’。”他认为,把外流域的“相关资料”嫁接过来又“人为修正”,这是造成水库设计标准过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上的落后加上思想上的麻痹。”孔繁斌总结出“75.8”给当时水利界的教训,灾难提醒工程技术部门不要被千年不遇、百年不遇的说法所蒙蔽而降低标准,“真正的防汛工作必须做在汛前”。

  “没有水库不行”

  “水利,弄不好就会变成水害。”范世德说。曾经亲自体验到板桥水库带来的切身好处的当地百姓,成了水库垮坝失事灾难的最大受害者。

  魏湾村年纪大的村民直到现在还对那场水灾心有余悸,肖庆明的妻子看到下暴雨就往外跑。然而,没有板桥水库的几年间,驻马店地区的水旱灾害不断,“老百姓还是觉得没有水库不行。”王石头说。

  1986年底,板桥水库复建工程开工,1993年竣工。复建后的板桥水库最大库容6.75亿立方米,坝顶加高到120米,总泄量能达到15000立方米每秒,大坝全长3720米。

  驻马店水利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告诉《望东方周刊》,复建后的板桥水库除了主要的防洪功能外,还兼有灌溉、发电、无公害养殖、给驻马店驿城区居民提供日常用水的配套功能。“现在有一套非常标准的应急预案和防洪调度方案,驻马店铁路东建了一个豫南防汛物资储备厂,哪儿出问题了马上就可以调度。”

  如今的板桥水库结实地将汝河拦腰截断,汝河平静的水面似乎在水库的征服下变得温顺了许多。“75.8”事件即使对于当地的年轻人也已是飘渺的历史。

  人类不会停下改造自然的步伐,但如何合理地改造依然是全人类的课题。

  《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河南驻马店、郑州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