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十大误区(下)

  常有人说我很会开导别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有什么事,都会来跟我聊一聊,就好了。一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跟人聊天,开导别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大概也是心理咨询在中国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吧。在许多人眼里,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想想吧,跟人聊天,听人讲故事,还可以教训人,人家还付费给你。这等好事哪里去找?这种说法,类似于一些年前,美国记者评论罗杰斯,说他从头到尾听别人讲,只是点头微笑,嘴里发出表示赞同的“嗯啊”,这太简单了。因此,他们称罗杰斯为“嗯啊大师”。

  因此,谈起心理咨询,许多人都跃跃欲试,连我家小区的门房老张每每见到我,都会提出要求,要到我工作的机构去做心理咨询师。老张讲到,隔壁有一对夫妻闹离婚,他对那家的儿子说:傻孩子,赶紧抱住你爸的腿哭,不要让他走呀。

  我想说的是:心理咨询是一种要求非常高的专业!

  只管症状,不问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只管症状,不问生活。症状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去做治疗是不可思议的。心理咨询,需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包括生活的困难,负面的事件,造成的伤害,及其情绪、情感、思维方式、观念系统、行为模式、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等。心理咨询不只是处理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是去处理症状背后的各种人生的破碎,在那里做深入而细致的修复工作。

  只针对症状的治疗,消极的或抑制性的治疗,往往是治表不治里。人生问题才是症状的根源,处理与症状相关的人生问题,才是根本之道。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帮助当事人重塑生命,重返生活。

  强迫

  世界上没有绝对,人生不可能完美。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不过是人生诸多助人方式中的一种,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咨询致力于促改变和成长,改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是拔苗助长。咨询师不要跑到求助者前面,而要常常跟在求助者后面,在需要的时候推一把,扶一把,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不加强迫。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中,总有人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就把真理强加给别人,导致了许多的伤害与灾难。我也看到,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强迫,自我变得太弱,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强逼自己完美,言行都讨好别人,生怕被人拒绝或责备。

  咨询师不代表真理。如果咨询师用“真理”的名义去强迫他人,他不是在做医治,而是在制造新的伤害。尼采说过一句话:不是真理,而是解释。

  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叫“中立”,是一种更为宽阔的关怀与干预。比如,一个男性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妻子跟我结婚之前,跟前面的男朋友发生过性关系,而我一直都不知道。”咨询师说:“你的妻子为什么欺骗你?”这话不是中立,因为“欺骗”一词会给对方造成误导。咨询师说:“你的妻子只是出于好意才没有告诉你。”这话也不是中立,因为咨询师还不了解情况,就一下子站出来为来访者妻子说话,这会影响咨询关系,也会影响后面的谈话。“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设问更合适。中立的回应可以让咨询师跟来访者建立适宜的关系,从而引导当事人做客观的陈述。

  经过考试就能做

  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关于这个专业,至少需要这些方面的素养:接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

  专业工作者,需要有理论方法的训练,需要接受督导,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需要具备一定的生命素养,需要对自我有相当的分析与觉察。心理咨询师的训练,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沙盘治疗,音乐疗法,催眠疗法,以及在中国文化背景里产生的整合东西方的疗法和本土资源建立起来的疗法。专业训练的方式有培训班,也有大学的心理学教育。

  心理咨询应该在相关的专业机构里进行。在中国,心理咨询一般在三个背景的专业机构里进行:一是社会背景的心理咨询机构,一是医院背景的心理治疗中心,一是学校背景(主要是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通过这样一些基本方式进行。面谈:有需求的人前去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跟专业人员谈话。每次谈话在一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只谈一次,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谈话,次数大多在五次到数十次之间。电话咨询:电话咨询往往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电话咨询具有即时性、随时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团体咨询:由专业团体咨询师或治疗师带领。

  心理咨询也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如集体讲座、团队训练:往往在大学或社会机构、企业里进行;社区康复:由专业人员、专业机构跟社区合作,开展各种增强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职业培训以及症状康复活动;网上服务:通过电子信箱、在线专家论坛等方式进行;媒体节目与专栏: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心理咨询节目,以及报刊的专栏文章,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培训后就能做好

  在心理咨询行业内,一直有人呼唤建立严格的培训、督导、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但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人受到培训机构宣传的影响,以为心理咨询“钱”景很大,做了投资(接受培训的费用、租房、办公费用、人员工资等),不见回报,会采用非正当的手段从来访者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包括推销医疗器械、商品、保健品、书籍等。也有人对来访者的情况做威胁性的、夸大性的病理描述,为了增加面谈次数。也有人对治疗效果进行极端的不实宣传,如“一次催眠,终身根治”之类。

  有一位来访者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几次面谈之后,觉得没有达到他期待的“身心相通”的效果,遂从山东赶到上海一家机构接受“催眠”,当天被“催眠”七个小时,一觉醒来,支付了4500元(打折价)。催眠不是睡眠,更不是连续七个小时睡眠。就这样,这个旅途劳顿的当事人,带着对“灵丹妙药”的期待,在上海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昂贵的一次睡眠。这位求助者不甘如此,又找到另一个提供“催眠”治疗的机构,在那里正赶上那个机构在做催眠培训,他被劝说参加催眠培训,学成之后,可以给自己催眠,也可以给别人催眠。结果是,他又付出了18000元的代价。回去之后,他的绝望感更大了,决定去买安眠药,说反正没有救了,不如死了算了。

  做心理咨询,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另一方面,需要提醒的是:寻求心理咨询,需要突破自身的阻碍因素。这些障碍可能是——面子。担心接受心理咨询被周围的人笑话,或者怕在咨询师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心理问题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是追求生命品质的表现。

  观念。有人认为有心理问题是一个人软弱无能的表现,或者有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因此许多人宁愿忍着。不要等心理问题变得严重时才来寻求心理咨询。

  对费用有所顾虑。如果你有能力支付,尽可能付费,这费用是值得的;如果你没有能力支付,依然可以去寻求,有的机构会提供减费和免费的服务,这样的机会虽然不多,但一定有,可以找到。

  误解。有人误以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因此顾虑重重。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

  文|王学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