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一场源自民间的道德建设试验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德清,道德
  • 发布时间:2012-08-23 17:26

  在社会公德集体困惑、道德失范事件频发的今天,德清县普通百姓自掏腰包设立“草根道德奖”,奖励践行道德的身边人。这种自发的民间设奖行为,激发出更多人内心潜藏的道德力量

  2010年,对家住浙江德清县武康镇的蒋引娣而言,是个“与众不同”的年份。直到现在,她还真真切切记得自己当年的快乐--春节刚过的一天,她骑着自行车上班,一路唱歌。遇到熟人,对方问:“你捡到什么东西啊?” 蒋引娣说没有。“中奖了?”她还说没有。见对方继续追问。蒋引娣说:“你不要说出去,我今天捐了5000块!”“啊,你要死了,白干了一年!”

  如今,蒋引娣说起过往,仍忍不住笑。“钱捐掉我是真的舒服。自己苦日子过过,可以帮助别人了,真的很好。”

  一个奖项,一个故事

  蒋引娣的苦,是在16年前。

  1996年经营副食品批发部时,她一家欠下了24万多元,家庭陷入困境。蒋引娣把所有债务一笔不落记在香烟壳上,向姐姐借了1500元钱,和丈夫回到乡下,开始养猪还债。直到2006年3月,蒋引娣还完最后一笔债。

  2010年那个让蒋引娣记忆清晰的日子,是她刚刚看过一个电视节目。片中讲的是贫困家庭的故事。蒋引娣看得一把一把抹眼泪。于是,攒了快一年的5000块钱放不住了。

  蒋引娣把钱拿到了镇政府,让对方帮忙把钱捐掉。镇里问,“是要设奖?” 蒋引娣说,200块钱一个人,也够25个孩子买新衣服开开心心过年。具体怎样,你们来办。

  镇里继续问:“真是设奖,可就得年年延续。”

  蒋引娣仍是说,具体怎样,你们来办。“我坚持到老。”

  于是,从2010年起德清县出现了由蒋引娣设立的“诚信市民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诚信市民奖,只是德清现有32个“草根道德奖”之一。这些奖项都有一个特点:普通人自掏腰包奖励践行道德的普通人。德清“草根奖”因此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众创举。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正如县名“德清”两字含义,德清自古崇尚仁义道德,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道德佳话和善行故事。德清籍唐朝诗人孟郊一首《游子吟》,孝道天下,流传千古。

  而德清的第一个“草根道德奖”便与孝道有关。1996年,太平村村民马福建因看到村里“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决定拿出做生意挣的1万元钱,在村里设个“孝敬父母奖”。

  敬老还有奖?太平村村民纷纷奔走相告。当然,也有人说风凉话--马福建是想出风头。

  无论怎样,第一届“孝敬父母奖”如期开评。太平村党支部、村委会全力以赴,先由村民小组推选候选人,再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村干部扩大会议上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得票最多的两对夫妻为得奖“孝子”。因为得奖人和大家住在同一个村,互相知根知底,平时谁孝顺,人人自明。走关系,开后门,全无可能。

  1997年元旦,“孝敬父母奖”颁奖仪式在太平村上一级上柏镇举行。会场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上柏镇好久没有这样热闹的大事情。

  “孝敬父母奖”,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该奖项社会效益的扩大,很快有不少人开始效仿。普通大众纷纷设奖,内容包括孝敬父母、环境保护、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外来人员风尚、残疾人励志等诸多方面。设奖人则有拉煤车的七旬老人、普通农民、家庭主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多数并不富有。因此,和许多政府设立的奖项相比,“草根奖”奖品大多不过几百元钱,小至一篮当地土特产。

  一个奖项,一个梦想

  马福建是个重情义的人,在一次“孝敬父母奖”颁奖时,他决定请一位特殊嘉宾来替他颁奖。他就是年近八旬的“环保老人”朱天荣。

  朱天荣偶然从电视上了解到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危害人的健康。就决定从这一点做起,把大家习惯随手一丢的废电池回收,集中处理。不久,他在周边乡镇贴出广告:“回收废旧电池,1毛钱换1节。”没想到,第一天老人就回收了8000多节。

  此后多年,朱天荣和老伴回收25万多节废旧电池,为环保投入近20万元。自从做了“环保义工”,照相机就成了朱天荣的“好伙伴”。老人带着它走街串巷,深入工厂和农村,拍摄了许多有关环保的照片。有居民乱倒垃圾的,有河水被污染的,也有化工厂排放有毒气体的。

  老人曾有一句话:“拼了老命做环保。”2000年7月15日早晨,朱天荣骑自行车去朋友家,途经乾元山时忽然被几个人拦住,不由分说把他的自行车扔进旁边的鱼池。7月16日晚上,几块石头破窗而入,玻璃碎片击中正在家中洗澡的朱天荣。

  然而,什么都没有击碎老人的梦想。2001年,朱天荣在老伴的支持下,将订婚戒指典当了一万多元,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由个体经营者出资设立的环保奖。

  在德清这片土地上,像朱天荣老人一样,以设奖“圆梦”的人还有很多。徐燮荣在菜场卖鱼虾,每看到弱势群体遇到不公,徐燮荣总想挺身而出,无奈自己双腿残疾,于是徐燮荣出钱设立“见义勇为奖”。

  钱素春,从小水性极好,从9岁救助落水者起,至今已救21人。如今钱素春年纪大了,下水救人力不从心。于是,她设立了“爱心奉献奖”。

  钱立玲,女儿从小残疾,她因此设立“残疾学子励志奖”。钱立玲记得,一次有个孩子抱着她说:“阿姨,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拥抱过我。”那时的钱立玲或许会想到自己的女儿,那个把自己比喻成小苗的女儿。“也许在破土前受到了伤害 ,但是同样的水分、同样的阳光我也会长成苍天大树。”女儿说。

  德清32个“草根道德奖”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个梦想。无论钱立玲,还是钱素春、徐燮荣、朱天荣……这些设奖人都怀抱着一份圆梦心愿。

  政府隐身其后规范引导

  在民间设奖蔚然成风后,政府在其间扮演何种角色?

  在德清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林华看来,民间自愿自发设立“道德草根奖”后,政府并非一无所为,而是要宣传倡导且加以规范。

  就像当初马福建的“孝敬父母奖”由所在的太平村扩展到全县后,政府为他成立了一个遴选班子,也就是候选人机制,另外,还在报上进行了公示。

  为了让设奖逐步规范,2006年,由政府倡导、政府协调成立了民间设奖协会。“所有设奖人坐下来成立一个协会,制定协会章程,确定设奖的程序如何操作。协会里规定,最少两年颁一次奖,大部分都是一年颁一次。这样,能够更多地奖励一些人,更多地通过奖励者影响带动周边的人,使我们的风气好起来。” 张林华说。

  在德清县委书记张晓强看来,德清公民道德建设后续的进一步推进,既不能是传统的行政拉力模式,也不能完全依靠民间设奖。当讲道德成为人们的习惯和态度,内化成一种自觉时,可能就不再需要民间设奖这种形式,而这标志着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

  或许,德清这种自发的民间设奖行为、这种自下而上的道德建设路径,激发出了更多普通人内心潜藏的道德力量。在社会公德集体困惑、道德失范事件频发的今天,“草根奖”让更多人发现了内心向善的本真。

  (本刊记者徐莉莉、实习记者傅旦妮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小康》记者 罗屿 德清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