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公共服务才能为生命护航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公共服务,北京暴雨
  • 发布时间:2012-08-23 17:29

  公共服务与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人的安全和发展,而北京的相关部门并未把豪雨放在眼里,他们的做法跟平日无甚差别,所以数十人死亡的悲剧能够给下次类似事件提供经验的概率实在太小

  北京7月21日的豪雨过后,可以总结的教训太多。问题在于,教训永远是教训,数十人死亡的悲剧能够给下一次类似事件提供经验的概率实在太小了。

  在2004年的7月10日以及2011年的6月23日两次暴雨过后,我都写过关于北京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章--这样的抱怨和建议在雨后充斥于各个媒体的版面--然而,一而再、再而三,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回应以及亡羊补牢的措施。

  经过这三次北京雨灾,毋庸讳言,这个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并非如媒体宣传的那样让人放心,而是恰恰相反,非常令人担心。高速公路成为河道,汽车开成潜艇,随时会有生命之虞,这都是普通市民无法想象的事情,但居然不止一次地发生。

  被“困”在雨中的市民在微博上发了许多官方媒体不能说或者不愿说的事实,外界才知道,在大灾来临的时候,整个公共服务系统的工作流程及效率到底如何。

  不客气地讲,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说,纳税人并未享受到与其纳税额相匹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救而脱险的。

  在暴雨淹没公路之时,各收费站居然还在一丝不苟地收过路费。在齐腰深的水中,停车容易造成排水管进水而损坏发动机,这是一个常识。是收费重要还是民众的财产重要?显然,我们的公共服务部门选择了前者,即便领导批示要“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那也不行。暴雨次日,协警却还在给泡在水中的汽车贴罚单--这样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出来后,还真让人有万分的羞耻感。

  被大雨阻隔在路上的人,到了半夜或者天亮才回家。一线地铁晚上11点准点关闭,公交车也完全停运,夜班车一小时来不了一辆,所以滞留在外的人群无法迅速疏散。如果有关部门开放工人体育馆、龙潭湖体育馆以及丰台体育馆等公共场所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并提供简单饮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需要家人接送从而造成再度拥堵。

  可以说,公共服务部门并未把这场被称为“61年来最大”的暴雨放在眼里,他们的做法跟平日无甚差别,所谓的应急预案,全然看不出跟往日有什么不一样。

  举香港新近发生的例子,7月23日上午,香港天文台称当日晚些时候可能发布8号风球预警,紧接着,巴士、地铁、电梯间的电视就开始不停报道各个地区的雨情,马上就可以见到清洁工在马路上检查排水系统,有工程人员在检查维修那些摇晃的户外广告,几乎所有可以看见大屏幕的地方,都在播报相关情况。下午五时许,天文台在第一时间发布了8号风球预警,几乎同时,公共场所挂出指示标志、学校宣布停课、公司宣布下班、地铁增加班次加大运输量……整个流程非常清楚简单,有条不紊。

  公共服务与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人的安全和发展,这是检验一切政制的试金石。

  良治与善治,才会让人有安全感与愉悦感。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民”或者“群众”,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感情而且可能随时面临灾害危险的普通市民。“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只是每次我们听到的口号而已,而这次甚至连做做样子都不大肯。对比从民间得到信息与从官方得到信息的数量与速度,的确令人寒心。

  7月23日,北京当地媒体的头版头条标题居然是《当前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救灾善后维稳上来》,的确很令人想不通,为什么灾后要维稳?倘若公共服务完全没有问题,又为什么要担心“稳定”的问题?

  早前各地灾后的政府维稳行为,已经形成当地的次生灾害和二次灾害,这种思路明白无误地表明,稳定才是第一目标。而这样的思路,自然也做不好公共服务。真正的稳定是人心的稳定,只有认真为民众服务,确立服务意识,才会有人心的回归。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文|贾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