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反思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王安石变法,道德,政治
  • 发布时间:2012-09-03 09:34

  熙宁变法推行了四年,不仅遭到右派社会精英反对,百姓也深受其害、怨声载道。就在这时,一场持续九个月的大旱,让宋神宗改变了力挺新法的立场。

  熙宁六年七月至次年三月,大宋国几乎滴雨未降。大旱造成饥荒,加之官府聚敛,河东、河北和陕西出现大批流民涌向京城。流民们剥树皮、食草根,饥肠辘辘、衣不蔽体,有的甚至卖妻鬻子,真是哀鸿遍野,累累不绝。灾情传进宫中,王安石不以为然,认为是反对派夸大事实、吹毛求疵,即使有问题也不过是变法的微小代价,就像“9个指头和1个指头”。

  禁卫宫门的下级官员郑侠,见状心如刀绞,决心冒死向神宗进言。他先将在皇城安上门见到的景象绘成《流民图》,又写就《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去新法。这份文件几经周折才到达神宗手中。郑侠为谏言赌上性命,他说:“我根据在宫门每日所见,绘成一图,百不及一,更别说千万里之外的惨象!陛下观臣之图,行臣之言,如十天不下雨,请斩臣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好在老天开眼,郑侠上书三日后果然大雨。此事给宋神宗带来极大的震动,让他不得不慎重考虑反对派的意见,不久后,暂时罢了王安石的官职。关于流民问题,王安石曾与神宗争论,要求与进言者对质,神宗推托说“忘记是谁说的”。预感变法将夭折的王安石感叹:“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那羹何时才能熟呢?”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再次为相,但神宗自觉羽翼已成,不再对他言听计从。王安石曾着力提拔的吕惠卿也见风使舵,不断向神宗打小报告说王“罔上欺君”。失去皇上信任的王安石逐渐无心政事,加上儿子王雱早逝,更让他悲伤不已。八个月后,王安石提交辞呈,淡出北宋政坛。元丰年间,神宗继续推行新法,直至37岁驾崩。神宗死后,“右派”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目睹新法被废,王安石心痛不已,他叹息道:“亦罢至此乎?!”王安石的生命也由此走向了终点。

  在最近颇为流行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托克维尔提到,“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王安石坚信宋夏必有一战,他要通过改革,先富国而后强兵。“与民争利”的新法带来短期“国富”,却导致大宋朝国运转衰,此后,反变法派和变法派轮流坐庄,到徽宗年间,贪官蔡京尽复新法,将司马光、苏轼等309人扣上“元祐奸党”帽子,立“党人碑”以示全国。反复的“折腾”耗尽北宋国力,最后引起金兵入侵和靖康之变,北宋自此灭亡。

  王安石是个理想主义者,甚至可以说是“道德楷模”。对于变法,他有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崇高道德激情。个人生活上,他也勤俭自律,是不恋权、不贪财、不好色的“三不”官员。

  据说,朝廷召他去中央做官时,他拒不接受,使者追着要给他诏书,他竟然躲进厕所,如此往返八九次,他才接受征召。后来,他官至宰相俸禄甚厚,但对自己的薪水从不过问,全部交由家人、部署甚至下人花费。王安石终生不纳妾,王太曾给他买过一位美貌的负债军官之妻做小妾,他竟诧异于家里多了个陌生女子,问明来历后,立刻将女子送回夫家,还送了一笔钱给他们。

  正是这种“仰望星空”般的道德典范,让王安石内心无比强大,要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也让他赢得宋神宗的信任,给予他放手改革的机会。但是,道德的高尚,并不意味着行动的正确,正如《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哈耶克说:“在我们竭尽全力依据崇高的理想缔造未来时,却发现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了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王安石的道德主义,却制定出“倒退”的国策。从宋代建国之初,国家就不抑制土地兼并,允许土地私有化。皇权保护私产、肯定财富的自由流转,是当时士大夫的共识,苏辙说:“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从均田制到不抑兼并,从人头税到财产税,是时代的进步。但王安石反对土地兼并,并有诗云:“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这种道德政策,其实是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发展的。

  纵观中国历史,凡社会得以发展,都因为政府“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王安石好言“利”,但“利”却不从百姓出发。儒家思想讲求“民为贵,社稷次之”,王安石变法立意理财,却加重百姓负担——民不聊生,国富又能如何?《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国富却短命,亡国之后,官仓内的粮食竟供唐朝吃了二十年。

  南宋以后的政学两界,一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政治实验。二程、朱熹道学的兴起,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可以说,变法的失败刺激了道学发展,道学家摈弃事功、厌恶改革,醉心于辨析义利、王霸、理欲等道德话题,强调用天理、族规、家范来收拾人心,新儒家最终得以成为国家正统意识。

  中国历史发展至宋,拐了个大弯,华夏文明基因突变,转而“内向”,从追求“外王”变为崇尚“内圣”,士大夫们从此也精神内敛、因循守旧,再也没有汉唐时期的豪迈闳放。明清之后的社会专制和精神阉割,即基于此!

  那场九百多年前的变法,早已尘埃落定,尽管后人对其褒贬不一,但当我们进入新世纪,依然有对其重新审视的必要——道德与政治的边界之辩、政府与百姓的利益之争,这些问题,都可以史为鉴。

  方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