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70后的理财迷思

  某外资行最近发布研究报告称,过去一年中,23%的中国家庭因为炒股变穷。对此,我深有感触,因为我跟我的不少哥们就是其中一员,另外觉得这个比例可能偏于保守——亏的应该远不止这个数。

  回顾这十来年的理财之路,我发现可供选择的投资名目越来越多,但脚下的投资渠道却越来越窄。

  我是上海本地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94年,为了建造南北高架,上海百万市区人进行动迁,当时我们家也在动迁之列。浦东修建了一批新房,动迁的家庭按户口本上的人头,每人能分24平米,外加若干的装修费。我们一家6口在金杨这边分了两套房子。

  现在,我这两套房子附近修了地铁,仅5分钟的步行距离,每平方的价位在2.5万左右浮动。两套房子市值近400万元,是我进行理财投资的坚实后盾。

  以前,实体投资渠道多且回报较高。旧的推倒,新的拔地而起,商机无限。头脑灵活的,将储蓄从银行里搬了出来,有的投资商铺开小超市,有的投资菜市场铺位,有的投资小餐馆……生意都十分红火,起初下海的人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现在呢?实体投资基本已没了我们这种“小打小闹”的立足之地。倒是股市期市等虚拟市场向我们敞开了大门。

  起初的我还是比较喜欢在股市冲下浪,可以称得上较早的股民。那时股票市场没现在这么多的曲曲折折,行情相对较好,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与门道,把握好节点,赚的时候要多过亏损。期间,经历过低潮也喜迎过大牛市,起起落落是人生常态,这我也能接受,也能坚持下去。然而,近些年的股市已彻底让我等散户心寒。去年账面亏了近10%,还是我及时抽身的结果。我有些不听劝的哥们亏得更厉害,导致“晚节不保”。

  不提股市了,说说在媒体报道中大热的银行理财产品吧。老实说,我研究了下,还真的是不太信任。不说门槛,这年头5万元起步实在常见。

  首先是投资方向太过模糊,根本没个明确的解释,银行只是个船夫,船上的货物却是我们的,他自行规定航线,我们不知会有什么样的危险,万一触礁翻船了,他顶多没了船费,损失的还是我们自己。其次是猫腻太多,比如这个月初我去银行存款,理财经理又在推荐我买款超短期理财产品,我看了看,10月2日到期,可是8天假期后才能取出,这期间利息压根不算,又在压榨客户。诸如此类的门道实在是太多。

  至于保险,也是令人眼花缭乱。我家人就买了重大疾病险,其余的我看了看,看不懂,再加上我在的公司各种保险福利比较完善,所以干脆就没继续研究。

  现在,可供投资的渠道实在不多。房价居高不下,我觉得影响很大。我把一套房子拿出去出租了,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目前就只有这个“投资”方式。我其余的钱基本都放在银行里吃利息,毕竟现在的定存利率还可以勉强接受。

  文/杨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