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

  汉服深圳

  听起来好像有些可笑,在深圳这座堪称全国最现代化而又最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里,有一群人孜孜不倦地希望复兴汉服文化,并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这群人来自深圳元老级的汉服社团——汉服深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却有着同样的爱好,而他们周遭却充斥着梦想衣锦还乡的青年,头破血流地在这个血脉贲张的年轻城市寻找飞黄腾达的机遇。

  深圳的汉服活动源自2004年,当时由一位被称为“汉阿姨”的刘姓女士率先倡导。而2006年,“汉阿姨”直接协助的深圳大学端午节社团活动对深圳的汉服活动则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时由汉服深圳成员为主的端阳社十多名学生身穿汉服,通过朗诵《楚辞》、免费派发粽子等形式让汉服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并引起不少的关注。

  那次活动发展了不少参与者成为汉服深圳的最早一批会员。从2005年就开始参与汉服活动的陈一安也作为主要协助者开始渐渐活跃起来,后来更参与了汉服深圳多次活动的策划组织。

  让陈一安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祭祀宋少帝与厓山十万先烈的活动。因为这场活动不仅体现了汉服深圳作为一个成熟的社团对社会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更在于它是一场完全参照古制的正规祭祀活动,从着装、斋戒沐浴到祭祀仪式、流程顺序都有明确要求,达到在古与今之间、天与人之间展开精神对话的目的——慎终追远。

  也许在外行人眼中,这群喜欢穿着汉服在现代都市聚会的人们太执着于过去,但在很多像陈一安一样对汉服乃至中华文化怀着复兴梦想的人来说,这根本是两回事。他们不是在现代社会扮演古人,而是民族传统的继承者。

  “时间总是容易让人们遗忘。我们感到很焦虑。因为我们这代人如果不做点什么,再过一代,两代,三代……可能再也没人想起去继承汉服或者其它传统了。”这正是陈一安这群汉服爱好者、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动者的担忧。

  遗憾的是,深圳是个人口流动性很强的城市,这些年过来,当时一起发起活动、壮大社团的老成员们都相继离开了深圳。但旧人去,新人来,偌大的城市里,总有人在静默地坚持着理想和追求。

  尺素汉服社

  2010年9月27日对于杨珺涵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她和朋友王京京、任玉楠等一群汉服爱好者组织筹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尺素汉服社。“尺素”源自西晋陆机《文赋》中的“函锦邈于尺素”,是古代一种传递书信的锦帛。这也和汉服社的宗旨有契合之处——旨在向大家传递传统文化之美。

  尺素汉服社和所有校园社团一样,最大的特点是穷,学校拨的经费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即便经费有限,汉服社也做得像模像样风生水起。大家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缩减,少吃点零食也算是减了肥,穿起汉服来更添几分韵味。女孩们这样安慰自己。

  汉服社的活动很丰富,出周报、制作传统手工、学习传统礼仪,还成立了汉舞小组并组织学习排练、拍摄了有关汉服的微电影,并且时常参加北京地区汉服组织的活动。购买汉服对学生来说太贵,大家便从相关书籍上学着自己动手研究、制作。

  2011年5月4日,在成立半年多后,尺素汉服社成功地举办了北科大首届“韵”实景汉唐礼乐演出,表演了琵琶、古筝、茶道、礼乐、书法等。这场演出让人赞不绝口。经此一役,杨珺涵和同学们更受鼓舞,又拍摄了时长半小时的汉服推广视频。不仅如此,由于涉及到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外国媒体也关注起了这群心怀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们后来还穿着汉服走进了央视文化讲堂。很快,这个北科大唯一一个与传统服饰有关的社团就在校园里,乃至北京城的汉服圈内声名鹊起。

  短短两年间,汉服社由最初的不足十人,到现在社员过百,不仅壮大了队伍,也让更多的人以汉服为切入口领略到了华夏文化之美。

  2012年9月,新学期伊始,尺素汉服社举行了社长接替仪式。杨珺涵因为学业关系而不得不辞去了社长一职,但她仍积极配合社团的各种需求。新任社长——亦是历任社长中唯一的男生——邵鹏飞一上任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准备招新事宜了。尽管学校规定要到明年上学期才可以正式招纳,但是这位满腔热血的十九岁男孩显得有些按捺不住,谈起自己的发展大计,激情飞扬。也许,在热烈的青春里,年轻的人们也需要一点古典的情怀,需要一点民族的文化来沉淀。

  策划、执行_刘小刀、左耳、林以昼 汉服萌系女孩插图_汉风弄晴工作室·辛未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