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法棍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法棍,巴色,法国
  • 发布时间:2012-10-31 13:36

  在网上看越南或者是老挝的旅游攻略,很多作者都会饱含着深情夸奖越南和老挝街头的面包多么好吃。那种深情就像宅男在电脑屏幕前看到了苍井空就看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他们把这两个有过法国殖民历史的国家里所售卖的法式面包称之为“法棍”(法式长棍面包,称作baguette),用这样的简称,就像把王力宏称之为力宏一样,显得跟它们很熟。

  巴色是个有“浓郁的法国殖民风情”的老挝城市。街头到处都是“法棍”摊档,火腿鸡蛋一夹就是一顿午饭,然后被人在网上传颂。

  “baguette得了吧。只是个挺好吃的面包而已,面包可不是baguette。”来自巴黎的汤玛老大不乐意地纠正我的用词。

  汤玛说,法棍算他们的日常主食,就跟中国人的米饭面条一样。如此说来,法棍可就不仅仅是一个面包了。这一“不仅仅”就引发出更高端的评论来。著名法国面包师Christian说:“法棍是一个传奇,传奇是不会消失的。”到了1993年,法国的前总理还提出了关于法棍的修正案,重申了它的标准:直径不得小于7厘米,长度在80厘米左右,上面只能不多不少有7道切口,因为切口的方式和数量直接决定发酵程度。法案还规定了面粉的质量,酵母的技术以及面包的味道。这个法案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为“巴拉度法案”,听起来就像温家宝干涉菠萝包或者曾荫权去思考鱼蛋粉的标准一样不可思议。

  第一次去巴黎的时候,“必做事情清单”里就包括要拿着几根法棍走在路上,如果有秋风及时掠过则更加美妙。拿着法棍——这个形象几乎可以跟巴黎铁塔并驾齐驱作为巴黎的视觉符号之一,到现在,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人下班了买几条法棍带回家。有这么能够塑造形象的主食真好。所以羡慕巴黎人,下班可以拿着法棍赶地铁;换了以米饭做主食的我,手里捧一碗米饭赶地铁或者端着一碗面条挤公车,纵然再花容月貌都还是多有不堪。

  不知道到底出于什么偏心,法国政府对法棍总是规定多又多。他们不但规定了什么是法棍,还规定了它的最低售价,确保人人都能吃上棍面包。所以很多面包店都不乐意卖单纯的法棍了。当然,欧洲人总是死板的,既然规定了法棍的材料,那么哪怕往上面加点芝麻,它也就不是法棍了,不是法棍,价格可就由不得政府了。所以现在很多烘焙店大大减小了法棍的烘焙量,估计过不了多久法国政府又要跳出来干涉。

  但是又有什么面包比一根完美的简单传统法棍更好吃?一根烘焙得当的新鲜法棍的干燥酥脆外皮和松软湿润的内心有完美的结合,尤其是吃到内室堪称发酵典范的光滑气室壁的时候,一声轻微的脆裂声总给人以幸福感。这些气室叫做“风味袋”,试想连个发酵泡泡都有自己的名字,其他面包该感叹命运不公了。

  而且法棍是有气节的,今天的法棍今天有效,到了隔日,皮韧如车胎,吃一块,牙关要酸。但是这也挡不住好钻研的人。隔夜的法棍用来做面包布丁口感极好,没有那么爱折腾,就用剪刀把隔夜法棍剪成小块泡热的甜牛奶,是非常美味的早餐,吃过老油条泡豆浆的人都应该能够想象那种美味。而且一条法棍到底素质如何,此时才是明证。谁一泡就里外共同稀烂,谁能保持外皮香内心嫩的特质,都在一碗热牛奶中暴露无遗。

  所以啊,法棍到了越南和老挝,就像过了淮河的桔一样,统统变成枳了吧。

  撰文_蔻蔻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