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的辩证法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转基因,农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2-27 15:46
转基因食品在2012年的秋天再次“高调”被舆论关注。
玉米喂老鼠的试验
2012年9月法国凯恩大学科学家Gilles-Eric Séralini等公布了其研究成果,称用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一种转基因玉米(NK603)喂养实验鼠2年,结果发现50%到80%的实验鼠长了肿瘤,而且平均每只长的肿瘤多达3个,而在非喂食NK603的对照组老鼠中,只有30%患病。NK603是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对草甘膦除草剂“Roundup”耐药的玉米品种。
文章称,研究发现NK603对实验鼠的健康造成的危害与草甘膦除草剂相似,尤其在雌性实验鼠中,幼鼠夭折和患病的比例特别高,死亡率为对照组的2~3倍,喂养了转基因生物(GMOs)的雌性大鼠更容易生长出乳腺肿瘤,脑垂体功能更易受到损害,导致其性荷尔蒙的平衡被打破。
而在接受实验的雄性实验鼠中,出现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肝脏、肾脏和皮肤肿瘤以及消化系统疾病,肝脏梗塞率、坏死率增加了2.5~5.5倍,严重肾病患病率增加1.3~2.3倍,肉眼可见的肿瘤数为对照组的4倍,同时肾脏功能受到长期的慢性损伤。
导致以上结果产生的原因,推测为转入基因的过度表达导致了玉米蛋白质组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实验大鼠的内分泌环境,该研究中实验鼠的生化紊乱和生理障碍证实了这些转基因生物对不同性别不同程度的病理作用。原文作者也指出:对转基因食物的食用、农药的制定必须非常仔细地进行评估,并且通过长期的研究,以权衡其潜在的毒性作用。
质疑者的说法
这一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公众对转基因作物产生了恐慌情绪,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对该项研究结果产生了质疑,一些欧洲国家官员也认为结论“言之过早”。
剑桥大学的David Spiegelhalter 对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对照组数量太少,没有合适的统计分析,无法成为有效的证据,并且报道结果尚没有得到重复,这使得其他业内人士很难接受这些结论。”
同时,这一观点受到剑桥大学研究公众风险认知的教授大卫·施皮格尔霍尔特、伦敦国王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Tom Sanders与爱丁堡大学的细胞生物学教授Anthony Trewavas的认可,更指出这个大鼠品系本来就很容易染上肿瘤,甚至该结果的产生可以用随机误差来解释。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食品科学名誉教授布鲁斯·萨西则认为,这并不是一份单纯的科学报告,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新闻事件。人类和牲畜已经食用了很多年的转基因谷物,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项研究中提到的死亡率升高或患癌现象。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教授Mark Tester也对此项研究结果表示疑问,称转基因在北美被用于食物已经超过十年,人口寿命仍在持续稳定的增长。
与此同时,法国农业部长特凡纳·勒福尔表示,得出有关结论确实“为时尚早”,但同时表示,实验使用的玉米主要用作动物饲料,“因此不必过于恐慌”。
德国农业部长伊尔塞·艾格纳当天也指出,人们需要等待针对这项研究的更详细调查结果。
而美国孟山都公司并未立即对这项研究作出正式回应。孟山都公司法国发言人表示,由于需要对研究报告进行评估,严肃评论为时过早,但300多篇动物食用研究报告证明,转基因食物与非转基因食物同样安全。
发展历史
回溯转基因的发展历史,自从40年前起,以转基因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对于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解决人口膨胀危机、粮食紧缺问题、资源紧张问题及能源危机等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在农业领域,转基因技术依靠其自身优势,在30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这里,本文需要重新申明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定义。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外源性目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体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故而,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自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于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更因为其具有比传统农作物更为强大的抗病虫害、抗除草剂、高营养等特性,而受到了各方瞩目。
其后,转基因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急速发展。由于这种魔术般的基因技术日益精进,让科学家们能够如魔法师般改良各种传统农作物,甚至成为了国家科技实力的代表指标,用“一日千里”形容其发展速度再合适不过。
在很长时间内,转基因食品因其极好的对抗恶劣环境特性,极强的土地利用率,高产量,反季节性,多种元素的复合营养价值,甚至口味,以及其高科技、垄断性的特征,带动了全球巨大的经济效益链条,并高速运转着。
为何忧心忡忡
既然转基因产品有如上种种优点,为什么社会各界还对其表示忧心忡忡呢?
在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过程中,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是最常见的方式,随着目的基因的表达而引起生物体性状的改变,产生自然界原本不具备的“新”物种。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是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而形成的,而转基因技术实现了人为的选择,各种高产、耐虫、耐药的粮食作物相继出现,它们的出现打破了自然平衡,更打破了各种生物之间的生殖隔离。不同种生物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进行基因层次上的交流,也就是说,每种生物的基因组都具有其整体性与排他性,但是被人为导入的各种外源性基因破坏了这种整体性。基因组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其下游的基因转录、翻译等步骤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蛋白质组的构成。
目前技术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基因的导入,但是对于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及相关蛋白质的构成、折叠等关键步骤还难以做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在获得所需性状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如转基因Bt-176玉米原本作为一种抗虫玉米推广,但由于其外源性抗虫基因的表达而导致了Bt毒素的积累,最终导致了大批以该玉米为饲料的奶牛死亡。
以上对于蛋白质组的影响仅仅是一个方面,转基因生物推广的同时也将污染传统作物、破坏生物链的完整乃至对整个自然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媒体曾报道发现有两种转基因玉米种植导致伤害蝴蝶生存,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超出可接受水平。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的推广导致当地原始品种大豆无法种植,高剂量农药使得其他粮食作物无法生产,进而导致大面积土地无法耕作。
因此对转基因产品的担心绝不仅仅是杞人忧天。
各国政策的态度
随着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大面积推广,关于其安全性探讨愈发激烈,进而使各国政府的政策取向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美国作为转基因作物的先行者,正在逐步改变其宽松的转基因政策,农业恐怖主义概念的提出更是直接将转基因技术当做主要攻击手段来进行防范。
欧盟更是早在十年前便建立了一整套从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食品到饲料各个领域的管理法规,并从可追溯性、标签规范、与传统作物共存等方面加强管理,避免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危害。
俄罗斯对转基因作物则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态度,目前尚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来源于进口,同时颁布标准,严格控制各种转基因作物在俄罗斯境内的销售,一旦出现违规现象,即停止一切相关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及销售。
由于本国农业资源相对较少,日本对待转基因作物的态度较为平和,在其采取了严格的审批政策的同时,对待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奉行“不鼓励,不抵制,适当发展”的原则。
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的同时,如何让我们的生活不完全受制于技术更应该引起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的操控能力己经由宏观的机器转向微观的蛋白分子表达控制。自然界基因的进化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而飞跃式前进。
如果没有转基因技术,自然也会制造出转基因动物,只不过这个过程要跨越亿万年,要经历时间和环境的检验。层出不穷的转基因食物提供了不被虫咬、耐受风寒,容易保存的非自然产品,但是,人类在满足于转基因产品的优良品质的同时,可能也在为新物种潜在的危害付出代价。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
文|顾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