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治湖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武汉,填湖造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25 09:49
从上世纪50至70年代“人定胜天”的围垦,到90年代以来填湖造地的房地产开发,“百湖之城”武汉走过了一段留下创伤性记忆的历史。不仅是部分湖泊的消失、湖域面积的缩小,其间,人口的膨胀、工农业排污、超量的养殖,都让这座城市的湖泊不堪重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清澈、美丽与生机。
2012年,是武汉的“铁腕治湖”年。市委书记阮成发在5月份的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上说:“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保护好武汉的湖泊”、“一寸水面都不能缩”、要“还湖于民”。随后,武汉市全面推行“湖长制”,并公示名单,宣布武汉湖泊保护进入“包产到户、责任到户”时代。2012年10月26日,湖泊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60名水务执法人员上岗执法。
武汉市水务局办公室一位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自2002年武汉市的《湖泊保护条例》出台之后,就已经杜绝了大规模的填湖行为。武汉已经意识到了湖泊是“老天爷送给武汉的礼物”,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所以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力度在整治。
“启动项目”投资已达到500亿
东湖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城中湖,是武汉市最富盛名的一个湖泊,也是长期以来社会关注度最高、争议话题最集中的一个湖。
“这几年武汉的湖泊确实比以前漂亮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武汉项目办公室主任雷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他作为一个武汉人的直观感受,“水质类别上可能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感官上实际是比以前好多了。”
武汉从2009年开始启动“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又叫武昌“六湖连通”工程。在此之前,汉阳的“江湖连通”工程也早已启动,加上汉口的“大金银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将投入数百亿资金打通三片水网。
雷刚参加过政府的几次会议,水务局也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之一。WWF的角色是技术支持:几湖连通怎么连,闸口在哪儿建,水流多大,湖泊健康的指标体系是什么,怎么样恢复到什么样的级别,健康东湖生态水网环境流的指标体系如何确立,等等。市政建设具体怎么操作,则是政府部门的事。
“它还是一个修复的项目。水系原本以前也是连通的,这符合生态理念。”雷刚说。现在,通过亚行的100亿元贷款,“大东湖”的截污基本已经完成,一些生态修复项目也已经启动。“你去看落雁景区,他们在做的一个生态恢复项目,如果顺利完成,落雁景区将基本恢复成80年代东湖的原貌。那时候水草丰富,并且水很清的。”
水务局办公室官员告诉本刊记者说:“今年我们把‘三线一路’的规划也出台了,中心城区的‘三线一路’马上要向社会公示,远城区的已经启动了。”三线是指蓝线、绿线、灰线。通过三线一路能把湖泊的形态控制下来。蓝线就是水域保护线,绿线就是绿化保护控制的范围,包括湖泊到岸线多少米之内,外围的规划控制线叫灰线。在这个范围内规划建设有严格的要求。此外,绿化带外圈还有环湖路,那是规划给广大市民的亲水空间,“跑步啊,健身什么的,都可以”。
仅武昌“六湖连通”中的东湖和沙湖连通工程,动迁居民就近万户,改造面积约125万平方米。不仅是修渠连通湖泊,还包括重新整理周边的土地,引进商业地产项目,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批复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工期是12年,总投资159.79亿元,其中部分为国家拨款。而本刊记者于2012年10月在东沙湖连通工程的展示厅里看到,仅这个“启动项目”,投资就已经达到500亿。项目内容包括“一桥、一路、一园、一街及周边疏解道路”六部分。
已经建成的“一街”即汉街,滨临新开挖的人工渠“楚河”,现在已经成为商家聚集、人声鼎沸的休闲步行街。周边的电影城、高层居住楼也在高高的塔吊林中拔地而起。
“塘”与“湖”的误解
“我在汉阳江湖连通的专家会上就说,千万要防止搞成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通水、行船、边上路也修起来,还有绿化,那环境看起来不就好了吗?盖房子能卖更好的价钱,于是又大修房子。那个严西湖严东湖,以前多偏僻的地方,现在变成房地产商眼中很好的修别墅的地方。”中科院水生所的曹文宣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曹文宣于2010年看到《长江日报》上刊登出的“六湖连通”效果图,更是相信了自己对这些项目的判断---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连成一片,然后中间新“长出”大量高楼。
“现在问题就出来了。这么多高的房子,它的污水往哪里排?污水管道还要打隧道,水往低处流的,你的污水除了往湖里你还能咋办?就说不能减轻污染,反而更增加了污染。”
曹文宣院士的担忧在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严西湖畔得到了印证:严西湖畔数千亩的房地产开发,不仅侵占蓝线、绿线,更是直接排污到湖里。
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些本该属于公共区域的湖岸线被工地圈占、覆盖,一些房地产商规划图上,百余亩的湖汊将被圈占成一个项目的“内湖”。
没有人敢踩这个红线
本刊记者没有查到这些项目的环评公示,甚至也没能从武汉市国土和规划部门查询到土地证的公示。
如果不是地产商自己的广告,人们很难知道开发商在一些生态敏感区域,踩着蓝线、绿线建成了大面积的别墅。
而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相关部门的官员则告诉本刊记者,“不要轻信房地产商的广告,消费者自己要有判断”。在相关部门“宏观”的解释里,自2002年《湖泊管理法》出台之后,湖泊的保护已经有了法律保障,没有人敢踩这个红线。
对于近年来不断有民众和媒体对一些涉嫌毁坏湖泊的个案进行监督的现象,不止一位接受采访的相关官员告诉本刊记者:主要是老百姓对一些市政工程不了解,只要看到湖边有施工,就以为是在填湖。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水面都是湖泊,有的就是一个“塘”,并不在保护范围内,所以造成一些误解……
与官员们的解释不同的是,民众眼中的地产商有“打擦边球”的做法,也就是将湖汊用堤截断,造成一个“塘”,先种上些荷花什么的,后来就填了盖房子。
武汉市人大常委,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告诉本刊记者,据他观察就有这样的情况。“你买的是可以看见大湖面的水岸房,可是没过几年,又变了很多房子在前面挡住了。他们就跟你说,这里有个堤,这个是个塘,所以不是填湖。”
李保峰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湖边要建房子的话必须退出几十米来。一定会有几十米的绿化带,绿化带外面还有环湖路,滨湖空间不属于任何企业和个人,永远是公众的。”
但是,“资本侵犯社会公众”的事,好像并没有绝迹。
民众保护意识被激发了
李保峰在今年武汉的“两会”上提了一个提案,对公然侵占公共湖滨空间的房地产项目提出强烈抗议。
丽岛花园建在南湖一角,珞狮南路和珞瑜路路口东南侧,那里原本是自然的湖岸线。可是,丽岛花园滨水的区域修起一片别墅区之后,就截断了两侧,用铁门锁住,将湖岸变成了自己专属的区域。
“你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你就过不去了。你想看看湖边,对不起,这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有钱。为这个事情我非常气愤。”
李保峰说:“我写了议案,后来水务局说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改不了。东西湖、金银湖也有这样的案例,私人别墅的平台都搭到湖边了。不准公众走了。你再有钱,怎么可以占领公众的东西?”
当人们意识到湖泊是一种很宝贵的环境资源时,保护意识就被激发了。但是同时,新一轮资源分配的矛盾也就呈现出来了。究竟是“还湖于民”,还是“妥协于利益”,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纠结着矛盾的敏感点。
既然作为“寸水寸金”的资源,湖泊也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东湖等原本连通长江的湖泊就被人为地阻断,失去了随着江水自然涨落的属性,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湖里沉积和生成了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对于治理的方法,曹文宣院士告诉本刊记者:“还是应该让湖泊恢复夏涨冬落,冬天把湖底露出来,紫外线一照,就降解了淤泥上的有机污染物。让它氧化,接触了空气,很多致癌、致畸,还有E2这种使雄性个体雌性化的有机污染物就都可以通过氧化、紫外线降解。”
他告诉本刊记者,口号虽是“水面一寸不能减少”,但是按照自然规律,水面该减少的还是应该让它减少。比起用工程和项目解决问题,用恢复自然的方式更为有效。比如说东湖,只需要放两米下去,一半的湖底就露出来了,而这部分湖底主要是靠近湖边的部分,污染程度更严重。而且有很多排污口也就都暴露出来了,也利于监督。东湖并不深,冬天干了,夏天几场雨就又满了。现在这样,冬天不放水,夏天还要涨水,还得要电排,何苦而为之?
“湖泊不是连通就行了,关键还是治理。”他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特约撰稿丁舟洋|湖北武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