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里的姓氏秘密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姓氏,血液,族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4-18 09:56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不再仅仅是室内情景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逼死姬无命的哲学问题了。在现实生活中,它已成为一个分子人类学的科学问题。
郝东(化名)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只需要抽两毫升血,就能知道自己祖辈的历史”。这让他非常好奇,“我很想知道我的祖辈是谁以及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就自愿参加了这个项目试验。”
郝东去报名参加的试验源于8年前一个宏伟的项目。2005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式启动被誉为人类迁移图里程碑的“基因地理项目”,开始对全国进行DNA样本抽取和分析测试。
上海教委的官方网页对这个全球项目有具体的介绍,称这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IBM联合发起,计划在全球建立10个研究中心,采集、分析不同土著居民种群的10万个DNA样本,试图通过研究人体内的遗传标记来勾勒未知的人类遗传根源,将‘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认知进一步细化。”
作为全球10个研究中心之一,复旦大学是东亚地区唯一参与的研究机构。用复旦大学教授卢大儒的话说,这个项目是“用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人类从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的详尽路线图。”
复旦大学人类学实验室承担了这个项目的部分工作。
实验室的严实博士对《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人们的姓氏大多继承自父亲,通过Y染色体的基因组片段携带的信息就能理清楚历史中人与人的血缘关系。”
我是谁
郝东在参加项目前的知情同意书上,不仅要填写个人信息,还需提供一些对于自己家族迁徙史的资料。郝东,汉族,家在辽宁锦州。“家族里有没有闯关东的历史或其他迁徙史?”据复旦人类学实验室的样本库记录,汉族郝姓在东北应该不是本地姓氏。
但是郝东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家里也没有相关的族谱。
姓氏最早在中国产生,其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主要来源于远古时代各种图腾和地名,“氏”为“姓”的分支,“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秦汉以后,姓氏合一,数量大增。据统计,目前中国有4100个不同姓氏。
被众人习以为常的姓氏,在中国通常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姓氏在宏观上被用于分析群体遗传结构,但是姓氏又并不完全遵从父系遗传。收养、继养、入赘,甚至是避难、战争和政治因素直接改姓,都会让血统不那么的“纯洁”。
除了依靠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族谱、祠堂、宗庙以外,以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分子人类学对家族史给出了科学的佐证。“研究Y染色体主干的类型分布,就可以直接追溯家族的父系起源,甚至是民族的迁徙路径。”严实说。
两毫升的血液透露的秘密还不止这些。随着一代一代的繁衍,Y染色体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正是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的积累,使得人类父系遗传体系中,距离越远的个体的Y染色体差异也越大。
“通过检测出突变,我们能够分析出同一个祖先的不同支系是什么时候分开的,在哪个时期哪个人那里分开了。”严实介绍。换句话说,同一个家族的不同支系的后代是可以被区分开的,而通过后代的基因分析,也可也找出其共同点,推出祖先的基因。
这就像是一棵人类基因的大树,现在的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片叶子,枝繁叶茂看似毫无联系,但是一些叶子长在这个枝杈上,另一些叶子长在别的枝杈上,分叉的时间不同,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就有近有远。不过,“无论远近,所有的叶子都将归于一个树杈或者是一根树干”。
目前这棵人类基因树还不够精细和完整,但大树干的体系已经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一种工具。
寻找曹操后人
近年来被议论最多的曹操古墓,谜团一个接着一个:“七十二疑冢”是否存在?曹操后人被司马一族赶尽杀绝了吗?曹操身世是否如流言所说身出夏侯氏?……
历史的部分真相,终于可以借助人类生物技术来解读了。
“我们已经成功找到了曹操后人的DNA,也就是说以后找到所有的跟曹操有关系的墓,它的墓主人的身份都可以通过与这个DNA的比对证实真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这是分子人类学科首次携手历史学科解决历史问题。2010年1月,韩昇领导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启动的“寻找曹操后人”项目。
全国姓曹的有770万,曹氏族谱有285件,还有很多散落人家的没有办法搜集。“我们挑选了八份比较靠谱的族谱,然后跑到当地的村寨,去搜集这八支族系的男性Y染色体的共同变异点。” 结果有六支族系的男性Y染色体中多有共同的O2- M268类型样本。
这六支族系分布在不同地域,彼此也都不相识,但是他们的族谱上共同的祖宗都是曹操。“这六支族系祖先交会点在1800年- 2000年前,这与曹操生活的年代是大致相当的。”韩昇说。找出共同的变异点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检测曹姓族群的血统是否纯正,更多的是,它提供了曹操的基因特点。
“我们没有被邀请到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大墓进行考察,所以未能获得墓主人的DNA。”韩昇向《瞭望东方周刊》的记者证实。“但是我们确实已经获得了一个确定的、与曹操家族有关的古墓主人的DNA,它所包含的变异点与我们找到的O2- M268类型样本一致,这再次印证了曹操以及曹操后人的DNA变异点确实是被我们找到的这个。”
韩昇向本刊记者表示,有关学术文章即将在专业刊物发表。
韩昇说,曹氏的DNA变异点与夏侯氏的并不相同,而曹氏也并没有被司马一族赶尽杀绝,反之还枝繁叶茂。不过,并非所有姓曹的人都与曹操有关系。比如,某村的曹姓宗族在验了DNA之后发现,大概每5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实际上并不姓曹。
网络上的寻祖归宗
在网络上,越来越多或真或假的族谱被发现并且共享,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想要借助这种方便的查询技术来确定自己的族谱找到宗亲。
“实际上,正规的中国名字应该由姓、谱名、名三个成分构成。” 中国科学院中国姓名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曾对媒体表示。
谱名一般是一个家族修家谱时所确定,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确定谱名和其排序,“一般,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压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而最后的名则可自行随意确定。”
即使是在现在,谱名一样是认祖归宗的线索之一。
“我们的家谱是:聚、俊、云、志、振、江、河、结、重、雷、行、通、海、洋、起、大、雨、天、晴、无、限、来、义、风、空、中、边、界。”这是某族谱论坛里贴出的吕姓家谱,除此以外还附加上了发帖人自己的籍贯、所在地和电话号码,以方便宗亲联系。
网上有人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服务。在某族谱网站上,只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询到是否有自己家族的族谱。例如:“浙江+王”即可看到相关结果,再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祖辈历史,找到自己的身世。“我们只提供影印服务,修家谱以及整理家谱的服务是不做的。”家谱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影印本要每本1000元,而家谱的原始版本要按照年份、页数以及珍贵程度收费,价值不菲。
也有人自愿担负起了同姓人寻祖归宗的工作。由于热爱历史文化,从事司法工作的李泽军建立了李氏族谱网和李氏宗亲网。“李氏族谱网是研究李氏族谱的,学术研究多一点;李氏宗亲网是用于宗亲交流的,联谊活动多一点。”李泽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李氏族谱网上,不仅有来自各地李姓的人提供的自家家谱,还有关于李氏族史的介绍。李泽军的网站经常接到国外李氏宗亲的邮件和电话。这里的认祖归宗更加地宽泛和包容。
“涉及到DNA,可能很多人不会接受,一般讲这是亲子鉴定用的,远支系的宗亲,很多还是感情认同,都是姓李的就是兄弟姐妹,俗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也不要牵涉太复杂,简单点好。”李泽军说。
虽然李泽军只是利用业余做李氏族谱的工作,但是他还是会跑到他所在的广西各县市的李氏村寨,搜集支系族谱,请族老座谈。在他看来,这些历史需要抢救,也需要被记录。
新族谱新意义
寻找族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文革的老族谱。
族谱家谱在文革时期被列为“四旧”的范畴,是被要求上缴的东西。所以族谱、家谱要么被革委会、红卫兵毁坏,要么由于自己害怕被烧毁。保存族谱是要冒风险的,如果不上交,被举报出来问题就大了。
“我们在寻找曹操后人的时候,遇到很多文革时期保护家谱的感人故事。有一个曹氏村庄里,有一个特别大特别好的家谱,保存很完整。这个保存的人当时是革委会的,没有遭受冲击,所以就自己偷偷地留了下来。现在这族谱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属于整个族的。”韩昇说。
2004年的时候,李泽军主编他们家族的广西荔浦新坪寨背李氏宗支《李氏族谱》,也是为了抢救家族历史资料,理清宗族世系。
地理的天然优势使得南方比北方保留下来的老族谱更多。南方更多是丘陵地带,缺少北方的大平原,“北方自古以来人的流动性很大,所以混血的程度很高,纯血统的观念相对要淡薄;南方丘陵水网的地理环境,使得一个一个的山村有更大的封闭性。相对封闭的区域里,对认同感追求更高。可以看出,南方人对于修谱以及认祖归宗更热心。”韩昇分析。
即使南方有更多的老谱和热心修谱的人,但是保存族谱、家谱也变得不再容易。除了年代久远和资料缺失,李泽军觉得修谱的最大困难还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以前老辈人那样关心家族事务了。
老族谱越来越少,但姓氏里所携带的历史还是要传承下去。
从韩昇所见到的新修族谱中,有的是在老谱的基础上重修的,把老谱的历史信息移过来了。“核心部分是老谱,但是把新的说不清楚的家族也包含进来。所以新谱所保存的历史信息比老谱更低。”不过韩昇也承认,“新谱保存了近几十年的历史和信息,这些会传递给后人,这部分意义也是不可以抹杀的。”
对自己姓氏的刨根问底,正慢慢演变成家的概念。“人们想要重新拾起家的概念,找到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于是找到了同姓人,找到了宗亲,即使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即使只是模拟的血统,也会增加人的亲近感。如此一来,新谱的意义要高于认祖归宗。”韩昇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吕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