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

  5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会议明确部署了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新增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中西部省份、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具体措施,从而使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

  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堪称推进教育公平的最新最关键的顶层设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教育公平的高端,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指向。基于中国国情,如果没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承接,基础教育的公平就会由于出现“断头路”而失去动力。毕竟,上一所好大学,是众多贫寒子弟十年寒窗、家长含辛茹苦的梦想。

  国务院最新决策对应的现实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呈下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大学中的农村生源比例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倒挂,意味着农村孩子严重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高考向来被视作中国最公平的社会晋升阶梯,也支撑着中国人对公平的坚定信念。如今的高考竞争,不是能不能考上大学的竞争,而是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的竞争。

  如今多数农村学生能就读的大学,往往是那些收费极不规范、就业更无保障的学校。大学生就业难,首先难的就是非重点大学农家子弟,要么找不到工作,找到的多半也是低薪或发展前途有限的低端工作,养活自己都勉强,更不用说帮家里还读书债或反哺家庭了。在这种情况下,每年都有农家子弟干脆放弃高考。

  花上十多万元用去4年光阴,最后还是怀揣文凭去打工,“晚打工不如早打工挣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现实。

  如果不遏制这种趋势,农村孩子向上的流动通道越来越窄,上重点大学或将成为城里学生的独角戏,将助长底层与贫困的世袭化,结果是撕裂社会。

  实现中国梦,当然不能听任社会的撕裂。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是在高考分数公平的基础上推进实质公平。虽然国家守护教育公平要从基础教育做起,但城乡与区域教育差距的缩小必然有一个过程。正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通过提高招生比例的方式让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是权利救济,也是公平救济。

  要完成这样的救济,除了提高招生比例之外,还须助学政策配套。鉴于农村家庭供养大学生的负担在加大,为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规定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重点大学,应提高包括农村生源在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享受“绿色通道”比例,让有机会就读重点大学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另一方面,所有教育部直管的全国性重点大学,要切实进一步改变“生源本地化”倾向,尤其是京沪名校,要改变对本地生源的不公平倾斜。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要拿出切实措施,保证农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知识改变命运”,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保持个人流动和上升渠道的畅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梦想的人暂时困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与空间,“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且世代嬗递。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这个决定透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梦,是公平的梦。

  本刊评论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