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问题如何发酵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琉球,钓鱼岛,冲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6-08 13:12
“钓鱼岛”似乎让人有些视觉疲劳,而此时,“琉球-冲绳”这一关键词,以出人意料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5月7日,《人民日报》第9版“要闻”用一半版面,刊登了中国社科院学者关于钓鱼岛和《马关条约》的文章。
与通常论述钓鱼岛归属权的论文不同,它用大约三分之一篇幅提到了日本在19世纪后期吞并琉球王国的史实。
在日本战败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日本本土到台湾的一系列岛屿都应该从日本剥离。不过,目前它们仍为日本所控制。
“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文章在结尾的提议,第二天引起日本方面的强烈反弹。
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激化的钓鱼岛问题不同,琉球-冲绳问题在中国始终是学界及一定范围内小规模讨论的话题。
“如果说钓鱼岛冲突属于中日关系范畴,那么如果讨论琉球的归属,则事关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国家海洋局战略研究所原副所长陈德恭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也表示,琉球和冲绳的历史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
“琉球-冲绳问题与钓鱼岛问题并不是一回事,但它的提出也与钓鱼岛问题存在直接联系。”刊发于《人民日报》那篇文章的作者之一、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在琉球问题本身的演化及其研究之外,琉球问题的提出过程也耐人寻味。
不过,李国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思路变化,“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海洋的地位日益显著、重要,也是一种正常趋势。”
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
琉球群岛是位于西太平洋日本、台湾之间的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岛屿。历史上,琉球国曾受到中国王朝的册封。到1879年,经过持续260多年的蚕食,琉球国被日本并入版图,同年,日本在其最大的岛屿冲绳岛上设立冲绳县。
二战后,当地居民开展了“琉球复国运动”。
对于论述钓鱼岛问题的文章为何涉及琉球,李国强解释说,这完全是由日本对钓鱼岛的主张而引发的。
日本官方的逻辑是,钓鱼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因此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
1972年,日本外务省发表《关于尖阁列岛(即我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刊注,下同)主权的基本见解》,声称:“该列岛向来构成我国领土西南诸岛的一部分,而根据明治二十八年五月生效的《马关条约》第二条,该列岛并不在清朝割让给我国的台湾、澎湖诸岛内。”这成为日本声称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依据之一。
李国强发表的文章正是针对这一观点。而文章另一作者张海鹏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并任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钓鱼岛并不是琉球的一部分。但是既然日本提出这个观点,我们也必须告诉它,琉球的归属还没有定论。更不要说钓鱼岛了。”李国强解释说。
换句话说,恰恰是由于日本将琉球和钓鱼岛问题捆绑在一起,不得不使中国学者就日本对琉球的所有权问题提出质疑。
华春莹在谈及这一问题时也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从来就不是琉球或冲绳的一部分。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琉球国的版图中从来没有钓鱼岛。
“琉球问题悬而未决只是现在的说法,它在历史上其实是清楚的。”李国强强调说。
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牵扯到二战后东亚地区的秩序,它也是上世纪40年代地缘政治冲突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钓鱼岛问题确实有共通之处。
战后东亚格局确定的根源是《开罗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按照通常理解,琉球群岛自然属于“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
后来《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2月2日,盟国占领管制日本最高统帅部发布声明,将《波茨坦公告》具体化:日本政府的行政区域仅限于本州等四大岛以及附近的1000个小岛,并以北纬30度为限。
“琉球群岛的位置在北纬30度以南,显然不包括在内。”陈德恭表示。
1947年4月,根据美国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决议,将日本在太平洋的各岛屿和战略防区交由联合国托管,指定美国为托管领土的“管理当局”。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决定》。
这其实是将日本的战略防御地区交由美国管理并驻扎。毕竟二战的过程证明,西太平洋岛链对遏制亚洲国家向太平洋扩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控制了列岛就可以防止向东太平洋乃至美国大陆的进攻。
后来,它也自然成为限制中国、苏联走向太平洋的第一岛链中的关键一环。
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
对于琉球问题,经常被提起的是蒋介石的态度。
1943年11月参加开罗会议时,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七时半应罗总统之宴,直谈到深夜十一时后告辞,尚未谈完,相约明日续谈,而今晚所谈之要旨,一、日本未来之国体问题;……三、谈领土问题,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群岛应皆归还中国。惟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议,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为我专有为妥也……
对于这一观点,蒋介石在之前一周的日记里解释说: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地位不同,而以琉球为一王国,其地位与朝鲜相等,故此次提案对于琉球问题决定不提,而暹罗独立问题乃应由我提出也。
美国对日本、台湾之间一系列岛屿的归属发生态度变化,是在1949年之后。朝鲜战争中,从嘉手纳基地起飞的轰炸机有力地支持了美军在朝鲜的作战。
1951年,美国等50多个国家与日本在旧金山谈判签署战后和约。最终苏联、波兰等拒绝在这份对日合约上签字。
出于平衡的需要,美苏大国们没有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台湾方面参加这次谈判。
在《旧金山和约》中,日本同意琉球群岛等岛屿“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和约签订当晚,《美日安保条约》签署。
1953年12月25日,美国在琉球设立的民政府宣布“琉球列岛地理界线”。就是在这份文件中,将中国钓鱼岛纳入琉球群岛范围。
到60年代末,美国在亚洲收缩势力的同时,日本开始积极谋求“冲绳回归”。
必须提到的是,1968年10月、11月,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赞助下,由美国地质科学家埃默里和日本东海大学教授新野弘,组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美国等方面的海洋科学家,对黄海和东海海域进行了实地勘测。
根据1969年4月公布的《埃默里报告》,中国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很可能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正处在这块大陆架上。
1970年8月,美国琉球民政府即宣布对钓鱼岛主权与大陆架资源开发享有权利。第二天,台湾方面对此提出强烈反对和抗议。很快,《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美日反动派阴谋掠夺中朝海底资源》。
钓鱼岛争端肇始于此。
1971年6月,美日签署协议将冲绳行政管辖权归还日本,其中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内。日本外务省发表《关于尖阁列岛主权的基本见解》正是在同一背景之下进行的。
中国外交部在1971年12月30日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明目张胆的侵犯。
陈德恭认为,根据《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决定》,美国是从联合国获得对琉球的托管权,因此这种“归还”是荒唐的。
《联合国宪章》第78条规定,联合国会员国的领土不适用托管制度。换句话说,被托管代表着这一区域已不是日本领土。
同时,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9、83、85条规定,“置于托管制度下之每一领土之托管条款,及其更改或修正,应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批准。”
这样,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就成了两个国家之间的私下交易。
从那以后,虽然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再次强调对《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尊重,但钓鱼岛纠纷就此愈演愈烈。
低调研究的学术问题
琉球问题并非最新研究结果,但历史学家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揭示也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我们对于钓鱼岛、琉球的研究由来已久,据我所知,一些研究人员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没有中断过。”李国强说。
根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报,琉球的独立运动、反美运动,一直被视作全球民族独立运动乃至反帝运动的一部分,相关研究也集中在这一方面。
到1972年,《关于尖阁列岛主权的基本见解》面世,中国官方机构于是也将琉球-钓鱼岛的关系问题纳入研究范畴。
此间研究重点仍是区别琉球与钓鱼岛的范畴差别,国内保留的琉球国版图成为证明钓鱼岛从未属于琉球的主要证据。
另一方面,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钓鱼岛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收集日本历史资料中关于钓鱼岛归属中国的证据。到这时,则转为寻找日本关于琉球国范围的资料。
由于琉球自古就与中国大陆保有交流,并且在受册封等情况下向中国王朝提供过大量国情资料,这样最迟到上世纪80年代末,诸多资料积累已可以充分证明历史上中国、琉球、日本的边界。
不过,这时对琉球历史地位的研究,仍然主要为了应对日本对琉球-钓鱼岛关系的主张。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一直咄咄逼人,在钓鱼岛修建机场、进行渔场调查,后来到80年代末设立灯塔、登岛树旗。”陈德恭回忆说,中国政府对此多次提出抗议,并在专业人士的支持下不断提出历史证据。
作为中国著名的海洋法专家,陈德恭在七八十年代就曾经建议,把琉球问题作为策略在中日东海对弈中提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法律问题进入中日东海争端的范畴,即东海划界问题,中日双方在这一法律问题上都投入了大量研究力量。
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海界问题有着根本不同:它是领土问题。二者的联系是,岛屿的所有权可以作为附近海域归属的根据。
而中国着力建设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海洋权益问题一直低调地在小范围内讨论。
根据专业学术论文网站查询结果,以“琉球”为主题的文献在1992年是29篇,1999年是40篇,2012年达到204篇。
2004年年底,中日双方开始坐下来就东海问题谈判。中方称之为“中日关于东海问题的磋商”,日方称之为“日中有关东海及其他问题的磋商”。此后到2008年,双方进行了11轮局长级谈判。
然而自2006年起,日本对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态度,从默认争端转向否认争端。这样,中国领导人在70年代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观点也就无法施行。
2010年5月,日本外务大臣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毫无疑问是日本领土,这一点不成为问题,没有谈判余地。
4个月后,2010年9月,发生了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扣押中国渔船、拘捕中国渔民的事件。新一轮钓鱼岛争端就此被激活。
琉球问题快速发酵
2010年10月,陈德恭在《环球时报》刊发了关于琉球问题的署名文章,直指日本对琉球所有权的合法性。联名作者金德湘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陈德恭至今仍认真收藏着这份报纸。他觉得,能够在公共媒体发出这样声音十分不易。
《环球时报》很快刊发了一系列关于琉球问题的报道。其中一篇引用日本《每日新闻》的文章说,中国学者正在发起一场“还我冲绳”运动,这个大部分中国人很陌生的问题却在日本被看得很重。特别是“中国当局默认学者热议‘还我冲绳’,让日本‘恐怖’”。
文中提到,主张中国不应放弃冲绳权利的论文开始陆续发表,相关论文在2006年以后就达到20篇。
不过,由于《环球时报》的独特立场,这一观点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作为主流声音得到更广泛关注。另一位一直强调琉球问题的学者是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唐淳风,他曾在中国驻日大使馆任经济参赞。
到2011年、2012年,经常在媒体上评述中日关系的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永江至少两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介绍钓鱼岛与琉球的关系,以及琉球的历史情况。
2012年7月,凌晨零点35分播出的央视新闻频道《环球连线》栏目中,主持人与驻日本记者谈论了琉球问题。
在介绍了琉球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后,记者说:“二战后由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琉球群岛被美国托管,在1972年美国和日本之间私相授受(美国)把琉球群岛交给日本。”
到2012年秋天,一位重量级人物---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美日背着中国签订《旧金山和约》,把琉球连同钓鱼岛的管理权转给日本,违背《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是非法的,琉球主权仍属于中国”。
金一南为少将军衔,副军职。他因著作《苦难辉煌》而被人们熟知,这本书曾在全国范围内推荐为党政军干部必读书目。
当时,另一位退役少将,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部长姚有志在深圳演讲时,也提到“琉球群岛面积有3000多平方公里,其主权归属也存在争议,这比钓鱼岛更值得重视”。
在2013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前不久,外交部主管的《世界知识》杂志也刊发了关于琉球问题的文章。
李国强认为,琉球问题的发酵与近年来中日在东海问题上的持续对峙关联深刻---特别是2012年日本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后,围绕钓鱼岛、东海问题的论战不得不日益激烈。
李国强说,正是由于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和东海问题上不断挑起对抗和对立,必须从学术研究层面进行回应,“科学,实事求是”。
至于首次在《人民日报》这样的平台发表关于琉球问题的文章,李国强认为,新的时代特点决定了选题的研究方向。
换句话,现实需要决定了研究方向,“历史研究还是为了现实关怀。”他这样解释。
不过,对于《人民日报》文章引起的各方强烈反应,作为作者之一的李国强觉得存在过度解读。
“我们的出发点仍是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也就是日本的依据是不是站得住脚。如果日本与琉球的关系都存疑,它也就没资格谈钓鱼岛主权。”不过他强调说,关于琉球,“即使当初历史人物的决策有所改变,琉球也会是一个独立国家。”
自2011年以来,中国学界正在就海洋权益问题发出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作为一种背景,中国在东海、南海更加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与中国的发展有关。”李国强认为,作为一个陆地大国,中国人过去一直对海洋认识不够、利用不够,如今更加关注海洋权益,“这也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