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现在就宣判“核高基”失败,太急、太早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前理事长。他曾创办了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并出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

  “核高基”价值何在

  《瞭望东方周刊》:许多人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的成绩有质疑,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倪光南:“核高基”专项的价值在于它将使中国在IT核心软硬件技术,特别是CPU和OS等基础软件方面,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使中国拥有自主可控的CPU和OS等基础软件。

  当初在立项时就有人认为,中国搞不了IT核心技术,中国发展IT核心技术在经济上不合算,等等。所以“核高基”本来就是在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确立起来的,它的实施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现在这个专项终于能进入实施阶段,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

  实践证明,重大科技项目只要是在中国国家层面作出了决策,还没有搞不成的,两弹一星、航天、北斗,等等,都是如此,不应怀疑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当然,“核高基”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还需要改进。但现在就宣判“核高基”失败了、不需要了,那就未免太急、太早。

  做大事要有长远眼光。欧盟搞空中客车公司,30年才有利润。如果第29年欧盟嫌它不盈利,放弃了,那就没有了今天的空客。

  今后“核高基”专项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恐怕不需要等30年时间,但也不要以七八年来衡量。

  支持多家系统的做法欠考虑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批评“核高基”项目的课题设置得不够前沿,没有充分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而且太过分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倪光南:“核高基”项目的课题设置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

  以移动操作系统为例,这方面过去的做法是分散资源支持多家系统。但是,当前这个领域只有构建起生态系统才能生存,中国不可能构建起多个生态系统,因此,分散资源支持多家系统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是欠考虑的。

  《瞭望东方周刊》:“核高基”将给相关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倪光南:很多单位重视入围主要不是在于获得资金支持,而是由此带来的其他收益。例如获得“核高基”项目表明了国家的认可,这将对承担单位的信誉和市场开拓带来极大好处。

  应改变“重硬轻软”倾向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在“核高基”大产业中,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否已形成默契?在这个大产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倪光南:在“核高基”所包含的软硬件各方面力量中,最薄弱的应该是桌面和移动操作系统,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这两者将会融合起来。相对来说,CPU设计、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技术方面发展较好,但产业化也还差很多。

  实际上,在计算机领域,软件落后于硬件是现状。硬件性能按摩尔定律是指数增长,而软件规模似乎只能是近乎线性增长,软件开发效率低和存在缺陷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突破。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提高了软件的作用和地位,比如现在人们强调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等等,都表明软件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重视纠正中国历来存在的重硬轻软倾向,“核高基”项目也不例外。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瑜|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