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从“无畏”到“下沉”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1-22 11:23
  李书福“闭嘴”,是吉利华丽的转身。

  在第四届中国品牌汽车试驾测评的现场,一位专业评委打开吉利熊猫的车门,走出时,调侃地说了一句:“李书福闭嘴了,吉利下沉了。”

  周围的记者和其他评委笑了。虽为玩笑,但这绝对是一句褒奖之词。

  在人们的印象中,李书福极具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敢做,其高调是出了名的。他的经典语录被人收藏,每每开口就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草创时期,李书福不打广告,说自己的脸就是活广告,而这也的确为他省了不少广告费。但在外人看来,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那时的吉利与李书福都是门外汉。

  四年的评选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自主品牌汽车所走的每一步是在前进,一线的李书福也一定冷暖自知。如果说当初的张扬与无畏在发展初期还能够引起轰动效应,但现在还套用此法,已然不会奏效。

  最近两年,李书福开始变得沉默,报刊杂志上很少露脸,那些狂语也难以听到。而在沉默中,吉利却在企业布局、对外合作中屡有惊人之举,实现重大突破。对于吉利,取而代之被关注的是其企业战略、未来重点车型等。这对于一贯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书福和他带领的企业,都是幸事。

  很显然,吉利已经开始华丽的转身,而转身后的吉利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熊猫”颠覆了什么

  多年前吉利汽车给人的印象是“前面看像奔驰,后面看像宝马”,模仿、抄袭似乎成为那个时代自主品牌汽车的一个符号。而今这款带有浓厚黑眼圈、不停转动眼球的大眼睛,蠢蠢欲动,嘴角上扬的嘴唇,一副要与你畅聊表情的吉利熊猫,第一眼就能抓住你的眼球,让人心动。

  作为中国第一款仿生设计车型,熊猫的“第一眼印象”并不亚于当年卡罗拉宣称的“十米印象”。

  自去年11月正式推向市场之后,全国各地引发“熊猫”热潮,受到市场和消费者广泛关注和追捧。而此后,受产能、渠道等因素的限制,尤其是竞争车型快速压低价格的影响,吉利熊猫的高性价比实力并没有立即显现出来。随着熊猫产能的逐渐增加,以及目前建立的130多家销售网点,熊猫的销售渐入佳境。统计显示,从今年4月份开始,熊猫的销量逐渐拉升到2500辆左右,5月份,批发数一跃超过4000辆,随后,步步为营,每月都有惊喜,至12月份,数字继续攀升。

  “慢热车型曾是外资品牌的专利。好的产品一定能经受起时间的考验,吉利熊猫逐渐攀升的事实也说明,消费者对品质良好的微型车是有刚性需求的。”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良说。

  不仅外形吸引人,评委们在试驾中对于熊猫的最大的感受是,经过这些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微型小轿车已经从烂、破、抄袭等印象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熊猫彻底颠覆了“小车不安全”的传统观念,将自己打造成为小车中的“安全之王”。在高配高质的造车理念下,吉利熊猫c-NCAP四星碰撞安全标准,这样的安全标准是微型车之前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度。

  除了安全方面的保障外,吉利熊猫在细节上也下了不少工夫。如在超速、未系安全带和未关紧车门情况下,车会自动报警;而且熊猫还标配后窗雨刷、后窗除雾、前后雾灯、倒车雷达、转向锁止防盗,儿童安全锁和空型制动刹车盘等。

  靠价格取胜是是低级的营销手段,现在的大多数自主品牌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走技术路线,靠实力取胜是不可跨越的阶段,熊猫正肩负着这个使命。业内人士分析,吉利熊猫在安全方面的尝试和努力,将引领中国微型车市场的竞争焦点,从价格向安全转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造最安全小车的理念。

  贵族并非一蹴而就

  熊猫、帝豪等转型产品的出炉,可谓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就在今年年底,给吉利带来汽车行业第一桶金的豪情、美日将彻底停产。

  吉利经过了一个阵痛时期。2007年吉利付出近8亿元的代价,将曾经诞生过吉利第一辆整车的浙江宁海生产基地所有生产线和厂房全部淘汰,整个基地停产一年多,不少经销商不认可吉利的转型,选择了退出或者暂停提车,吉利的销售出现了大幅下滑。

  在一片质疑声中,吉利在宁波北仑区花20亿元建立了新的生产线。目前在新生产线上生产的吉利,“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以及“帝豪”等新品牌所占比例超过95%。

  李书福回想起当年造车的情景,模具全部自己敞,有些用钢板焊起来,有些是用环氧树脂,弄得他的手都不像手。以前的车体用榔头敲,最早出来的美日豪情,车门边角上都带着毛刺,一来小心就会划破顾客的手,并且没有造型,也没有设计理念,时至今日,仍是业界一大笑谈。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今非昔比。现在生产熊猫车间生产线单班年产能为10万辆,生产节拍2分钟/台。熊猫焊装车间共计202个工位,工装夹具150套,悬挂点焊机212台,焊钳289把,其中自动焊钳28把。熊猫白车身上共计焊点3062个,其中机器人和自动焊钳点焊401个,占全部焊点数的13.1%,使用的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瑞典ABB焊接机器人。

  熊猫能够被业内正面评价,吉利内部员工也认为很不容易。在李书福拆了两辆奔驰后,吉利车必须走向高端,成了企业内部公开的秘密。

  吉利无疑想成就贵族。

  实际上,贵族并非一蹴而就。

  早先,中国的汽车企业没有设计概念,不经市场调查直接从国外设计公司拿过来一套图纸就开始生产,稍微好点的也只是告诉造型师长、宽、高等简单参数,让造型师随便画,企业决策层凭感觉就定下了下一款车产品,从而也决定了企业的下一步路。

  现在,不单是吉利,大多数自主品牌企业已有了正规的标准化流程。他们会对造型设计师进行输入,告诉他企业的详细需求,不符合企业的标准和理念的,画得再“酷”很“炫”也不会被采用。包括熊猫在内,未来的产品系列,吉利都将掌控研发设计的话语权。

  “现在吉利的车看上去很洋气。”一评委对《汽车观察》说。

  不是西方的就是最好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中国元素融入到汽车设计中,是所有中国汽车人的梦想和追求。之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似乎总是不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车型造型设计,业界将此归罪于中国的设计师。其实不然,事实上,根源在于中国车企缺乏能深刻理解汽车和中国文化内涵的决策者。熊猫的此番设计说到底是吉利自己的决定。

  设计,其实是一个企业软环境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长短期发展战略,都会以汽车外形和性能的符号体现出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程设计系严扬教授对《汽车观察》说,在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初期,产品的最终定案由企业领导者一锤定音,体现了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企业在逐步规范化后,设计定稿就是企业整个领导层共同商讨的结果,是企业的性格体现。

  在吉利的产品系列中,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的符号。中国龙采用的是京剧脸谱的设计;吉利虎GT则融入了老虎的神韵,面容冷峻、虎虎生威;小车熊猫则生动刻画了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

  引进“赵福全”

  熊猫车型的成功研发离不开现在吉利汽车技术的“掌门人”——赵福全。正是因为赵福全的加盟,吉利汽车的自主研发体系才得以构建。2006年的11月对于吉利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过去的一段时间对于赵福全来说,过得并不轻松。在离开华晨汽车后,他加盟了吉利。表面看起来,他在华晨和吉利都是负责全盘的产品研发,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华晨底子好,之前有和意大利设计公司合作开发的整车为基础;而在赵福全来之前,吉利一直未能摆脱模仿开发的批评。

  事实上,赵福全来到吉利的时期,正好是吉利从低价产品向技术领先转型的过程。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刻也没闲着,完成了吉利技术体系的整合,将研发力量集中起来;同时为吉利规划出五大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明确了吉利的未来发展方向……

  赵福全努力赋予吉利一些新的面貌,并且通过产品展示出去。即使是一些旧车,他也赋予了新的技术成分,比如远景是cNG(压缩天然气)动力,自由舰是4AT(四速自动)变速器。

  除了海归专家外,吉利目前汇集了来自首尔、巴黎、底特律等世界各地优秀人才的加盟,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被誉为“中国变速器第一人”的徐滨宽等,现在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已经有海归4人,博士9人,硕士150人,是他们在默默实践着吉利对外对内的研发承诺。

  除此之外,吉利集团还与韩国大宇国际株式会社、德国吕克公司、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等国际汽车巨头展开技术合作。同时,投资3.5亿元建设研究院,具备了较强的整车开发设计能力。

  李书福说:“我们的研发现在和世界上顶级的研发机构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要培养人才,要形成创新能力,要加快研究院的建设,要增加研发的投入,要想办法在全世界网罗人才,想办法在全世界进行各种研发的联合,要走这样的路子,慢慢和世界顶级的研发机构真正形成竞争了。所以现在吉利正在走向一个规范、和世界大型汽车公司不断靠拢这样发展的态势。”

  让世界认可

  李书福多年来一直为当初的那句“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而买单,因为在他后来的实践造车中,发现也并非是嘴上说来的那么容易,这些年,他也一直在用踏踏实实的努力去掩盖初生牛犊的冒失之语。

  中国的汽车企业这些年一直在寻求走出去的机会,吉利也不例外,对于海外并购一事,瑞典人做不成的事,美国人做不成的事,中国人能做成?十个人有九个不相信。更何况上汽收购双龙的前车之鉴。

  并购成功的例子确实不多,李书福却成了例外。2006年吉利收购英国锰铜公司,最后成为收购案中的经典案例。在控股英国锰铜后,吉利除了拥有著名的伦敦黑色出租车的生产和技术外,同时也拥有了一条通往欧洲的捷径。这次收购打破了以往汽车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的惯例,实现了中方控股。更重要的是,吉利通过生产转移,跳过了复杂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劳资关系困扰,直接实现了在中国本地化低成本生产。

  成功往往会给人以信心,今年年初,李书福又再次出手,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这家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自动变速器专业公司,也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企业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之一,具有年产18万台自动变速器的能力,所生产的4速和6速前后驱动及全驱动犬扭矩自动变速器,曾供货给福特、克莱斯勒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

  吉利此次的并购,填补了国内自动变速器的空白,将强化其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为吉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牢固的技术支撑。

  前面的成功,吉利在国际资本的运作日渐成熟,世界著名投行高盛看中吉利的盈利前景,经过严格的评审,通过可转债和认股权证投资吉利3.3亿美元。

  2009年12月23日吉利宣布收购沃尔沃,预计将于2010年第1季度与福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于第2季度完成交易。这似乎是平安圣诞前夕,圣诞老人提前送给吉利的礼物。

  和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不同的是,吉利汽车更多折射出海外对于中国车企未来的认可。业内资深专家李安定认为,吉利的强项在于其全球汽车业最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此前人们公认节能、环保、安全是新世纪全球汽车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李书福看来,随着中国本上汽车业参与全球化的程度的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其赢应该成为目标。扶植壮大收购的欧美企业,也是减少贸易摩擦,化解与原企业员工矛盾的良方。

  李书福当初“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与此同时,一贯高调喜欢发表惊人之语的李书福,也变得沉稳和内敛。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采访李书福时,他说,他认识到这些年自主品牌存在一个核心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问题:一个企业,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前途,有没有未来,关键看这个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而这个核心竞争力,用钱是买不来的,核心竞争力,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样的,是一个人身体的综合实力,要靠自己的学习,锻炼,用至养生换来的。要谦虚,要研究,要实习,这样一个人的这个核心竞争力才能够陧陧的形成。

  李书福此时的沉稳、大气,是否预示着吉利将从此有个沉实厚重的未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