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上一代

  从汉光武帝到汉明帝,再到汉章帝,东汉前三代的管理层衔接可谓平淡无奇,然而,平淡无奇的衔接就是最成功的衔接,没有摩擦,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平淡就是平稳,平稳就是平安,平安就是长治久安。

  不过,平淡的衔接不等于没有变动,平稳的外壳里面,其内容是流动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

  东汉光武帝躲过了一个帝国多种矛盾并发的溃烂期:土地兼并,外戚专权……这些症状全让王莽承担了,刘秀上台时,因为革命的涤荡,以上症状全没了,所谓“人死病断根”,这个王朝在管理上回旋的空间很大。因此,刘秀可以宽厚,说明白一点就是历史容许刘秀宽厚。

  老同学严子陵可以将腿放在刘秀的肚子上,这加在帝王肚子上的一条腿,其实是民间隐士对管理顶层的一次政治试探。他的老部下吴汉可以屡次在战争中屠杀劫掠,却最多也就得到刘秀的一封谴责信,而没有任何实质的惩处。他的三百六十多个老部下都被分封,基本上能平稳安全地生存。

  客观形势塑造了刘秀的宽容,而刘秀的个人管理风格,又转而塑造着王朝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上出现松动的迹象,例如外戚开始预政,军备开始荒废,豪强开始浮出水面。

  在这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这个声音在生理上是稚嫩的,在政治上,却是成熟的。它就是第二代管理者的声音,它来自太子刘庄,当时他的名字还是刘阳,身份还是东海王。

  刘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宽容导致管理上的一些乱局,因此他要求重新核实全国的田亩和人口。清查工作到了南阳就遇到阻碍,当时有口号是:“河南、南阳不可问。”刘秀没看明白其中的把戏,12岁的刘庄虽然身在深宫,却洞察到了民间统计工作的猫腻,他一语道破:“河南和南阳是皇帝的家乡,这里的私有土地拥有量超过国家规定,但地方官员不敢过问。”这是第二代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意味着王朝的性格开始要有所改变。

  东汉王朝父子交接基本是平稳的,除了其中一个废太子刘疆这样的小波澜,但只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事变。政权平稳过渡,但不等于没有改变。

  刘庄登基,开始改变风格。父亲刘秀的风格松缓而不松弛,但如果这种风格再在第二代管理者身上持续下去,可能导致局面的松弛。汉明帝刘庄开始向前期的风格说“不”。

  有一年西域各国上供,结果一个官吏记错数据,贵为天子的刘庄大动肝火,居然亲自拿着棍子教训负责此项工作的尚书郎。这只是统计上的一个小小误差而已,刘庄却容不得,当成大事件处理,这种管理姿态,其实在他12岁那年质疑河南南阳统计工作时就初具雏形了。这种为普通人情所不能堪的举动,却提高了行政效率,整顿了官僚系统的作风。

  接下来,汉明帝以刚猛的风格取代第一代管理者柔宽的风格,整肃外戚和豪强,整肃的刀锋甚至到了亲表弟头上,太后阴丽华的亲侄子阴丰因违法被处以极刑,功臣子弟因违法被诛杀者不在少数。

  父亲刘秀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甚至将南匈奴放在东汉的地盘上安置。而儿子刘庄开始采取军事手段,窦宪的军队深入天山追击匈奴,彻底打垮匈奴的军事存在;班超出使西域,这次软硬兼施的外交活动让西域各国知道真正的老大是谁。甚至可以说,汉明帝在清除匈奴的威胁方面,比汉武帝有效。

  从父亲刘秀到儿子刘庄,管理手段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某些地方还推翻了第一代管理者的理念。然而,整个王朝却仍在平稳中前进和发展。

  第二代管理者对第一代管理者某些风格说“不”,却不是背叛和颠覆,以改变政策的方式保持国家发展的持续性,手法风格大变却平静无波,看上去那么自然顺畅,这可能就是管理上的最高境界吧。

  刘黎平 这是一个早就发生在无数对父子间的故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