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图书馆

  当你走在纽约的大街上,看见一个个黄色塑料长脚筒,请别绕道走开,因为这不是临时施工现场的放置物,黄黄的“小脑袋”里头装的可都是“财富”——迷你型的街头免费图书馆。

  乍眼看去,这些黄色迷你图书馆的外形设计实在没什么值得圈点,但其实用性和简易性却令人称赞:塑料的材质除了可以让图书免受日晒雨淋,其热胀冷缩程度也优于铁质材料,更利于延长图书馆的寿命;规整的外形也能让塑料圆筒内侧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整整齐齐排上一圈的书。

  在这个私密的空间里,你可以暂时与外界隔绝,静静地花点时间翻阅你感兴趣的书籍。这些迷你型免费图书馆是由纽约建筑联盟(The Architectural League of New York)和国际文学节(PEN World Voices Festival)联合打造的,陪审团精心挑选了10支设计团队,要求每个团队设计一款小型的免费图书馆,并和当地的社区组织合作安装。

  在今年的“创意城市”节日期间,这10支设计团队就已经完成了曼哈顿东村和下东村迷你图书馆的安装,活动将会一直持续到9月份,届时这些图书馆将会面临评估,最后挑选一款设计普及全美国。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纽约街头已经出现一些电话亭被改造为袖珍图书馆的现象, 建筑师约翰.H.洛克至今已经改造了超过4个电话亭,一些出版社、书店和邻居们纷纷找到洛克要为他的电话亭书架捐书。

  在这个电子阅读器大行其道的时代,这些街头迷你图书却深受纽约市民的喜爱,当你看到纽约街头不少人愿意停下匆匆的脚步选一本感兴趣书时,惊叹之余更多的是欣慰:对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纽约人来说,这些小小街角图书馆好比是他们的可遇不可求的精神“避难所”,回归纸质的阅读感让他们找到了曾经遗失的许多许多。

  目前该计划提倡“拿走一本书,带来一本书”,无需登记,不用担心归还日期,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带更多的书籍加入到交换书籍活动,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书架和书籍很少受到破坏行为的骚扰。

  事实上,这样的街头迷你图书馆在全球已小有气候,近来许多公共书架开始出现在德国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目前在科隆市内共有4个这样的书架,每一座书架能放置约200本书,类型多样,从小说到工具书应有尽有,每六周更新一次。通常这种公共书架由人们捐款建立,并由各地的志愿者队伍进行维护。目前,此类书架已经普及包括柏林、汉诺威、波恩在内的一些郊区村镇。

  近年在中国,北京、上海、武汉等各大城市也悄然刮起一股“街头图书馆”热,但截然不同的是,人们戏称这些图书馆为“图书ATM机”,顾名思义,它需要“借书卡”才能借阅,从某个角度上说,中国式的图书馆只是在有偿阅读层面上往“便捷”迈出了一小步而已,国外这些“街头图书馆”之所以能有良好的借阅秩序,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是设立在较富有的社区。不难看出,我们还能像纽约、柏林营造出人性化的体验和阅读氛围,是因为“我们缺的不是书,而是阅读的心境和基本的公民意识”。

  在电子产品蓬勃发展的今天,街头图书馆的逆袭是一种新的背叛,推倒的是毫无营养的快餐化文化,拒绝的是碌碌无为的生活,重建的是荒芜已久的精神领地。如果某天你走在路上,撞见了这个有着大大脑袋的“黄色小怪物”,请为你自己留步。(文/高敏仪 邓雅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