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新数字化时代

  在读完谷歌执行董事长施密特的新书《新数字化时代》(The New Digital Age)之后,我脑中突然想到了上大学期间很流行的一本书——《未来之路》。是由当时如日中天的比尔.盖茨写的,比尔.盖茨雄心勃勃地预测了一切颠覆微软的力量,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结果呢?他预测的所有危险因素都不是颠覆的真正力量,真正力量是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他没说。

  现在,互联网的新霸主谷歌的施密特开始发声了。

  施密特在第一章《Our future selves》就开始切入宏大的未来学想象,“随着手机越来越廉价,上网的人会越来越多,当全世界大部分人都在网上遨游和分享,世界将是什么样子?”

  问题随后滚滚而来。那么如何界定身份?如何判断未来的公民权利?未来的国家形态会不会改变?革命将以什么面目发生?未来的恐怖主义会有何种衍生?未来的冲突、对抗和干预将怎样?最终,未来如何重建?

  看得出来,施密特是个很小心的人。

  跟1995年的比尔·盖茨不同,他不愿意将话说满,他强调技术的力量,但又强调技术是没有价值判断的,就像刀枪一样,用于保卫或者侵犯则取决于人类的机制。数字时代有大量的正能量,但也有负能量。有连接性,但也有断裂性。

  试举几例。

  比如在网络隐私方面,他认为目前的技术使得隐私在实际层面,已经不存在了。个人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权利不断扩大,意味着个人的传统隐私就会越来越小。

  所以保护隐私,不是对技术的限制,而是对用技术提取隐私的程序的限制。不是对刀枪的限制,而是对使用者和使用权的限制。这让我联想到,施密特在2009年CNBC纪录片《谷歌的心灵》里面的访谈,当有人问,“是否应该将谷歌视为可信任的朋友?”施密特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有一些事,不想让别人知道,那么你就不要将谷歌看做朋友。”施密特已经承认谷歌在任何意义上都侵犯了传统观的隐私。接着他说,“谷歌会保留信息,这很重要,这些信息只要符合爱国者法案要求,也会被当局使用。”施密特这个观点可以看做是“斯诺登事件”的注脚。

  施密特专门讨论了社交媒体在“阿拉伯之春”中的作用,新技术可以形成巨大的动员力,可以将人们召唤到广场上,但是它不能提供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而下一步的有效的治理机制的生长速度并不因技术的发达而变得发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密特这本书没有提供未来的清晰图景,相反,他制造了太多的模棱两可,他不是确定性书写,而是高唱不确定的赞歌。他认为,父母应该从小教育小孩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但是这又不太管用。未来世界的真正敌人是“匿名”。因为大部分人都很透明的话,那么敌人就是“真正的匿名”。所以,他有兴趣跑到朝鲜去看望庞大的不在网络上留下任何痕迹的“匿名者”,他说,这个时代真正的恐惧不是被人知道太多,而是可怕的不对称性。

  (文/唐学鹏 制图/文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