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代价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诚信,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3-08-07 16:45

  谁最可信?亲人、好友、公司、媒体、政府,2013年人们的信用关系发生了何种改变。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是《纽约客》杂志在1993年7月5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的标题。这个标题直指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与复杂性,后来成为网民津津乐道的经典流行语。二十年后,这个标题在当下中国依然适用。“2013中国信用小康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诚信并不乐观,逾四成受访者为“网络可信度”打出了“不及格”的分数。

  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1万亿元,这创下了惊人的记录,但也潜伏着各种陷阱和巨大的“诚信”隐患。在本次调查中,逾九成受访者表示,在网购时曾购买到与实际描述不符的货品,其中32%的人“经常”遇到这种问题,而表示“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人只有5.6%。

  离开虚拟世界,在现实社会中,2013年中国人的信用关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类的生存本能告诉我们要相互信任,但传统的信任正在出现危机,不仅美国人“有时信任,有时不信任”,中国人亦如此,除了“坚定不移”地信赖父母外,配偶、子女、兄弟姐妹,谁的信任度最稳固?对于26~35岁的人来说,子女还小,所以在他们的“信任名单”中,除了父母和配偶外,排在第三位的是兄弟姐妹,第四才是子女。46~55岁受访者列出的“信任名单”则最为特殊,他们依然把父母列在了第一位,但是配偶却被排在了第三的位置上。

  哪些群体拥有良好的诚信形象?在“2013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中,北京人、山东人、香港人、上海人、江苏人、广东人、浙江人、台湾人、澳门人和四川人包揽了“中国地方人诚信形象排行”的前十位;军人、学生、农民、农民工、教师、记者、IT从业者、心理咨询师、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律师在“十大诚信职业群体”榜单上占据了前十位。

  “不诚信者”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多大?在上海,地铁逃票者信息将被记入诚信档案;在江苏,欠缴水电费半年者禁止报考公务员……随着今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征信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不守信者将被戴上“紧箍咒”。

  在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双重世界里,《小康》杂志对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网络信用、媒体信用、公益信用、教育信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结果显示诚信教育和网络诚信越来越受人关注,而人们期待诚信最终能成为一种信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