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升迁的N个关键词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官员升迁,关键词,基本原则
  • 发布时间:2013-10-18 14:12

  清华大学吴璟、新加坡国立大学邓永恒等学者近日分析了中国283个城市官员(市委书记和市长)业绩及升迁资料,梳理出了影响官员升迁最显著的N个关键词。

  GDP——与前任对比的GDP增长比率(正相关)

  GDP增长率对官员升迁概率有正向影响,GDP增长率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市委书记升迁的可能性提高4.76%,市长升迁的可能性提高10%。对市委书记的评核指标似乎更多元化。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GDP仍是考核各地政府官员政绩的一个硬性指标。这我们从每年年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GDP总体排位自然可以体会到。这也便是中国各种投资、项目“大干快上”的最主要原因。

  环境——任职期间环境设施投资(负相关)

  环境设施投资对官员升迁概率成负向影响。环境设施投资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市委书记升迁的可能性下降8.5%,市长升迁的可能性下降6.3%。

  去年2月16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文件的意见》,明确提出环境优先这一基本原则。今后所有有关环境质量的指标,如污染物总量控制、PM2.5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都将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的考核指标,决定仕途升迁。但PM2.5依旧高企,可见落实还需要一段时间。

  交通——任职期间交通设施投资(负相关)

  出乎意料的是,交通设施投资对官员的升迁影响并不利。其中尤其是对市长的升迁影响非常不利。

  一般理解,交通设施投资,尤其是城市交通状况改善能促进本地GDP增长,提高土地销售收入,进而支持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或许随着“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以及交通投资边际效益的递减,其影响也在变小。

  学位——是否具有研究生/博士学位(市委书记负相关,市长正相关)

  出乎意料的是,根据这份调查,教育背景与市级官员升迁可能性的相关性并不高。

  但“仕而优则学”非常普遍。因为博士学位被认为是官员选拔的优势条件,许多官员“回炉”读博士,就为一个学位。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国企——是否有国企行政岗位的工作经历(负相关)

  出乎意料的是,有国企行政岗位的工作经历对官员的升迁影响并不利。其中尤其是对市委书记的升迁影响非常不利。

  “商而优则仕”一直是一条从政路径。在十七大之后的人事调整中,一些国企老总出身的官员获得重用,出任地方党政要职。

  不过,毕竟能真正实现“商而优则仕”的是少数。而且或许在市级领导层面情况会有所不同。

  年龄——现时职位的任职年龄(负相关)

  在影响市委书记升迁的所有因素中,任职年龄与升迁可能性的相关性最大。

  事实上,当今中国,官员升迁是要划出一定杠杠的。比如,副处,一般35岁以下,副局,一般45岁以下,副部,一般55岁以下。同样条件,年纪轻者,自然占有先天之地利优势。除了户口本上的年龄,还有党龄影响也非常大。

  文_宗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