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外交部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探营,外交部,纪律
  • 发布时间:2013-10-18 14:20

  外交部的门有点难进。每处门口都有警卫,在烈日炙烤下滴着汗珠却始终站得笔挺。任由记者出示证件说明情况,也不得越线一步,还是部内人员出面,才将记者领进大门。不过,警卫还要通过电话向上级确认……

  部里的纪律也很严明。早上9点半,欧洲司司长刘海星刚一出现,便宣布开会。“有几个人迟到,不等了,这是外交部的习惯。”

  外交部最初给记者的印象是严肃的。但没多久,外交官的坦率与随和就改变了这样的看法。

  一见到记者,刘海星立马打开了话匣:“都说外交神秘,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主动来打破神秘感,让公众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不然真是误解丛生。”

  过去有人说,外交部是翻译部。

  “没错,翻译是一项重要工作。以我们司为例,辖域内有40多个国家,全司只有100多人,却能掌握23种语言,冰岛语、芬兰语、丹麦语……尽管英语是通用的工作语言,但要掌握一手信息,毕竟还要懂得人家的民族语言。”

  还有人说,外交太软。

  刘海星摇摇头:“前不久,因为某领域的贸易保护问题,跟他们斗了一场,结果双方坐下来谈,取得了互利共赢的结果。外交活动,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反映。欧洲近年来因债务危机逐渐丧失了优越感,而中国实力上升,这样的变化让双方的亲近感正在加强,他们在意识形态、人权问题上给我们捣乱的情况大为下降……”

  记者与刘海星正聊得投机,工作人员前来提醒,司长要准备塞尔维亚总统尼克利奇访华事宜。得知记者从成都而来,司长一再表示歉意,并多番叮嘱随行人员,记得再约时间,并热情地与记者合影。

  欧洲司一等秘书罗占辉告诉记者:“但凡遇到国事活动,周末加班便是常态,部领导都会亲自为国家领导人备课。”

  发言人不好当

  罗占辉陪同记者四处参观。

  外交部内,简约而不失隆重。记者首先来到部内人员活动区域,这里大都不假装饰,以白漆墙面为主。在一间外交官们经常开例会的会议室里,只见到一台投影仪和几把折叠桌椅,更像是一间大课堂。

  与办公区域的简明相比,会客接待之处则洋溢着浓郁中国风。

  橄榄厅是迎接外国驻华使节的地方。大厅呈橄榄形,寓意和平之意,玻璃窗吊顶,阳光倾洒而下,明亮温暖。正面乳白色的墙壁上,镶嵌着由著名壁画家李林琢先生设计的巨幅浮雕“华夏文明”。雕刻下方,摆放着一面黄泽木浮雕屏风,正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据了解,许多初次来华的外国使臣,都会为地道的中国风情深深吸引,外事活动后,多会举起相机拍照留影。

  屏风后面,是两间大型会客室。左侧是一般性会晤接待间,右侧是外交部长王毅专属会客室。

  记者分别走入其中,发现从房屋面积到内饰陈设,两间屋子相差无几。工作人员解释,之所以要分别开来,主要还是工作上的考虑。“有时候,规格也是一种态度。”

  蓝厅位于外交部南楼二层,是新闻发布厅,也是外界最为熟悉的地方。从2010年起,每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均在此举行。有人曾戏言,外交部发言人的岗位,用一台录音机都能代替。

  记者步入蓝厅,发现它比电视上所见要大许多,比一个篮球场还宽,前排固定席位有近二百席,后面还安放着数量相当的临时座椅。

  据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有大事件时召开的发布会,蓝厅会被各国媒体塞得座无虚席。

  记者获准走上发言人台感受一番。站在深蓝色的外交部背板前,假想眼前数十台摄像机对准自己,浑身颇有些不自在,一举一动变得拘束起来。

  记者即兴背了段“经典台词”,“我方表示强烈抗议和严厉谴责……”引得在场工作人员笑了起来。

  有人告诉记者,“洪磊、华春莹等发言人,历经了层层选拔与无数次的预演。在这样的场合,发言人不仅自身压力大,更由于代表的是国家,所以任何措辞都会格外严谨小心。有时候听起来枯燥乏味,但这一定是充分推敲后的最好分寸。”

  好风好景好寂寞

  记者发现,外交部大胆启用新人,所碰见的诸多外交官都是“80后”。

  罗占辉介绍,一般考入外交部的应届大学生,都会很快被派往驻外使领馆。越是条件艰苦的地区,越是锻炼人的地方。

  小徐在巴尔干地区驻留过一段时间,提及驻外生活,他向记者说了句顺口溜——“好风好景好寂寞”。

  像他这样的年轻外交官,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却敌不过时间对心理的煎熬。他们不但牵挂国内亲人,还要承担恋爱风险,很多人因为驻外而拖宕了婚姻,一不注意就成了“剩男剩女”。

  小徐告诉记者,哪怕是已婚外交官,他们其实也“不好过”,尽管配偶可以随行驻外,还能获得一定生活补贴,但毕竟要放弃国内的事业与亲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

  过去,在“乒乓外交”的引领下,乒乓球台成为不少驻外使领馆的必备品。没有其它休闲方式,外交官们的业余时光就在球桌上度过。

  “很多高级外交官都是乒乓高手,其实他们都是在异国他乡练出来的。”

  而如今,条件的改善,也令外交生活日趋丰富。外交官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出游,而在馆内,也可以有上网、健身、聚会等多种选择。

  不过,外交官们却有着极强的自律性。小徐说,他们每天晚上12点前一定回宿舍休息,决不会有夜不归宿的情况。“出门在外,这既是保障自身安全,也关乎国家形象。”

  据了解,驻外外交官们每4年需要换岗一次,而归国之后,一般待满5年就又会被派出。

  “很多人回来后就不想再离开,家的温馨,在外面是怎么也找不到的。”罗占辉说。

  爱收“旧货”的外交官

  一名外交官向记者吐露心声:“若论实权,外交系统相对封闭,没有垂管机构,不及其他部委;若论收入,更不及一街之隔的中石化。但大家对此并不介意,外交官们追求更多的是那份对国家尽责不辱使命的荣耀感。”

  聊着聊着,接近中午,记者获邀在单位食堂用餐。

  红烧肉、香菇肉片、西红柿炒鸡蛋、白菜豆腐汤……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常小菜,记者留意到,食堂墙上张贴着用餐标准——每顿10元。

  “有时加班误了饭点,没有菜了,大伙儿便各自端碗白米饭就咸菜吃。”在外交官自己看来,他们与其他机关干部生活上并无特殊。“我们也不需要每天都是西装革履,只要得体大方就行;如果有公事外出,得打报告向汽车班调车;如果是私事,只能是自己坐车或者干脆骑车出门。”

  在大院东侧的宣传栏上,张贴着驻外使领馆开展“中国梦”和“群众路线活动”的学习海报。

  “在政治学习上,我们也没有例外。”

  外交部大院内,停放着一些年代颇远的轿车,很多都已接近报废的年龄。“车辆要淘汰了,就把它们从国外运回来,修修补补还能用几年,这都是国家的资产。”

  收“旧货”,可是外交官们的一项看家本领。

  在外交部南楼内,有一层专门辟为新中国外交成果展览厅。

  展厅内珍藏有众多见证历史的物品,例如《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原件、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起草的《和平五项基本原则》手稿等,记者甚至还意外地见到了胡锦涛主席在去年G20峰会上弯腰拾起的那枚小国旗。

  讲解员打趣称:“和你们媒体一样,外交官们对这些物件同样敏感,不少东西都是他们在别国见到,随后软磨硬泡淘来的。至于那面小国旗,则是我们随行人员从胡主席手中要到的。”

  “那我可得好好拍拍。”记者正准备掏出相机,讲解员却连忙过来制止。

  “这可不行。这里面很多东西还没到解封期呢,不能拍照。”

  外交官们既友善,但也始终严守纪律。

  文_本刊记者 曾晖 发自北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