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部怎么转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军转干部,政策,招录机制
  • 发布时间:2013-10-18 14:27

  既维稳,也帮扶

  今年的军转工作总算进入尾声,北京市军转办干部郭程长舒一口气。每年6-8月,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在此期间,他要协助近3000名军官转业留京,而在全国,则有约4万人需要得到安置。

  这是一个庞大又特殊的群体。

  “他们即将踏足社会,进入一个与部队截然不同的环境。本领恐慌、缺少依赖,很多人没有信心。”

  郭程每天都会接到上百通各式各样的咨询电话。有人会问政策,有人会问考试范围,有的人则是纯粹“吐槽”——“有办法能让我推迟转业吗?”

  许多人在年初被列入转业名单时信心满满,可到了临转时却又畏畏缩缩。

  郭程被问得最多的是,“我报××岗位,你觉得希望大不?”

  “有个人每天要打四五遍电话,就只问这个问题,我连他的号码都快背得了。其实他压根不是提问,更是像在寻找一种心理慰藉。”

  转业军官的情况不尽相同,有行政管理类干部,有技术类的;有的需要计划安置,有的则愿意自主择业;最低的职级是正排,最高的是正师级(不满三年)。

  面对不同的需求与疑问,郭程深感疲惫,尽管他和同事都希望让每个转业军官感到满意,但久而久之,还是会不自觉地当成政治任务对待——平安转走为上,只要不出乱子就行。

  “不止我们会这样。”郭程辩解。

  他参加过多次全国性的军转工作大会,在与各地代表的交流中,分明感受到,“维稳”是所有人都默认的一个目的。

  郭程说:“说实话,恨不得他们都可以自主择业,但不可能,绝大多数还要靠计划安置。”

  然而,稳定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并不完备的招录机制。

  在不少地方,传统的展台模式依然盛行,待转军官现场投简历,用人单位自行决定。看似公开热闹,但真正的选择往往都不上台面,而是私底下攀关系,搞勾兑。

  这样的方式,自然免不了会触发部分人的挫败感。有专家称,要消除稳定隐患,正需要从制度上消除不公平。

  近年来,各地开始探索更加透明的安置办法:统一考试、统一录取。

  北京市军转办就与国务院军转办转业军官培训中心合作,类似于公务员选拔,从填报志愿到录取,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尽可能排除人为干扰。

  宁去机关,不进企业

  进入大型央企,或许是诸多工薪族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在转业军官眼中,却非最优选择。

  在北京地区,“三桶油”几乎每年都有大量指标,但主动报名的人并不算多。“宁去机关,不进企业”成为多数人的择业共识。

  有军官坦言,“部队里的东西,到了企业很难派上用场,还得从头学起。相比之下待在政府机关更容易一些。”

  “英雄无用武之地”,陈雪柱有着切身体会。他过去在部队里的通信系统工作,可出了军营,却发现自己掌握的技术与市场需求简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那个顶多能管方圆几里地,可市场上的一个通信基站,动辄覆盖几十万人口。”

  陈雪柱做决定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党政机关。

  而据军转办工作人员分析,其实在转业军官心里,还有个难解的小疙瘩——自己经历了一次变动,担心再受震荡。因此,如果要在收入与稳定中做出抉择,他们往往会考虑后者。

  不过,稳定的滋味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好受。

  记者获悉,行政类的转业干部,一旦进入机关,常会被分到综合处、办公室等管理部门任副职。

  离开部队后,徐灏去江西某县监察局报到,熬了不到两年,便选择了辞职。

  “实际上就是在打杂,跟坐了冷板凳一样。很多人说我犯傻,但这种赋闲的感觉着实让人心慌。”

  徐灏讲,他似乎每天都会遭遇另眼相待的目光,“与同事相处总像隔着一层,融不进圈子还容易受排挤。”

  但有专家指出,受“冷遇”,军官们自身也有问题。受到部队的思维约束,有的人缺少创新精神与学习热情,难以主动作为;有的军官曾经是部队主官,“说一不二”,转业后由于不熟悉地方情况,和他人交往仍然居高临下,自然不会得到好感。

  职阶低,更好转

  转业军官中,不乏工科、医学等大学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他们是宠儿,去称心如意的单位一般不成问题。

  “但也有例外。”某省军转办负责人刘孟御告诉记者,“有个叫李文的军官就成了困难户。”

  李文是军队技术能手,记者见到他的简历,里面搁着其在部队取得三等功、科技进步奖等成果的复印件,还特意注明自己领取过“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他对自己的年薪期望值是15至20万元。

  李文参加过多场招聘会,准备的简历所剩无几,却无一家单位录用他,甚至很少接到面试通知。

  “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没人要呢?”

  “还不是因为心气太高。你在部队里再能干,不见得就能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漫天要价,人家也会觉得不值,毕竟社会上能力强的人多的是。”

  刘孟御介绍,其实有一技之长,又有一定职级的转业军官,只要踏实肯干,在单位里还是比较容易获得晋升,切不可操之过急。

  刘还向记者透露,虽说军官转业具有计划强制性,但用人单位在具体选人上依然有着自主裁量权。他们就发现,级别低一些的军官最容易成行,反而是级别高的不大好转。

  军转干部集中于25-50岁,级别越高一般意味着年龄越大,他们的学习能力与适应力则可能越弱。

  另一方面,军转干部入行政系统“降半级”的惯例,也让用人单位对高级军官心有芥蒂。“若是一个副师级干部,到了单位就是正处,是要当中层干部甚至主要领导的,不好管。所以大多数岗位通常也不会对他们开放。”

  记者查询多地的军转干部招聘岗位,获知多对级别有着明确要求,“营职以下”为主,即便省级机关一般也顶多接纳团职。

  “所以像团以上干部,通常组织上还得单独考虑。”刘孟御说。

  要转业,先转观念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军转干部对现状有所抱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绪较重。

  过去在部队里执行的都是统一标准,而到了地方,因地区及单位差异,收入千差万别,致使部分人心理上出现落差。

  “有些人总想着还吃大锅饭,为此写请愿书、投诉信的不在少数。我们总不能去干涉用人单位给多少薪水吧。”军转办人士对此也很无奈。

  而在一名老转业军人看来,如今的政策已比过去优越太多。

  管秋石15年前退伍,他还记得返乡时的“狼狈”。

  “我们就一次性补助800元,其他什么也没有。为了能多带点钱回家,索性把部队发的火车票都转卖出去,自己只得逃票。”

  即便如此,老管却从不后悔。他说自己感谢军营的磨练,他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怨天尤人不是军人本色,未来还得靠自己打拼。”

  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做好了踏入社会的准备。在今年北京市举办的一场军转干部考试中,就发生了如此一幕,令人哭笑不得。

  有考生以为能够蒙混过关,便掏出手机作弊。

  监考官很快发现,把手机收缴;不料没过一会儿,他又掏出一部手机,监考官再度没收;可又过不久,他竟掏出了第三部……

  “其实国家出资,早就给他们安排了网上培训,人手一个账号,考试范围和复习题都有。即便这样,却还是有人懒得去学,总想走捷径。”

  事实上,在需要计划安置的军转干部当中,“找关系”、“等靠要”等想法并未禁绝。

  郭程说,“常有人打来类似的电话,里面会讲,我的谁谁谁让我报什么岗位,可我怎么没有找到呢?”他一听就心知肚明,总是又有人“搭上线”了。

  “那遇到这类人你们怎么办呢?”记者问。

  “转走了事,睁只眼闭只眼呗。”郭程直言不讳,“你应该问的是,如果他们只是一味把希望寄于别人,走上新岗位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系化名)

  文_本刊记者 曾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