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有的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考虑农民的主角作用,不少政策视他们为可以随意搬动的“物件”,引起他们激烈反对。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拱手放权,各类规划形同虚设,任由企业私拆乱建,城市品质日趋低劣

  最近我在清华大学给地方领导讲课时,学员们争论了一个问题:城镇化的主角是谁?

  对这个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一个原因是学者们对此莫衷一是。有人说,城镇化的主角是企业和个人;也有人说,城镇化的主角是企业家和商人;还有人说,城镇化的主角是农民工……

  主角是谁?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它关系到在城镇化过程中,聚光灯主要照向谁,资源主要由谁来支配等一系列问题。可惜,对于这个重大问题,目前人们的认识还有不少偏颇。

  就城镇化而言,主角不会是一个两个,而是会有三个四个之多。只有建立多元化主角观,才能较为全面地看清城镇化的一系列问题。

  农民工是不是主角?当然是。就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而言,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工进城安居、就业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3亿多农民工迈开双腿,从农村来到城市和小城镇。未来二三十年中,还会有3亿多农民工要进城。正是这些农民工,将中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推高。

  反过来说,如果不把他们当作具有主体意识、主动行为的主角,看作一堆棋子,采取赶他们上楼的方式,将其从村庄“驱逐”到城市,结果很可能是棋子变成石块,城镇化不堪重负。

  企业与企业家也应是当然的主角。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一个结果,没有企业与企业家,哪里会有工业化,哪里会有城镇化?

  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吸引了大批农民工“洗脚”上田;今天公司治理比较齐全的各类制造企业、服务企业,仍然是吸引城镇就业人口的主渠道。还有一类饱受诟病的企业与企业家中---房地产企业与房地产企业家。其实一个基本常识是,如果没有房地产开房,城镇人口在何处安居?不安居如何立业,又如何城镇化?

  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常常受到批评,但批评归批评,你不能漠视它的主角地位与作用。

  中国要推进城镇化有一个特殊性,就是需要推进一系列改革,包括户籍政策、土地政策、行政体制、投融资模式等。这些政策内容,政府如果不积极主动去改革,城镇化就会遇到阻力。

  将政府排除在城镇化之外,把它们贬作配角,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让政府逃脱应尽的责任。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过程。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一系列改革得以实现、城镇化得以推进的前提条件。

  社会组织也会在某个区间、某个环节上成为城镇化的主角。

  一些研究者用一元论的视角来看待城镇化的主角问题,无异于盲人摸象。多元论的视角能够保证我们看到城镇化问题的全局,看到政府、企业家、农民工、社会组织的不同作用,也看到它们相互制约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正确处理不同主角之间的关系,正是顺利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其中,企业的作用是吸引劳动力进行乡城流动,是城镇化的原动力;农民工主动地融入城市,才有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政府是协调动员政策资源、推动城镇化的责任主体。

  现在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实践,恰恰漠视了其中一些主角的作用,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有的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考虑农民的主角作用,许多政策视他们为可以随意搬动的“物件”,引起激烈反弹;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拱手放权,各类规划形同虚设,任由企业私拆乱建,城市品质日趋低劣。

  所以我们要清醒:在城镇化的大舞台上,各种主角,一个都不能少。

  文 | 冯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