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演习比作一场考试的话,别说不能“作弊”,“老师”连出题范围都不给
“今天的演习就是未来战争的预演。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海军“机动-5号”演习实兵对抗结束,红方作战编组指挥员、南海舰队司令员蒋伟烈在编队返航途中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对这次演习作了回顾。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说72小时对抗以及整个演习是对部队的一次“大考”,你给红方的表现打多少分?
蒋伟烈:分数得由导演部来打。我自己感到,部队得到了锻炼,有很多收获。不管能得多少分,演习一次必须进一步,必须始终往前走。哪怕进步不大,我们小步快跑,就能积小胜为大胜。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红方指挥员,哪些环节让你最紧张?
蒋伟烈:合同突击之前,兵力群已经展开,目标判别已经完成,导弹等待发射。这个等待过程是很紧张的。只有等到“复盘”评估说目标打击正确,我心里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如果打得不准确,会非常沮丧。我相信,每个指挥员都是这样。
目标识别也不轻松。海上这么多目标,哪一个才是我们要攻击的目标?需要甄别,并且尽快把目标指示分发到攻击舰、攻击飞机。这个环节,也只有经过“复盘”,才能知道目标是否准确。
《瞭望东方周刊》:目标识别难,是因为导演部把警戒机调整给蓝方了吗?
蒋伟烈:很多人认为预警机用上了,战场态势就透明了,其实这个认识不正确。即使预警机及时发现了目标,指挥员仍然要做大量工作,需要判别智慧和丰富的海上经验。这种情况,我从当舰长到现在都经常遇到。
《瞭望东方周刊》:演习真正实现“背靠背”了吗?
蒋伟烈:“背靠背”已经成为海军演习常态。从组织筹划、战法谋略运用到导调评估,都是真正的、全程的“背靠背”。
多年前搞对抗,红蓝双方坐在一起汇报、讨论。这一次,方案汇报、文电传输都是分开的。我们对蓝方的方案完全不知情,没人透露一点消息。把演习比作一场考试的话,别说不能“作弊”,“老师”连出题范围都不给。
实际上,方案只是底案,到了海上,很多情况需要临机处置,比如以什么队形和速度前进、做什么样的战术动作。红方兵力来自两个不同的舰队,我们之间也没有事先磨合,就直接拉到了海上。这种兵力行动方式,更加符合未来作战的实际。
《瞭望东方周刊》:在海军进行评估、讲评之前,你们从演习中发现自己的什么问题了吗?
蒋伟烈:问题不少。对指挥员来说,指挥能不能更聪明一些,指挥所的指挥流程能不能更顺畅一些?对各个战位上的战斗员来说,为什么无法做到心领神会、完全合拍?这些问题都需要总结、反思。
8年前,“机动-4号”演习讲评用了整整半天,讲的几乎都是问题。那次讲评对我影响很大。这一次,我们已经开始检讨式总结。我们不能像熊瞎子掰棒子一样,掰一个丢一个。只要认真查问题、找原因、找解决措施,相信收获会非常大。
《瞭望东方周刊》:都是跨区实兵演习,“机动-5号”与“机动-4号”有什么不同?
蒋伟烈:“机动-4号”重在检验近海作战体系对抗,这一次是在“机动-4号”基础上对海军信息化条件下远海作战体系能力建设的探索,重在探索远海作战体系构建、侦察预警、目标识别引导、航空兵远程突防、舰机协同大洋反潜等重点难点问题。
“机动-4号”演习之后,海军新一代驱护舰陆续服役,相关的预警探测系统、侦察情报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武器装备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等全面加速,大大提升了海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可以说,那次演习对海军核心作战能力的加速提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这些年来,在装备改善、作战空间拓展、战法创新的同时,我们的作战手段也实现了突破,从过去的单兵种作战发展到现在的多兵种合同作战、多军种联合作战,从过去的近程打击发展到现在的远程超视距攻击。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注意到,这几年,海军军事行动中的“第一次”特别多。
蒋伟烈:中国海军正在成长。这个成长过程中,当然会做很多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很多行动都是“第一次”、“填补空白”。今后我们肯定会更加强壮,但这个过程需要一代一代海军官兵不断探索和努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白瑞雪,特约撰稿高毅、王栋 | 广州舰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