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生态文明,学术
  • 发布时间:2013-11-26 15:25

  本刊讯 10月2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第五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本届沙龙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坦和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主持。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绿创环保集团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在本届沙龙上,与会专家围绕“自然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自然基础”两个主题展开讨论,除了主题发言,还有自由辩论和交锋。会议气氛活跃、平等争论,不同领域专家间利用沙龙这个自由宽松的形式,进行了深度交流。

  生态文明学术沙龙是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起并主办的,自2008起至今已举办了五届,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慧交锋的平台,深受广大专家学者的喜爱与好评。

  《环境与生活》杂志作为重点报道媒体,对此次沙龙的讨论内容进行精选刊登。

  人类中心论无法放弃

  ◎王玉庆 (主持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现在我们搞环保的,或者提倡生态文明,或者讲人和自然和谐,大部分都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但是我看到一本书,是社会学家郑也夫的《神似祖先》,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提了几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

  大家常说,在人类崛起之前大自然是非常和谐的,只是因为人类崛起,特别是工业化以来破坏了大自然,才破坏了这种和谐。过去大自然是有调节能力的,长久处在一种平衡状态。但郑也夫对此质疑道,地球历史上的5次生物大绝灭恰恰证明自然界是斗争、平衡,再斗争、再平衡的过程,平衡的时间是短暂的,大量的时间是在不断地进行各种生存竞争。作者说和谐和平衡与矛盾和进步是对立的,我们要想进步就必须打破某种和谐,通过竞争才可能有进步。这是一个观点。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大自然中哪一个物种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现在呼吁人类要尊重大自然、尊重其他生物,但这不是进化赋予人的生物本能,而是来自我们人类的理性。这理性不是自然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人类中心论的产物。进而言之,放弃人类中心论的思想本身就是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放弃不掉,就像自己抓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拎起来一样,不可能。这是作者的一些观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看法并没有征求郑先生的意见,是我对他观点的理解,不准确的地方,我应负责)。

  就这些观点,我想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跟咱们生活相关的。比如说,有很多所谓“动物保护人士”在公园里喂流浪猫,但他们不知道流浪猫在公园非常有害,会威胁小鸟等其他小生物,至少应该把流浪猫赶出公园。再有,保护珍稀动物的问题也有争论。有人说,从濒危物种保护来讲确实应该保护,但是为了保护,国家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个别濒危物种灭绝了,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吗?如果把这些钱抽出来搞其他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不是更划算,效益更好?如果说,保护珍稀动物完全是一种道德关怀,那么这种道德关怀的支点是什么?正因为在上述方面有一些不同看法,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我们还没梳理得很清晰。所以,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主题就来讨论自然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包括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中心论和人类道德的支点。

  环境冲突和生态公正有关

  ◎徐朝旭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三个基本点:

  第一是生态保护。就是我们不去追问它的终极依据是什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第二是生态幸福。生态幸福是比可持续发展观更深层次的一种价值观,我们的发展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要使人民的日子过得好一点遇到了很大的问题,环境污染已经危及人类的健康,所以建设美丽中国这样一个价值诉求越来越强烈。

  第三是生态公正。生态环境的保护跟生态公正两者是有内在关联性的,如果公正这个问题没解决好,环境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我们现在很多环境冲突的背后都是跟公平正义有关。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三个原则当成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道德体系的根本点。

  要建立科学的“需要观”

  ◎陈志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们之所以赞成生态文明,绝不是抽象的、思辨的概念游戏,也不是被动应对当前生态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切实体验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不文明的。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片面发展造成的不协调、不和谐的局面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实际上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很快我们将陷入全面的生存危机。

  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创建科学的需要观或科学的消费观。刚才说了,科学发展是一个包含很多要素、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存在一系列社会矛盾,而需要和生产是深层次的核心矛盾,因此正确处理需要和生产的矛盾,是事关落实科学发展全局的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人口不断增长,人们的需要也不断增长,而且出现很多新的需要,生产和需要的矛盾不是缓和了,而是日益加剧了。要解决需要和生产的矛盾,如果只是不断发展生产,去满足不断增多的需求,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吗?人们的需要都是合理的吗?都应该无条件地去满足吗?由此我就提出一个想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有科学的生产观,而且要有科学的需要观、消费观,这和价值观念是有关系的。

  我们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人有社会性,所以人的需要不但是个人需要,也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我们一直主张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里面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需要都是合理和正当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如此,对于那些导致破坏环境的需要、消费就不应该鼓励。

  市民农业是真正意义的城乡融合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来介绍一下生态农业的情况,主要是社会参与式农业。我们应该知道,生态文明既包括经济上的生态化,也应该包括社会的生态化。这段时间,我的学生一直在做社会参与式的生态农业,这个从经济效益来看,可能并不是高效的,但从社会角度来说,它是多功能的。

  我先说一下背景,其实背景也很简单,就是环境层面上,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危机。社会层面上,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加大、地区发展差异、资源分配不均。

  在有机农业的问题上,我们做了8年的实验,北京郊区搞了农村有机合作社,目前产品在城市市民中有比较好的声誉。最重要的一点经验就是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在城乡融合条件下,农业可以进城。接下来就是怎么去构建城乡之间互动的桥梁,比如搞健康团购等等。这个实验过程证明,只有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才能成功,完全靠企业或者完全靠个人其实很难做得成,生态农业本身是农业文明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总之,我们的生态农业已经高度社会化了,农业在社会参与的时候就变成生态文明的一个载体。

  现在的农业,大家总以为是农民搞农业,可将来的城乡融合,市民有很多是会去搞农业的,农民有很多是在城里的,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城乡融合。大家去欧洲看,欧洲最近的运动叫转型城镇。在北京郊区,我们做的社会参与型农业,现在已有几千户市民参与其中,很多市民都是全家一起共同参与农事的。

  生态文明尚没有现成模式

  ◎朱坦 (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以自然要怎么尊重?客观规律是存在的,但我们永远只能是不断去逼近它、了解它。对自然规律要顺应它,这个理念是生态文明很重要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本身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我们现在能把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任务,这尚没有现实的经验、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和参考。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内容非常丰富,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产业的培育、生态制度的构建、生态行为的引导等等。

  我们知道,地球的文明还将长期存在,地球的存在可以离开人类,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球,你现在看看50年、100年以前的人类,觉得祖先很可笑,也许再过50年、100年,后代子孙看我们,也觉得我们很可笑。

  个人行为的转变很重要

  ◎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以前,我们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经济的增长、GDP的增长,从十六大以后慢慢开始讲以人为本、讲科学发展,说白了发展应该以生活为中心。

  我们过去的发展观确实存在着以物为本的倾向,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物化的生活。如果以生活为本的发展,首先要尊重生活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生活态度、方式,约束生活中那种极端化的、趋同的倾向。往本质上说,要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选择,要有一种对多样性价值的尊重、强调。现代化也好、发展也好、有一个好生活也好,这些说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太考虑到每个人的不同选择、不同文化的不同选择。如果没有尊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的制度安排,从本质上来说,也就不太可能缓解生态危机。

  在讨论循环经济时,我们现在更多是从产业层次上、国家制度层次上着眼,其实在个人行为上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垃圾问题经常让我自己感觉很不安。我们在家里分了几个垃圾袋以后,常常是垃圾被混在一起运走了,那我们这个分类有没有意义?现在,我们每天制造很多生活垃圾,这些东西最终怎么处理?就像北京的雾霾一样,抱怨的人很多,但最终留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还是要靠自己转变。比如,每个人能不能少开点车?能不能把垃圾分类处理好?每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调整过来,整个循环经济才能落到实处,如果只是从国家大的层面上着手,个人行为没有大的转变,也是不行的。

  谁搞循环经济就让谁发财

  ◎夏光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很多环境问题的根源,我认为来自我们现在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只有一种,就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在十八大报告里面没有变。既然只有这个基本矛盾,那我们的经济工作重心就还是放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如果我们再提出,“中国不断发展的、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有限的自然承载能力的矛盾”也是一个基本矛盾的话,那么就是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建设生态文明。为什么现在主导很多地方政府的唯GDP论还是难以扭转呢?我认为,这与基本矛盾只有一个的认识有关。

  建设生态文明,要推动生态文明创新。过去一段时间,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执政党最大的创新,把中国的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我们需要引导全社会往生态文明方面创新,谁搞循环经济就让谁发财,谁搞环境保护就让谁发财,这就是生态文明创新。我们现在这方面的引导性制度缺乏,所以大家没把心思都放在如何搞生态经济方面,还处在生态文明建设讲得多,行动少的阶段。

  今后5年还是污染爬坡的时候

  ◎骆建华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

  如何看待未来的环境形势,我个人认为未来10年很不乐观,我们的污染物排放量还没到拐点,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观察一两个指标,例如硫氧化物(编者注:硫氧化物是煤燃烧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易溶于水,容易被空气中的粉尘催化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对植物的危害尤为严重。),就妄言趋势从增加到减少的拐点到了,其实,拐点根本还没到。国际上,氮氧化物(编者注:人为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及工业窑炉的燃烧过程。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损害极大,它既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也是形成大气中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的拐点一般比硫氧化物的拐点晚十几年。

  我们为什么还没到拐点?我有一个基本看法,未来10年,前面5年还是污染爬坡,后面5年可能才看得见污染下降的曙光。为什么这么说?我以钢铁的指标加以说明:钢铁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钢的蓄积量,一个是钢的人均消费量。美国20世纪100年里钢的蓄积量是100亿吨;从1978年以来,我们钢的产量累计约为60亿吨,若想追上美国还需要40亿吨,我们现在钢的年产量大概7亿吨左右,所以还得花5到6年时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钢的人均消费量,要赶上日本、美国的水平,大概也要4至5年的时间。我们钢的产量还没到顶点,所以现在关小钢厂很难。从这个角度说,今后5年还是污染爬坡的时候。再过5年之后,可能进入峰值区,峰值区稳定一段时间,才会往下降。

  我们过去30年,环境是为经济发展让路,今后30年,经济发展能不能为环境保护让路?

  (叶晓婷/整理、摄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