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家国情怀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开平碉楼,情怀
  • 发布时间:2013-11-26 15:40

  时下,随着讲述广东开平华侨血泪发家史的新编粤剧《碉楼》接连上演,开平碉楼这一目前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再次引发多方关注。影视作品中,《让子弹飞》里的“鹅城”,《一代宗师》里的“金楼”,其场景均取自开平碉楼。自从周润发饰演了《让子弹飞》里“南国一霸”黄四郎后,他的“家”——开平自力村铭石楼,更是一下子成为游客驻足留影的热门。而铺着意大利地板砖的客厅里摆着关云长的供桌,哥特式彩色大窗户上雕着荷花的中西混搭的建筑风格,更显碉楼的独特。

  “金山客”还乡置业

  在广东珠江三角洲西部,距离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约半小时车程,即是开平市,其城内数十里方圆,1830多座碉楼星罗棋布。这些碉楼大多由华侨出资建造,它们在近百年历史中,见证着侨乡岁月的沧桑。

  晚清以降,迫于列强入侵等时局动乱,加上开平人多地瘠,山洪、台风等灾害频仍,海外谋生渐成当地人首选。19世纪中叶,当美国加州发现大量金矿的消息传来,成千上万的开平人奔赴“金山”淘宝。也有些人加入华工队伍,为美国西部拓荒从事修铁路等重体力活。

  华工洒尽血泪、九死一生,有人埋骨他乡,有人最终发家。有数据表明,1864到1949年,全国侨汇总额达到了35.1亿美元,年均约4000多万美元。这在当年不啻是天文数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不少开平华侨衣锦还乡,意图光宗耀祖,忙着“买地、盖房子、娶媳妇”。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富起来的淘金者(俗称“金山客”),不时出现在开平乡间小路上,担夫抬着“金山箱”紧随其后,箱里装满贵重财物。

  修建碉楼防匪患

  出乎“金山客”们意料的是,故乡除了亲朋殷切的期盼,还有劫匪肆无忌惮的抢掠。有的华侨前脚刚进家门,后脚就被土匪绑架,成了“肉票”,家人被逼拿钱赎人,否则“后果很严重”。

  开平地处恩平、新会、新兴县交界“三不管”地带,一度匪患猖獗,以致县城被攻陷,县长被劫持。据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案约70宗,百余人被杀。“一个脚印三个贼”,这句俗语道出了当年匪患泛滥的情形。

  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1921年,旅美华侨关宏裔在赤坎古镇英村建起了“宏裔楼”,并从国外进口探照灯、警报器和枪支弹药,以备不虞之需。

  1922年12月某个下午,数十名土匪乔装改扮为赶集的农民,潜入开平赤坎古镇。暮色降临后,他们突袭开平中学,绑架了校长和20多名师生,企图勒索钱财。该校就读的多为华侨富家子弟。劫匪在返回贼窝途中,宏裔楼上值勤的联防队员发现情况不妙,铜锣声、警报器一时响彻夜空,周边村民、乡团闻讯联合行动,一举击溃劫匪,顺利救出师生。

  此事轰动全县,人心大快,华侨们于是纷纷决定在家乡投资修建碉楼,防患未然。“无碉楼,不成村”,20世纪30年代,在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最多曾达3000多座。

  中西混搭 钢门御敌

  开平碉楼兼具防卫和居住功能,根据建材不同,大致有石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四类。按功能和出资者差别,主要又有更楼、众楼、居楼三种。

  更楼用于村落联防,多建在村落外围山冈、河岸,以预警功能为主。众楼由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建共用,一般建在村落后面。位于开平百合镇马降龙村的天禄楼,就是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的,耗资1万2千银元。天禄楼共7层,其下几层供居住,均有卧室、厨房。每当匪患来临或洪水肆虐,村民便可在楼内避难、生活一段时间。

  众楼根据出资级别不同分配房间,如天禄楼一层和五层每间的房价为400块银元,二层和四层每间500块,三层每间需要600块银元。第六层为公共场所,供众人娱乐消遣所用,第七层为军械库和值勤人员哨岗。

  民国初年,华侨逐渐流行投资建造自家居住的碉楼——居楼。为了使碉楼坚固,侨胞进口了被称为“红毛泥”的外国水泥,至今还能在某些碉楼里见到少数“红毛泥桶”。据江门海关统计,仅1930年到1931年,经江门海关进口的水泥就达2万2千多吨。

  开平碉楼大铁门后有厚约1厘米的进口钢板,足以防子弹。大门顶部设有射击孔,楼内的人可从二楼居高临下,反击来犯之敌;窗户比民居小很多,装有铁栅栏和窗扇,外部是钢板窗门;碉楼上部各层墙壁上,都有“О”、“┻”、“┃”各种形状的射击孔,射击孔里边大外边小,便于室内观察和射击。碉楼上部则有悬挑的防御性岗亭,俗称“燕子窝”。每当门窗四合,整座碉楼便如同保险柜一样,加上窝与窝之间的交叉火力,劫匪往往只能望楼兴叹。

  除了防御劫匪外,碉楼更多时候是居家之所。从外形上看,碉楼下穿唐装,四四方方;上着西服,富丽堂皇,拜占庭式穹隆、希腊罗马的柱廊拱券、欧洲古城堡的角楼……应有尽有。走近碉楼,外墙的灰雕既有中国的“福”、“禄”、“寿”等字形,又有龙、凤和西式卷草、缨络、涡卷等图案,巴洛克风格的山花与中式楼匾相得益彰。屋内,铺着意大利地板砖的客厅里摆放着关云长的供桌,哥特式彩色大窗户上雕着荷花,八仙桌上放着留声机……碉楼的华侨无疑是较早一批“潮人”:他们抽雪茄、喝洋酒咖啡,进餐用西式刀叉和印有“可口可乐”广告的盘子,还不时在言谈中冒出几句英语。出门时,男士习惯戴礼帽、打领带、穿皮鞋,女士自然不忘涂口红、喷香水、套丝袜。民国时期的《开平县志》曾记载:当年居住在碉楼里的人们,“衣服喜番装”,饮食“重西餐”,“婚姻讲自由,跪拜改鞠躬”。

  斗富、攀比心理也影响着碉楼的建造和装饰。瑞石楼素有“开平碉楼第一楼”之称,楼主黄璧秀建到五六层楼后,依然没有竣工的意思,其父告诫儿子:别再往高处建了。再往高处建,就要碰到雷公的下巴了。难道要惹恼雷公,招来雷劈吗?黄璧秀我行我素,楼高9层才罢休,从此“一览众山小”。司徒氏图书馆建于1925年,关族图书馆1931年落成,两楼在规模以及藏书量上暗里较劲,又恰好隔岸相对,如今成为这两大家族当年较劲的见证。

  楼里家国梦长存

  据统计,在数以千计的开平碉楼中,其楼名现存带“安”字的碉楼共220多座,如“镇安”、“靖安”、“和安”等,不难看出,社会安定、家人平安是乡民的最大期盼。“云幻楼”则禅意十足,楼主方伯泉本是读书人,志在济世利民,无奈报国无门,转而外出谋生,发家后虽荣归故里,但仍有壮志未酬之叹。“云幻楼”五层柱廊正中门匾上是“只谈风月”四个繁体大字,楼主亲自拟定的楹联见情见性,上联写着“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酬,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下联为“幻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此阳春烟景,大块文章”。由谢氏家族兴建的立园,神龛旁则书有:“宗功伟大兴民族,祖德丰隆护国家”。据说,最初这副对联中的“民族”、“国家”分别是“宗族”、“谢家”两词,楼主谢维立提笔只改了两个字,便融家族、民族、国家为一体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北平卢沟桥一路南下的隆隆炮声,再次打破了侨乡的平静。在潭江河畔的南楼,“七壮士”为抗击日军,战斗7昼夜,他们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壮举,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早年在开平碉楼的楼顶,都有一根旗杆悬挂国旗。每逢国庆等重大节日,楼主都会自发悬挂起国旗。家和国,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

  因战乱等因素,其后诸多侨民陆续移民。而今,碉楼已人去楼空。在少数村落,偶尔也能看到三五村民或华侨亲属,仍坚守故土,在炊烟与喧闹中,过着平淡安宁的日子。美学家尤里·鲍列夫说过:“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徜徉于开平碉楼,看微风轻抚芭蕉杨柳,或许可以慰藉游子过客延绵的乡愁……

  (感谢广东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图片)

  刘火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