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竞争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在竞争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区域要素禀赋不同,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呈现不同的阶段和结构特征。让生产要素在整个国土空间内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怎样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组合,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我们不断思考和摸索实践的重要课题。那么,区域经济到底应该如何发展?现阶段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又是什么呢?

  由于时代不同,采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也大不相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大致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转变。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农业比重大,工业生产严重不足,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左右,并且70%集中在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不完整。加之,建国之初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为了迅速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这一战略思想持续20多年,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超越发展阶段,强调均衡发展,也会带来经济效益方面的损失,也会付出一定代价。

  70年代末,从国际上看,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主题;从国内看,开始了改革开放,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借鉴各国区域开发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了调整。政策目标由过去的追求区域平衡发展转向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发展的重点区域由过去的中西部地区转向沿海地区。这一时期大约持续了15年。综观改革开放后的前三个五年计划,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无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实行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和影响作用的发展极,发展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也得到了发挥,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因此,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思路之一。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并制定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科技教育和促进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随后,国家制定了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十一五”规划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构想;“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将主体功能区战略纳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中。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改变生产生活的新经济时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世界经济转型重叠。在这样一种世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应加强合作,扬长避短,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本书探讨了避免无谓竞争、深化有效合作的途径和相关政策措施,可供研究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参考。

  侯永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